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理解共同體的社會基礎變化:以“關系范式”為研究進路

        2020-10-13 12:25:50金天棟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20年5期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通訊作者及地址:金天棟,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qū)珞喻路152號華中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郵編:430079;Email:korusaqi@mails.ccnu.edu.cn.本文系湖北省高校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湖北文化產業(yè)經濟研究中心開放基金項目“新時代國際遺產話語權建構視域下湖北與伯明翰工業(yè)遺產管理的比較研究”(HBCIR2020Z014)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立意高遠的全球話語。然而,作為共同體的放射性話語,目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仍限于描述,尚未構成科學概念。因此,有必要以共同體為邏輯起點,采用社會學的“關系范式”,通過史實推演,考察共同體社會基礎的流變過程,厘清傳統(tǒng)共同體如何演進至現(xiàn)代共同體;國內共同體又如何引申至國際共同體;個體主義的國際共同體是否具有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演化的趨勢,從而達到界定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目的。此外,該研究還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著力點,即減少重復性的價值研究并側重實踐向度的制度設計與創(chuàng)制。

        關鍵詞?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社會基礎?制度與機制?關系范式

        一?、引言

        “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自提出以來,學界研究成果頗豐,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之作。但作為共同體的放射性概念,

        本文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質上是國際共同體,即由一般性“共同體”(而非國內意義的共同體)概念水平轉移所形成的新概念。因此,在概念(范疇)的層級劃分上,喬瓦尼·薩托利(Giovanni?Sartori)的古典主義范疇化不適用于此,而是需要運用放射式范疇化將一般性“共同體”設為核心概念。而國內共同體與國際共同體可以不必有屬性疊置,但又皆為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有關古典主義范疇化與放射式范疇化的闡述,See?David?Collier?and?James?E?Mahon,Jr.Conceptual?“Stretching”?Revisited:?Adapting?Categories?in?Comparative?Analysis[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93,87(4):845850.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fā)展由來與內涵的解讀仍聚焦于描述性論述,因而不具有操作性,以致被迫停留在缺乏學理性的政策話語層面,被國外學者定性為“空洞的理想”或“花言巧語”。

        Denghua?Zhang.?The?Concept?of?“Community?of?Common?Destiny”?in?Chinas?Diplomacy:?Meaning,Motives?and?Implications[J].?Asia?&?the?Pacific?Policy?Studies,2018,5(2):198;?See?Axel?Berkofsky.?“The?Chinese?Dream”?and?Chinese?Foreign?and?Security?Policies—Rosy?Rhetoric?Versus?Harsh?Realities[J].?AsiaPacific?Review,2016,23(2):109128.確切地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目前仍只是思想,而非科學概念,其科學性有待進一步充實挖掘。所以,有必要正本清源,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放射源即共同體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根據(jù)史實對概念本身進行推演,從而達到界定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目的。為此,本文采用社會學的“關系范式”(relational?paradigm)

        對于關系本體地位的論爭不在本文討論范疇。而且,從全文論證過程來看,本文對關系范式的使用屬于方法論,即一種意義框架,以此作為分析共同體形態(tài)的研究或思維方法,這樣也與標題的意涵相契合。考察共同體的流變過程及其理論內涵:首先,根據(jù)“關系范式”的核心即互動和由它所建構的“互動參照框架”(interaction?frame?of?reference)及其制度化后塑造的“社會構型”(social?configuration),為共同體概念設定制度與控制機制兩個操作指標;

