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 鵬
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問題是教材和高考的重點,同樣,帶電粒子在“非勻強電場”中的運動問題也是高考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本文從多角度闡述破解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期對突破此難點有所幫助.
圖1
例1如圖1所示,A、B為兩個等量的同種點電荷,D、C點分別為其連線和連線中垂線上的一點;若將一個電子(不計重力)從D或C點由靜止釋放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電子在從C點運動到O點的過程中,一定做加速度逐漸減小的變速直線運動
B.若電子能沿電荷連線的中垂線做往復運動,則A、B一定帶等量的正電荷
C.電子沿電荷連線或中垂線做往復直線運動時,在O點的動能最大,電勢能最小
D.給電子一個恰當?shù)乃俣?,電子也可能沿著某條電場線做曲線運動
圖2
由圖2可知,等量同種正電荷產(chǎn)生的電場在其連線的中垂線上電場強度有一個極大值,但不一定是C點,選項A錯誤;若電子能沿電荷連線做往復運動,則從C點由靜止釋放,初始向O點運動,A、B處電荷一定帶正電,選項B正確;電子沿電荷連線或中垂線做往復直線運動時,先加速再減速,O點為分界點,選項C正確;電子要沿電場線運動,其中一個條件是電場線為直線,因此電子不可能沿電場線做曲線運動,選項D錯誤.
【規(guī)律小結(jié)】物體要做直線運動必須滿足合外力(或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只要二者方向有夾角,物體必做曲線運動.
例2下列選項中,A為點電荷,B為圓面垂直于紙面的均勻帶電圓環(huán),C為等量同種電荷,D為等量異種電荷,一個電子以垂直紙面向外的初速度分別從O點射出,則電子不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的是( ).
選項B中均勻帶電圓環(huán)產(chǎn)生的電場等效于放置在其圓心位置帶等量電荷的點電荷產(chǎn)生的電場,與選項A電場等效,二者都可以提供指向圓心的向心力;等量同種電荷在其連線中垂面上距連線中點等距離各點產(chǎn)生的場強大小相等,合力方向均指向連線中點,因此此時給電子一個合適的初速度也可以使之做勻速圓周運動.本題選D.
【規(guī)律小結(jié)】物體要做圓周運動,必須有指向圓心的力提供向心力;若其所受合力全部提供向心力,則物體一定做勻速圓周運動.
圖3
例3如圖3所示,圖中K、L、M為靜電場中的3個相距較近的等勢面.一帶電粒子射入此靜電場中后,只在電場力的作用下沿abcde軌跡運動.已知φK<φL<φM,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粒子帶負電
B.粒子在a點的加速度小于在b點的加速度
C.粒子在a點與e點的速度大小相等
D.粒子在a點的電勢能大于在d點的電勢能
粒子在b點電場力方向水平向左(垂直該處電場線且指向運動軌跡內(nèi)側(cè)),與電場方向相同,粒子帶正電,選項A錯誤;因為a點處兩個等勢面的間距較大,表示該處電場強度較小,所以粒子在a點所受電場力或加速度比b點的小,選項B正確;a點與e點處在同一等勢面上,所以粒子從a點出發(fā)到e點的過程中,電場力不做功,粒子的動能改變量為零,選項C正確;因為φa=φK<φL=φd,粒子帶正電,即q>0,所以qφa<qφd,選項D錯誤.
【規(guī)律小結(jié)】物體做曲線運動時所受的合力不為零,并且合力的方向應(yīng)該指向物體運動軌跡彎曲的一側(cè)(即運動軌跡內(nèi)側(cè)).物體運動軌跡的切線為物體在該點的速度方向,由受力方向與速度方向夾角可以判斷物體速度的變化.
帶電粒子在非勻強電場中的運動問題,實際上是以教材列舉的點電荷電場、等量異種電荷電場、等量同種電荷電場為載體,考查考生是否熟知描述靜電場物理量及其關(guān)系的必備知識,以及是否具備利用力學觀點、功能關(guān)系處理常見物理運動模型的關(guān)鍵能力.因此面對此類問題我們要采取以下策略.
1)從力的角度描述電場,我們引入電場強度這一物理量.電場強度描述電場的強弱,電場線的疏密代表電場強度的大??;電場強度的方向是電場的方向,也是正試探電荷在該點受到的電場力方向,是電場線在該點的切線方向,還是電勢降落最快的方向.
2)從能量角度描述電場,一般涉及電勢、電勢差、電場力做功、電勢能這四個物理量.其中電勢、電勢差的比值定義式為二者均為標量式,在利用其解題時要注意其正負,電勢、電勢能的正負代表其大?。妶隽ψ龉Ρ囟ㄒ痣妱菽茏兓妶隽ψ稣?負)功,電勢能減小(增加),即
3)電場強度E、電勢、電勢差僅由電場本身決定,其中電勢、電勢差二者的關(guān)系為UAB=φA-φB;電勢與電場強度二者無必然聯(lián)系,但電場強度描述了電勢隨空間位置降落的快慢,在勻強電場中滿足
我們要熟悉物理中常見的運動模型,比如勻變速直線運動、圓周運動、拋體運動,明確其基本運動特征和受力特征,并建立起處理這些運動的科學思維.
總之,帶電粒子在非勻強電場中的運動問題,是綜合電場力、電勢能的力學問題,研究方法與質(zhì)點動力學相同,只要弄清楚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并選用相應(yīng)的物理規(guī)律,就能順利解決此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