金光風
當今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教育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素質能力教育,主要目的是引導少年兒童關注課本外的大千世界,幫助孩子在觀察中形成思考的習慣,在實踐中增長各方面的才干,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全方位提高綜合素質。十年前,在廣州共青團指導下,廣州青年報社、《都市人》雜志以廣州亞運會契機,為青少年提供一個認識社會的新窗口、素質教育的新舞臺,為青少年搭建了一個受益終身的體驗教育平臺,并將這期間探索的經驗運用到后亞運時期報社的轉型發(fā)展,為全國青少年報刊的發(fā)展探索一條新路。
一、亞運志愿全媒體構建背景
北京奧運會期間,170萬名志愿者參與賽會和社區(qū)服務,他們以良好的形象贏得了中外游客的廣泛稱贊,成為運動員之外的最亮麗的風景,被稱為最完美的“中國名片”。上海世博會期間,60余萬“小白菜”在炎熱的天氣下為數(shù)千萬中外游客服務,成為“最可愛的人”。回顧賽事,在這些志愿者的背后,由媒體組成的立體傳播網絡業(yè),對于志愿服務帶來的社會效應”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廣州亞運會參賽項目、人數(shù)和場館規(guī)模均超過北京奧運會,志愿者人數(shù)當時預計達到59萬,治安與社區(qū)志愿者將近百萬,因此志愿者工作是一項非要龐大而艱巨的任務。對于志愿宣傳,不僅僅要圍繞志愿者招募、培訓、上崗等工作方面的報道,還要用志愿者事跡、志愿精神來帶動整個社會對亞運和志愿事業(yè)的支持。關鍵問題是,要想達到理想的傳播結果必然要有一套行之有效、與賽事組織指揮系統(tǒng)有機融合的傳播模式。
(一)對于亞運志愿全媒體的思考與布局
那么,如何在大型賽事的志愿者傳播上取得突破?我們參照現(xiàn)代媒體運作的最新成果、結合志愿服務的宣傳特點,提出了志愿服務全媒體。當時基于以下幾個思考:
一是充分尊重志愿者群體年青化的特點,挖掘他們媒介消費取向。青年人目前使用傳媒手段日趨多元化,特別是在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的應用非常普及。傳統(tǒng)的報刊類媒體形式,已無法滿足年青人使用媒介的需求,因此我們要在志愿者宣傳中加大新媒體的使用頻率和效率,充分占領青年人新媒體的宣傳陣地;
二是充分利用志愿者能接觸到的各種媒體形式,實現(xiàn)志愿者新聞信息傳播效率的最大化。包括報紙、雜志、電視、廣播、手機報、網站、博客、微博,后來還包括了分眾傳媒、校園校報廣播站、宣傳欄、海報等。我們設想了志愿者一天可能接觸媒介的所有形式,然后將我們的志愿信息,發(fā)布到志愿者可能接觸到的媒體,讓志愿者新聞宣傳信息無處不在;
三是充分利用了自媒體的方式,利用新興媒體互動性、參與性強的特點,讓志愿者利用全媒體自我宣傳,我志愿、我報道,使志愿全媒體的宣傳本身成為志愿服務的有機部分。志愿者從事志愿服務、利用志愿者全媒體向身邊的人、向社會宣傳志愿精神,使每個志愿者成為志愿精神宣傳員,成為可能。
事實證明,全媒體的設計發(fā)揮了獨一無二的作用。相對于大眾傳播,志愿者全媒體是志愿者自己的媒體,由于充分發(fā)揮了新媒體的作用,志愿者參與性強,使得志愿者全媒體成為志愿者專屬媒體。百萬志愿者利用全媒體宣傳志愿精神,這本身就是一股巨大的社會力量。而且志愿者媒體還成為大眾媒體獲得新聞信息源的重要渠道。志愿者全媒體在志愿者部宣傳策劃部的領導和策劃下,起到了的供信息、引導大眾輿論的作用。
(二)亞運全媒體的構建過程
構建亞運志愿全媒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各項工作都是根據(jù)整個亞運工作節(jié)奏推進。同時,作為首次提出全媒體概念,很多執(zhí)行細節(jié)需要在具體實踐中進行調整、總結、完善??偟恼f來,全媒體的推進是以團市委機關報——《廣州青年報》系列周刊和《都市人》雜志為基礎,以亞運小記者站和亞運志愿者通訊社的建立為起點,首先搭建起一支覆蓋大中小學的新聞志愿者隊伍,然后相繼啟動了《志愿者》???、《廣州青年報·亞運先鋒》專版,以及手機報、網站等新媒體,直至亞運志愿者新聞中心的正式啟動,最終搭建一個覆蓋面廣、參與人數(shù)多、社會關注度高的立體傳播平臺。
為了配合推進全媒體戰(zhàn)略,從2009年底開始,廣州青年報對報紙版面進行了改版規(guī)劃,分別在《前程·團訓》周刊、《新綠校園》周刊、《都市人·成長》開辟“志愿時空”和“亞運小記者”專版,對各級團委系統(tǒng)志愿者活動以及小記者活動進行報道;同時,為了更好統(tǒng)籌志愿者宣傳工作,報社新設了志愿者編輯部,管理全媒體新聞內容、采編隊伍以及重大活動。