        埃利亞斯(Elias)提出社會構型,即構成社會的互動網絡。但由于任何互動網絡都存在規(guī)范與制度(理想的“霍布斯狀態(tài)”并未出現(xiàn)),不然人類就會從事“無導向”的無序化活動,所以本質上社會構型可與社會結構進行概念互換,即行為體之間的制度化關系。因此,社會構型(結構)就是由制度均衡與控制機制所構成的關于人類互動的網絡。如果缺乏制度與控制機制,人類社會將只體現(xiàn)生物性,進而導向無序、缺乏方向感和穩(wěn)定性的狀態(tài)。See?Nick?Crossly.?Towards?Relational?Sociology[M].?Abingdon:?Routledge,2011:30;[德]諾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發(fā)生和心理發(fā)生的研究[M].王佩莉,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Peter?L?Berger?and?Thomas?Luckmann.?The?Social?Construction?of?Reality:?A?Treatise?in?the?Sociology?of?Knowledge[M].?London:?Penguin?Books?Ltd,1991:6570.其次,通過制度與機制變遷考察共同體的社會基礎為什么和如何變化;再者,解釋單元層次的共同體概念為何會轉移至體系層次成為新概念;最后,揭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特征與研究缺陷。該研究試圖澄清:傳統(tǒng)共同體如何演進至現(xiàn)代共同體;國內共同體又如何引申至國際共同體;個體主義的國際共同體是否具有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演化的趨勢。

        二、共同體概念的操作指標選取

        共同體理念在中國蘊含于孔孟的“大同”思想;在西方則由“兩希文明”孕育。

        例如《禮記·禮運》《孟子·滕文公》《孟子·盡心》等典籍中皆有據(jù)可循,但在古中國,該思想最早的出處是《詩經》中的《國風·魏風·碩鼠》;在西方,柏拉圖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最先傳達共同體的相關表述。參見[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高書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7.但無論中西,共同體理念之共性在于向“善”,采用禮治與法治手段來維護共同利益。而“禮治”與“法治”的本質是關于治理的方法論探索,即制度設計與實踐。那么制度緣何產生?理性選擇理論、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等“一般性理論”

        本文將“理論”劃分為“一般性理論”與“具體研究綱領”。前者是設定相關變量與分析框架;后者是根據(jù)一般性理論進行因果變量的論證。See?Peter?J?Katzensein,Robert?Keohane?and?Stephen?D?Krasner,eds.Exploration?and?Contestation?in?the?Study?of?World?Politics[M].?Massachusetts:?MIT?Press,1999:67.都有制度生成和變遷的解釋。根據(jù)這些解釋,共同體的制度安排或是理性選擇的結果,或是社會結構的功能需求使然。顯然上述實體理論的元理論要么是個體主義,要么是整體主義。

        就個體主義而言,本體論個體主義把個體實在視為社會現(xiàn)象的基本分析單位,這種觀點過于單調。它簡化了個體周圍的信息,使其成為孤立原子,并把社會性概念僅當作分析個體與現(xiàn)象的工具,剔除此類概念所蘊涵的意義。

        對個體主義的相關簡要批判,See?Nick?Crossley.?Towards?Relational?Sociology[M].?Abingdon:?Routledge,2011:1021;?Pierpaolo?Donati.?Relational?Sociology:?A?New?Paradigm?for?the?Social?Sciences[M].?Abingdon:?Routledge,2011:172174.而方法論個體主義在用國際關系理論分析國家行動時,個體屬性被視為恒量,從而使“大多數(shù)個體主義者都把身份與利益看作是外在給定的,所以只關注行為效應”,

        Alexander?Wendt.?Social?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27.有著將個體行動的解釋歸為目的論的隱義。本體論整體主義也預設實體,但與個體主義的個體實在不同,整體主義設定的是社會實體,其理論的特點是整體淹沒個體,共性消融個性,

        與整體主義相關的簡要批判,See?Nick?Crossley.?Towards?Relational?Sociology[M].?Abingdon:?Routledge,2011:721;?Pierpaolo?Donati.?Relational?Sociology:?A?New?Paradigm?for?the?Social?Sciences[M].?Abingdon:?Routledge,2011:174176.通常強調同質性。

        但也有強調異質性,在整體中保留個性的共同體,如亞里士多德的溫和整體主義。不過這類整體主義仍被西方政治哲學斥為“把戲”。而方法論整體主義被質疑為因果倒置,往往對現(xiàn)象做出目的論解釋。

