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小銜接階段是學前教育非常重要的階段,雖然只是一線之隔,但是學前教育階段和小學階段不論是在學習方式,還是在課程難度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顯著的不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是學前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作為教師而言應當將目光更多的集中在對于幼兒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讓幼兒能夠具備快速適應小學階段學習生活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面對基礎教育,讓幼兒在相對漫長的基礎教育階段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關鍵詞:幼兒園;幼小銜接;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9-0-02
幼小銜接問題是學前教育領域較為重視的問題之一,也是衡量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之所以會存在幼小銜接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幼兒與小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身心差異,雖只有一歲之隔,但是卻呈現(xiàn)著很明顯發(fā)展水平差異性,幼兒進入到小學出現(xiàn)不適應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為了更好地讓幼兒適應基礎教育,有個良好的基礎教育開端,許多幼兒園越來越重視自身幼小銜接階段的教育問題。其中最為受人關注的莫過于對于幼兒學習能力的研究,由于幼兒階段的學習內容較比于小學階段的內容,不論是在難度方面還是在數(shù)量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差異,而近年來有關于學前教育小學化的討論也讓很多幼兒園不得不避免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面呈現(xiàn)小學化的趨勢,因此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將目光投向了對于幼兒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方式既符合教育的初衷,同時也最大化地避免了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問題,也為幼兒更為健康的成長提供了保障。
一、幼小銜接的意義
幼兒學習的基礎素養(yǎng)就是創(chuàng)新所需基礎與終身學習的素養(yǎng),其中主要分為學習能力,學習品質、身心基礎。這三方面之間有著一定的內在邏輯關系,學習身心的健康是學習活動能夠保持高效的主要基礎,學習的品質是指學生在學習時所表現(xiàn)出的較為穩(wěn)定的傾向性,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探索欲、好奇心,以及自我控制為核心的獨立性、計劃性、堅持性、專注性等。
二、幼小銜接對三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提出問題的能力、建立聯(lián)系的能力、個性化表達的能力就是學習的三大基礎素養(yǎng)核心能力。我們大家都知道,在幼兒期的小朋友最常說的話就是“為什么”,為了使幼兒可以更好地產(chǎn)生學習興趣,作為教師我們就應當認真、耐心地對待幼兒所提出的問題,并對提出問題的幼兒給予一定的支持與鼓勵,使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得到充分的保護。美國的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可以讓學生自己主動提出問題?!?/p>
建立聯(lián)系的能力是指幼兒對于生活與學習中對知識經(jīng)驗的構建并進行廣泛結合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舉一反三”這一能力。其主要包含了對所學知識與經(jīng)驗相結合的“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能力、未來與當前實際生活相結合的“真情實境聯(lián)系”的能力、通過與他人交流不斷豐富自身認知并調整相結合的“與他人聯(lián)系”的能力。通過實踐我們得知,探索與游戲可以更好的培養(yǎng)幼兒建立聯(lián)系的能力。所以我們應當積極開展游戲活動,使幼兒可以在游戲的過程中去探索與體驗。通過游戲使幼兒對各種玩具進行認識,并拓展出幼兒對事物關系與現(xiàn)象的理解。通過游戲對事物進行比較、分析,對其中的邏輯進行推理,并尋找出其中的錯誤、證據(jù),對問題進行解決等。
個性化的表達能力是指幼兒通過自身的行為和語言對觀點進行呈現(xiàn)與解釋的能力,共中主要包含了對數(shù)據(jù)、信息等的評估、分析與收集,形成對觀點的提出與解釋可以有理有據(jù)進行表達的能力與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進行表達的能力。
三、突出幼兒教學主體地位,培養(yǎng)幼兒主動學習的意識
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前提是幼兒要具備良好的主動學習意識,在面對未知事物的時候幼兒能夠表現(xiàn)出足夠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求知方向。而這種意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需要教師在較長的一段時期之內逐步的進行培養(yǎng)。在這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幼兒意識到自身的教學主體地位,讓教學真正的圍繞著幼兒而發(fā)生。既往的教學工作雖然也是圍繞幼兒而開展,但是卻并沒有做到圍繞幼兒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而開展。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夠激發(fā)幼兒主動學習意識的提高,因為幼兒更多的時候還是保持著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而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主宰教學過程。久而久之幼兒就形成了圍繞教師的給予而學習的習慣,在這樣的習慣之下,幼兒的學習能力始終得不到很好的培養(yǎng)。
因此,作為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真正地去關注幼兒當前所具備的學習能力以及實際的學習需求,要有針對性地去滿足幼兒的學習欲望,逐步激發(fā)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更多的給予幼兒以參與教學的機會,讓幼兒的學習過程可以更為真實的發(fā)生。在這樣的狀態(tài)之下,幼兒會逐步的由被動轉為主動,學著去在教師的協(xié)助之下主宰課堂,主動的去激發(fā)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逐步的將主動學習的意識培養(yǎng)起來。
四、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激發(fā)幼兒的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同樣也是培養(yǎng)幼兒學習能力需要考慮的重點之一。幼兒的思維活躍性、記憶能力以及感知事物的能力都與其主觀能動性的高低有著很密切的聯(lián)系,為了有效地提高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的趣味性進行有效的保證。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學內容往往不再以趣味性十足的游戲為主,而更多地偏向于知識的傳授。可是幼兒這時并沒有做好適應以知識傳授為主要方式的轉變,在這樣的狀態(tài)之下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往往會變得很低。
很多教師對此很是煩惱,幼小銜接階段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幼兒逐步地適應即將發(fā)生的小學階段的教學方式,因此其教學內容并不能夠延續(xù)之前的方式,這也是造成幼兒出現(xiàn)主觀能動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但是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能力,教師應當在趣味性和知識性之間做出一個平衡,最大限度地將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出來。教師可以更多的保留之前以游戲為主的教學方式,同時也將更多的知識內容融入到游戲化的教學方式之中,以游戲化的方式來確保教學過程仍舊保持著良好的趣味性,讓幼兒真正能夠在享受游戲樂趣的同時完成知識內容的學習。
五、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幼兒認知能力
學習能力最為基礎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認知能力,在幼小銜接階段培養(yǎng)幼兒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以充分的重視。幼兒的認知方式以形象認知為主,但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所需要的認知方式會變得更加豐富,對于幼兒認知能力的要求也變得更高。因此作為教師而言,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的豐富自身的教學手段,從多個角度來培養(yǎng)和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提高,幼兒的求知欲望也會越來越高,對于相對陌生的知識也會更加感興趣,此時在教師的合理性引導之下幼兒會形成個性化的思維方式,進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幼小銜接這一學前教育最為特殊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階段,教師要將更多的教學注意力集中到對于幼兒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和教學重點的突出來培養(yǎng)幼兒主動思維的意識,讓幼兒逐漸地形成一種非常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逐步地將自身的學習能力提高起來。
參考文獻:
[1]李召存.論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小銜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
[2]陳曉玲.運用區(qū)域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J].甘肅教育,2019(5).
收稿日期:2020-3-8
作者簡介:曹慧麗(1989—),女,江蘇昆山人,二級教師,本科,主要從事學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