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雨
人生一世,不會沒有煩惱。唐代詩人杜牧有句詩:“塵世難逢開口笑”。金庸名著《倚天屠龍記》中也曾說過:“憐我世人,煩惱實多?!睘槭裁慈说囊簧鸁揽偸侨缬半S形,似乎無論怎樣努力也難以擺脫?這么多煩惱究竟來自何處?
有科學家對人的煩惱進行了科學的量化。數據顯示,40%的煩惱是關于未來的事情;30%的煩惱是關于過去的事情;22%的煩惱只是來自微不足道的事;4%的煩惱是人們改變不了的事實;還有4%的煩惱是那些我們正在做著的事情。如此看來,有些時候的煩惱真是不必要的。
其實,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因為心態(tài)的不同,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從科學家對“煩惱”的分析結果看,人們的痛苦與快樂,并不是由客觀環(huán)境的優(yōu)劣決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態(tài)、情緒決定的。心理學上運用心理調節(jié)往往能使人戰(zhàn)勝沮喪,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利導思維就是擺脫煩惱的好方法。如果使用利導思維,從煩惱中尋找、挖掘出積極因素,就能轉憂為喜,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從“山窮水盡”轉入“柳暗花明”。
心理學家卡耐基說:“如果我們有著快樂的思想,我們就會快樂;如果我們有著凄慘的思想,我們就會凄慘;如果我們有著害怕的思想,我們就會害怕;如果我們有著不健康的思想,我們還可能會生病?!睂@個問題,英國文學家蕭伯納講得更為明確。一名記者問蕭伯納:“請問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的區(qū)別何在?”蕭伯納回答:“這很簡單,假設桌子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見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太好了,還有一半?!@就是樂觀主義者;如果有人對著這瓶酒嘆息:‘糟糕!只剩下一半。’那就是悲觀主義者?!?/p>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困難、有挫折、有痛苦、有煩惱,但有識之士認為煩惱也只是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過去了,不再煩;今天正過著,不用煩;明天還沒到,煩不著。這樣一想,會使自己會心一笑,使情緒由“陰”轉“晴”,便把煩惱化成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