        如其實體理論結構功能主義認為,個體部分總是發(fā)揮特定功能服務于系統(tǒng)以維持“供需”結構的穩(wěn)定,進而保障系統(tǒng)正常運行。眾所周知,結果不等于目的。系統(tǒng)的生存需要個體滿足相應功能:這是倒置因果的目的論表述,而非依據(jù)時間先后所形成的因果論。所以,結構功能主義被批判為機械、靜態(tài)結構的“決定論”。?因此,盡管個體主義和整體主義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可忽視的缺陷。

        歸納起來,其缺陷如下。一是它們都為還原論:個體主義將制度構建還原為個體利益;整體主義將制度構建還原為社會實體的整體性需求。二是它們都存在目的論解釋:個體主義認為制度構建是來自外在既定利益的吸引所致;整體主義認為制度構建是約束行動者以維持社會結構穩(wěn)定的功能需要使然。三是它們對社會關系的源動力認識過于單調:還原論與目的論使整體主義與個體主義都認識到社會運行存在源動力,但卻又忽略對源動力本身的解釋即忽視互動過程。所謂互動或關系在傳統(tǒng)認知中或是個體疊加,或是作為集體載體的自發(fā)行動。所以在社會學準則中,社會關系與社會互動成為同義語。

        Pierpaolo?Donati.?Relational?Sociology:?A?New?Paradigm?for?the?Social?Sciences[M].?Abingdon:?Routledge,2011,F(xiàn)oreword.國際關系學亦被指出缺乏互動解釋。

        秦亞青.關系本位與過程建構:將中國理念植入國際關系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9(3):7072.而上述缺陷使得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方法論上與它們是保持距離的。

        具體有關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不適合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法論的理由,參見金天棟.共同體的理論流變與概念內涵[D].華中師范大學,2019:2835.因此,有必要從作為社會事實的互動關系來給出制度生成與變遷的新解釋,而社會學的“關系范式”可為此提供有益的視角。

        關系社會學的理論硬核是互動,而“社會關系乃重復互動的生活軌跡”。

        Nick?Crossley.?Towards?Relational?Sociology[M].?Abingdon:?Routledge,2011:28.在個體主義或整體主義那里,互動結果則被投射到個體或作為“一”的整體。整體主義盡管意識到社會的涌現(xiàn)性(emergent?properties),

        整體擁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它是不同于個性也無法還原的。Nick?Crossley.?Towards?Relational?Sociology[M].?Abingdon:?Routledge,2011:11.但卻又很快在“物化”中消沉下去。所以,個體主義或整體主義輕率地把結果或特點歸類為個體或整體獨有的,而非互動中涌現(xiàn)的。

        See?Charles?Tilly.?Stories,Identities,and?Political?Change[M].?New?York:?Rowman?and?Littlefield,2002.這種“認識論障礙”(epistemological?obstacles)

        科學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Gaston?Bachelard)認為人的智力存在“黑暗區(qū)域”(the?“dark?areas”?of?the?mind)。正因如此,人會受價值、本能與情感利益影響,阻礙科學思維形成。這些障礙被巴什拉稱為“認識論障礙”,并將其定義為人認知行動中產生慣性的原因。See?Gaston?Bachelard.?The?Formation?of?the?Scientific?Mind:?A?Contribution?to?a?Psychoanalysis?of?Objective?Knowledge[M].?Manchester:?Clinamen?Press?Ltd.,2002:18.撕裂觀念與行動的主體間性,消除了關系性,本能地將互動結果偏向于個體主義或整體主義的解釋形式。然而在互動實踐中,除去作為生物有機體而言的行為,