2009年8月,廣州青年報受亞組委委托編輯出版志愿者官方會刊《志愿者》專刊(月刊),12月,廣州青年報承擔編輯《志愿者手機報》,每周兩次向全部注冊志愿者發(fā)送最新的志愿者活動、政策和知識。隨后,廣州青年報又負責《亞運先鋒》的試刊工作以及“亞運志愿者社區(qū)”建設工作。2010年5月26日,《廣州青年報·亞運先鋒》隆重創(chuàng)刊,6月23日,亞運志愿者新聞中心揭牌。由此,一個以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百萬志愿者為服務對象,整合了各方資源,開創(chuàng)了以全國第一份志愿者報《廣州青年報·亞運先鋒》為核心,包括亞運志愿者官方會刊《志愿者》??⒅驹刚呤謾C報、青年視窗網站、亞運志愿者新聞中心、亞運志愿者社區(qū)、博客群為一體的全國第一個志愿者宣傳的全媒體平臺正式形成。
(三)亞運志愿全媒體的隊伍搭建及實踐
早在2008年,在廣州團市委、市少工委、市教育局指導下,廣州青年報社和《都市人》雜志就推出旨在從小提升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及讀寫采編能力的成長小記者,在廣州及珠三角知名中小學建立成長小記者站,開展豐富多彩的小記者活動,成為學校德育教育和第二課堂的新亮點。隨著亞運會的到來,為了在青少年中間深入推廣志愿服務理念,為廣大青少年指引一條參與亞運、服務亞運、宣傳亞運、傳播亞運會志愿服務精神的新模式,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開展以“小手拉大手”全面推動亞運會志愿服務工作,形成人人齊參與、迎接亞運會的良好社會氛圍。2009年10月,第16屆亞組委志愿者部、廣州共青團、市學聯(lián)、市少工委于共同提出“亞運小記者”的概念,并于同年11月8日正式成立“亞運小記者團”,在原來成長小記者基礎上,面向大中小學擴大規(guī)模招聘了萬名小記者和通訊社社員,先后在全市100所中小學、54所高校、35所中職學校、30個基層團委和25個民間志愿者組織建立亞運小記者站和志愿者通訊社,培訓了近10000名小記者。
為了能夠給予通訊社和小記者成員更多鍛煉機會,保證志愿全媒體的有效運行,廣州青年報先后策劃了聲勢浩大的“亞運小記者走進場館、走進企業(yè)系列體驗”、“短新聞大賽”、“亞運志愿精神百校行”、“亞運助威操”等大型活動,以及團隊拓展和新聞采編系列培訓,收到了顯著成效,為保證賽會期間宣傳提供了保障。
全媒體還首次提出“我志愿,我報道”、“人人都是新聞人”的全新理念,讓每個志愿者成為志愿精神的傳播者,進而通過自媒體影響全社會。這一理念受到志愿者的高度認同,也調動了各界與志愿全媒體的良性互動。
據(jù)統(tǒng)計,廣州亞運會期間,志愿全媒體平臺出版了28期《廣州青年報·亞運先鋒》、18期亞運《志愿者》???、64期亞運志愿者手機報、40余份亞運場館報,在網站發(fā)布了2萬篇新聞稿件,直接或間接的傳播受眾達到1億人次,為亞運會志愿者宣傳工作的成功開展和營造良好志愿服務氛圍做出了特有的貢獻。
二、亞運小記者實踐和志愿全媒體的探索與啟發(fā)
基于廣州青年報和都市人雜志團隊搭建起來的亞運志愿全媒體,以及開展的小記者實踐活動,不僅為亞運會志愿服務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還對廣州青年報社的后續(xù)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對青少年報刊轉型發(fā)展提供了經驗借鑒。
(一)通過“平臺+活動”讓廣大青少年認識媒介、學習媒介、運用媒介,達到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目的,這對青少年報刊聚焦主責主業(yè)、提升服務功能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新經驗。
