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高鐵南京南站廣場上,不時會遇見身上貼著“158”標志的旅客。站臺引導員遇到吳曉娟,總是打趣地說一句:“剛剛又走過去了你家的一個‘親戚?!?/p>
采訪第十五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吳曉娟時,她說最喜歡的就是“親戚”兩個字,這讓她的心里很溫暖。她服務的那些旅客,有人稱呼她為“姐姐”,有人直接叫她“閨女”。他們的出行路線,吳曉娟早已熟記于心,“李阿姨還是去那家醫(yī)院復查身體嗎?”“張叔叔今天又出差?”……“我服務的不是旅客,而是自己的家人?!眳菚跃暾f。
從檢票口到候車室再到站臺,或從站臺到出站口再到上出租車,短則七八分鐘,長則十多分鐘,吳曉娟每天要扶著乘客、搬著輪椅上上下下、來來回回走將近20公里。采訪期間,正值炎炎夏日,短短半天她已經推了六七趟輪椅,累得汗流浹背。拍照間隙,腰間對講機也響個不停……吳曉娟說:“我已經習慣了接送旅客的日常工作,如果聽不到對講機里的聲音,心里反而不踏實。”
如果不是采訪,我很難想象這項又苦又累的工作背后,包含了諸多委屈和心酸。吳曉娟的一位同事剛進入工作崗位時,就遭受到了旅客的極大誤解。在接送一對殘疾人夫婦時,雖然她多次強調要先送另一位旅客上車,才能接他們出站,請他們安心在站臺等候。但是這對夫婦在出站時,始終覺得是對方故意拖延時間,就不停用導盲拐杖捅她,差一點就將她捅到了站臺下……也有一位剛入職不久的小姑娘曾被無理取鬧的旅客“唾面”,哭得淚人兒一般……
剛到“158”雷鋒服務站工作時,吳曉娟也想不通,是什么支撐老一輩客運員干著全站最累最臟的活?直到工作幾年后,接送了無數(shù)旅客,她找到了答案——以我之真心,換乘客之笑容,足矣。
吳曉娟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叫鄒丹的旅客。2013年12月,鄒丹的母親被查出癌癥晚期,隨后一直在南京軍區(qū)總院化療。因為在杭州工作,鄒丹為了帶母親看病,只能每月往返于南京、杭州之間。母親第一次化療結束時,因為身體極度虛弱,剛到南京南站就無力行走,鄒丹只好在地上放一塊海綿墊,讓母親坐在上面走走歇歇……那也是吳曉娟第一次結識母女倆,自此,她便開始了長達六年多的接送服務。后來,不僅是吳曉娟,全站人員都認識鄒丹母女倆,只要她們一來,服務站工作人員就會早早地推著輪椅到站臺或安檢處接應,并和杭州東站聯(lián)系,通知他們做好接車準備。
2020年2月6日,“158”雷鋒服務站工作人員收到一封信,鄒丹在信中寫道:“琳琳、曉娟、晨晨,請允許我這樣冒昧地稱呼。因為在我心中,你們已經不僅僅是雷鋒服務站敬業(yè)的工作人員,你們是高鐵站最亮麗的風景線,你們是南京留給我最溫馨的回憶,也是我家庭這段苦難中最彌足珍貴的正能量……”吳曉娟將這些話記在了心里。
雖然日常工作里充滿了未能與家人假日團聚的遺憾、對孩子和親人的歉疚……但每逢年節(jié),服務站工作人員的手機也被裝滿了問候和祝福。吳曉娟說:“祝福每一個出發(fā),溫暖每一個到達,沒有比這更快樂的事情了?!?/p>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