        人類是物理身體與“自我”實體的動態(tài)平衡統(tǒng)一體,所以人類不僅是生物有機體,還是作為價值與實踐的存在物。這也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因此,結合帕森斯的行動理論,此處將體現(xiàn)生物特性的應激性活動稱為行為。See?Max?Scheler.?Die?Stellung?des?Menschen?in?Kosmos[M].?Munich:?Nymphenburger?Verlaghandlung?Muenchen,1947.?qtd.?in?Peter?L?Berger?and?Thomas?Luckmann.?The?Social?Construction?of?Reality:?A?Treatise?in?the?Sociology?of?Knowledge[M].?London:?Penguin?Books?Ltd,1991:68;賈春增主編.外國社會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84.社會結果很大程度上無法還原到個體。行動者在“互動參照框架”的“解讀行動、類型化、反思與解讀并回應行動、建立身份、界定關系、內化相互角色”

        Nick?Crossley.?Towards?Relational?Sociology[M].?Abingdon:?Routledge,2011:33.幾個維度中調適彼此行動。當個體間互動模式擴散至群體,且為之所接受,那么通過群體內的重復互動與相互影響就可能形成“群體獨有的”慣習,就像文藝復興只發(fā)生在歐洲而非同時期的明朝那樣。此處,關系聯(lián)結個體與結構,使之成為平等的二元存在,規(guī)避兩者的本體優(yōu)先性之爭,并形成相應的社會結構。這是“關系范式”的主要功能:以同時表達行動者與社會結構或機制的方式理解與解釋社會變遷。

        Pierpaolo?Donati.?Relational?Sociology:?A?New?Paradigm?for?the?Social?Sciences[M].?Abingdon:?Routledge,2011:179.總之,在關系社會學中,群體內部的規(guī)律互動會塑造相關制度與控制機制,為社會變遷提供指向,而這些內容的表征就是社會結構的變化。

        社會結構(構型)是社會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其實質是社會制度,所謂社會化就是制度化。政治學也將制度研究置于中心地位,其學科內涵是基于規(guī)則制度的有關社會治理的權威性資源分配;研究目標是“識別和分析制度的成功之處以及基于這些觀察設計并提出制度建議”。

        Aristotle.?The?Politics?and?the?Constitution?of?Athens[M].?trans.?Stephen?Evers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qtd.in?B?Guy?Peters.?Institutional?Theory?in?Political?Science:?The?New?Institutionalism[M].?London:?Pinter,1999:3.但與政治學不同,社會學對制度的觀察與研究是廣義上的,即研究社會變遷。變遷動力在于社會基礎即互動,它會因群體內“相互反應和相互適應的過程而改變”。

        Nick?Crossley.?Towards?Relational?Sociology[M].?Abingdon:?Routledge,2011:30.當某種個體間互動模式進入群體,就意味著它有制度化的潛能,進而可能“影響社會變遷”。

        唐世平認為制度變遷是社會變遷的核心之一。唐世平.制度變遷的廣義理論[M].?沈文松,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3.因為制度作為互動的類型化、定型化和法理化結果,會通過其控制機制重新定位社會結構。

        埃利亞斯(Elias)針對“文明”與“文明的進程”解釋道,這些現(xiàn)象是長期歷史互動的結果,并通過互動及其內外控制機制得以定位,如果互動模式的制度化與控制機制發(fā)生變化,那么社會結構將會被導向相應的方向。參見[德]諾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發(fā)生和心理發(fā)生的研究[M].王佩莉,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443533.在政治學領域,國內社會結構的核心組織形式是政治共同體。不同時期社會基礎影響社會結構的同時也塑造不同的政治共同體結構和知識。以知識為例,政治學的研究范式是隨社會基礎(互動)而變化的,就像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運動沖擊古典多元主義國家理論,使之向新多元主義轉變一樣。在這一過程中,政治學研究還因社會基礎變化而經歷了“去國家化”。

        現(xiàn)今,政治學研究向國家回歸,但“由于社會學分析方法更強調變遷和‘制度化”,

        B?Guy?Peters.?Institutional?Theory?in?Political?Science:?The?New?Institutionalism[M].?London:?Pinter,1999:151.而且政治學所關注的制度研究內容即資源分配、制度規(guī)則、組織機構被囊括在廣義制度研究的社會學中,如社會學中的馬克思主義研究進路把國家變革歸因于生產組織變化。

