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蓓
據美國媒體報道,又一家新冠疫苗研制企業(yè)——強生制藥公司日前在美國暫停了自己的測試,這對之前急于推出疫苗或“治愈方法”來盡快扭轉疫情的特朗普政府來說,無疑是個不好的消息。
顯然,出于競選考慮,特朗普政府一直在新冠疫苗研發(fā)和相應的治療方法上傾注政治因素,催促盡快能夠投入使用,但是眼下的現狀是原本4家較有希望打造美國疫苗的公司,只剩下一家公司——再生元公司還在進行新冠疫苗測試。這是必須遵循的疫苗研制規(guī)則和出于對實際可能產生的醫(yī)療后果的重視。
面對在美歐國家乃至全球出現的“第二波疫情”,如果繼續(xù)通過居家以及保持社交距離的方式進行防控,不僅經濟代價高昂,也難免令民眾產生“防疫疲勞”而導致防控效果下降。因而,對美國以及很多國家而言,疫苗事實上已經成為切斷傳染鏈,恢復正常社會經濟生活的最后選擇。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10月12日公布的數據,全球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疫苗約有40種,其中10種已經開始了第三階段的大規(guī)模志愿者接種試驗。另外還有超過140種疫苗處于臨床試驗之前的研究階段。全球疫苗研發(fā)看起來是群雄逐鹿、一片繁榮景象,而西方發(fā)達國家又因其傳統(tǒng)技術優(yōu)勢最受矚目。不過,現在看來這其中仍然蘊含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一是候選疫苗是否真的安全有效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檢驗,不到最后難見分曉。第三階段試驗為了準確了解疫苗在人群中的有效性,需要通過雙盲試驗對比疫苗注射組與安慰劑注射組之間感染率的差異。輝瑞制藥與Moderna公司都表示,最早要到10月底才可能獲得足夠的試驗數據。另外,隨著接種人數的增多,候選疫苗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也會更加明顯。
二是美國大選的政治因素確有可能干擾正常的疫苗審批程序,從而降低部分候選疫苗的可信度。9月中旬,特朗普曾表示最早將在10月份向公眾提供新冠疫苗注射,但這與美國衛(wèi)生官員的說法不一致,引發(fā)外界對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可能在試驗數據不充分的情況下“強推”疫苗的擔憂。為了對沖總統(tǒng)言論引發(fā)的猜測,Moderna公司隨即公布了第三階段試驗采取的具體評估辦法。而且,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不太可能”在10月份獲取足夠的數據。
三是藥企的研發(fā)數據與研發(fā)成本缺乏透明度。西方國家政府普遍大量補貼本國新冠肺炎疫苗研發(fā)費用,以保證未來的優(yōu)先采購權。雖
然拿了納稅人的錢,藥企的真實研發(fā)情況卻屬于“商業(yè)秘密”,并不向政府或是公眾通報。5月,Moderna的首席財務官和首席醫(yī)務官在公司宣布疫苗早期研究成果良好的情況下大量拋售公司股票,就引起了外界對疫苗真實狀況的各種猜想。
截至9月底,中國在研的疫苗有5種進入第三階段試驗,已經在緊急使用的情況下顯示了良好的保護作用,而且與多個國家聯合開展三期臨床試驗,數據透明度也更有保證。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西方國家自然會理性評估不同疫苗的前景,不會輕易放棄任何一條“保險繩”,與中國進行某些合作。正因為此,不少國家在疫苗預購中采取“多邊下注”的方法分散風險,以便在第一時間獲得可用疫苗。
當然,這也隨之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在疫苗研發(fā)競賽外,西方發(fā)達國家還發(fā)起了一場疫苗儲備競賽。美國的“極速行動”計劃由衛(wèi)生及公共服務部與國防部共同出資100億美元,力圖在2021年1月以前儲備3億支安全有效的疫苗,以保證所有愿意接種的美國人都可以獲得疫苗。英國政府則延續(xù)了2009年H1N1流感暴發(fā)時的囤貨行為,預購的疫苗數量足夠每個英國人打5針。加拿大與四家美國藥企簽署的協(xié)議涉及的疫苗總數也高達1.9億支。
相較而言,旨在保證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均能公平獲得疫苗的分配機制——由世界衛(wèi)生組織、全球疫苗與免疫聯盟(GAVI)、流行病防范創(chuàng)新聯盟(CEPI)共同領導的COVAX機制,目前募得的資金離完成其設立的目標——為每個參與國中20%人口提供免疫保護——尚有很大的差距。這一現實有損于全球公共福利,因為無論是從疾病防控,還是從全球經濟復蘇的角度來看,為各個國家的高危人群注射疫苗的做法都要優(yōu)于為某一國家所有人接種的效果?!耙呙缑褡逯髁x”不僅在道德上,而且在科學上也是站不住腳的。
全球疫情發(fā)展至今,已經反復印證了一個道理:在跨國聯系糾纏難分的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試圖追求獨享的安全與繁榮都將是竹籃打水。只有秉持科學與協(xié)作的精神,才能真正贏得這場與病毒的較量。不過,在此之前,人類必須首先戰(zhàn)勝內心的狹隘、自私與冷漠?!?/p>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