做亞運會志愿者是廣大民眾參與亞運、服務亞運、支持亞運的有效途徑,廣大青少年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參與亞運、服務亞運的心愿,用自己手中的筆和相機記錄亞運會為廣州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為來自四方的賓朋介紹羊城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亞運小記者團、亞運志愿者通訊社,廣泛以“小記者”的視角和身份,宣傳報道亞運會、亞殘運會期間的人和事,以相對寬泛的報名條件和良好的公益形象,逐漸成為廣大青少年參與社會、奉獻社會的一個良好平臺,“小記者”形象日益深入人心。通過這些體驗活動,青少年的認知能力、感悟能力、表達能力、心理素質均得到全面提升。比如:亞運小記者走進廣東海事局、廣州血液中心等單位進行采訪報道,不僅了解到與水警和血液相關的基本知識,還感受到這些單位工作人員工作的辛苦以及堅守崗位的優(yōu)良品德。廣大青少年在參與社會實踐時對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進一步堅定了服務社會的信念。這正是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價值和目標所在。
(二)通過大規(guī)模參與國際性重大賽事服務活動,開闊了青少年視野,提升了青少年服務社會的綜合能力,探索出青少年體驗式教育新模式,為青少年報刊生存和發(fā)展找到一條新路徑。
廣州亞運會志愿服務活動為廣大青少年參與社會實踐體驗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也成為青少年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的新嘗試。亞運小記者以宣傳亞運、參與亞運的形式體驗社會活動,與之前的社會實踐有著極大的不同。此次志愿服務活動均以符合青少年需求為前提,采取體驗式教育與實踐性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很好地吸引了廣大青少年朋友爭當亞運小記者。他們通過親身經歷的一線采訪和體驗,了解社會各行各業(yè)在服務亞運會、亞殘運會期間的備戰(zhàn)情況、感人事跡,近距離接觸了平時生活中難以接近的國家、省、市級領導和社會名人,充分鍛煉和提高了青少年與人溝通、隨機應變、寫作、攝影等方面的能力,開闊了青少年的視野,增強了青少年的自信心,豐富了他們的人生經驗。由此,廣州青年報社找到了青少年的新需求,為后續(xù)發(fā)展積累非常有益的經驗。
(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聞志愿者管理模式,為青少年報刊融媒體轉型進行了有益嘗試。
亞運小記者團采取市、區(qū)(縣)兩級分工負責的工作模式,建立中心團隊及分中心、分站團隊,進行層級管理及干部任免。在亞運會志愿服務活動的實踐中,管理層完善了亞運小記者的招募、培訓、管理、保障、激勵、轉化等一系列工作機制及團隊管理制度,充分檢驗和強化了各級亞運小記者團的統(tǒng)籌協(xié)調和落實執(zhí)行能力,為進一步規(guī)范和完善亞運小記者團的長期有效機制,穩(wěn)步推進青少年宣傳隊伍的建立及亞運會志愿服務工作日常化和制度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亞運小記者團也成為廣大青少年充分展示其熱心服務大眾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舞臺,尤其是通過網絡建立的亞運小記者團官方網站及管理系統(tǒng)、QQ群、博客圈等亞運小記者工作的輔助管理手段,也極大地契合了現(xiàn)代青少年的日常溝通聯(lián)絡習慣。因此,亞運小記者團的活動及工作自開展以來,就不斷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自主參與,尤其是吸引了許多優(yōu)秀青少年干部骨干積極參與。
亞運志愿者通訊社更是以完善的部門設置、明確的人員分工、有效的層級結構成功克服了人員流動性大、工作時間不能保障、培訓難度大等團隊管理困難,出色地完成了亞運志愿全媒體的采編、發(fā)行工作,并充分驗證了這套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亞運小記者和志愿者全媒體在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教育和融媒體轉型上進行了早期探索,這些為廣州青年報社后期轉型打下良好基礎。
在廣州亞運會后,亞運志愿全媒體轉化為廣青全媒體,亞運志愿者新聞中心轉化為廣青網,亞運志愿者通訊社更名為廣州志愿者通訊社,亞運小記者團更名為紅領巾成長小記者團,并一直沿用當初建立起來的有效管理機制,不斷為廣州志愿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鼓與呼,為廣州構建和諧社會、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