        無怪乎國家是“社會中的國家”。See?Joel?S?Migdal.?State?in?Society:?Studying?How?States?and?Societies?Transform?and?Constitute?One?Another[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所以,本文對共同體的社會基礎分析選擇社會學進路,

        但是,本文無意涉及有關社會變遷與國家的關系,這一政治學與社會學的經典討論。將政治學的制度研究納入社會結構研究,并引入“知識分配”

        Barry?Barnes.?The?Nature?of?Power[M].?Cambridge:?Polity,1988:57.?轉引自唐世平.制度變遷的廣義理論[M].沈文松,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8.,把“經濟人”或“政治人”理論假定讓位于“社會人”。但需注意,社會結構研究的知識化是有觀念優(yōu)先傾向的,容易導致研究者忽略物質環(huán)境因素。所以在分析關系時,“互動參照框架”不僅是個體間觀念與物質的雙維互動,還必須補充對社會物質環(huán)境的考察。

        早期,共同體、國家與社會曾為一體,是擁有相似的歷史記憶與統(tǒng)一認同感的集合。所以承接前述,共同體就是社會,其結構變遷會反映在制度變遷上。制度的性質發(fā)生變化,則共同體結構需重新定位。因此,制度與控制機制適合作為共同體的操作性指標。它們比傳統(tǒng)共同體的“共有理解”、“血緣關系”、“情感紐帶”更直觀,也更具有操作性,而單元層次的政治共同體的定義就是基于理性與制度治理的社會結構。誠然,制度含有觀念成分,

        制度是行動與觀念的固化。但與政治哲學或社會學的傳統(tǒng)共同體定義相比,載于組織機構的制度是更便于觀察的社會實體。例如,組織的行政結構、職能分工、法律條例等均能作為觀察對象。對此,馬克斯·韋伯(Max?Weber)已有詳述。

        See?Max?Weber.?Economy?and?Society:?An?Outline?of?Interpretive?Society[M].?Berk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8.

        就更深層次而言,傳統(tǒng)共同體定義是落后的。由其引申出的聯(lián)合體與共同體、共同體與社會,

        See?Max?Weber.?Economy?and?Society:?An?Outline?of?Interpretive?Society[M].?Berk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8:4043;?[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這些概念都是割裂現(xiàn)實社會的二分法,也缺乏現(xiàn)實意義。因為,社會結構是建立在關系互動基礎上的連續(xù)體,也是歷史對當下的投射。它既有聯(lián)合性也有共同性,將其對立的非此即彼觀與現(xiàn)實不符。而且,共同體既不是中國首創(chuàng),也不是只有中國在提倡。中西能夠不謀而合,說明概念本身符合現(xiàn)實。但其意義絕不是僅作為倫理道德的標桿,起到“善”的導向那么簡單:在道德語境中,共同體已被視為其樂融融,共有理解先于互動,共有認知先在的一種幻想,它無法觀照現(xiàn)實。如果某個概念變得無法指涉現(xiàn)實又不做修正,那它就缺乏存在的意義。當然,學界尤其是國際關系領域認為共同體是“烏托邦”,也是有失偏頗的。這是工具理性過剩的表現(xiàn)。而且如奧斯卡·王爾德(Oscar?Wilde)所言,“沒有烏托邦的地圖是不值一看的……進步就是實現(xiàn)烏托邦”。

        Rutger?Bergman.?Utopia?for?Realists:?The?Case?for?a?Universal?Basic?Income,Open?Borders,and?a?15Hour?Workweek[M].?The?Correspondent,2016:1.人類不只有追求利益的生物性,還有主體間性所建構的社會性。在關注物質需求的同時,觀念、利益、相處模式、制度都可以塑造。盡管過程不那么美好,但人類史確是邁向烏托邦的歷程。

        況且,共同體并非虛幻之物,其基礎是互動構建的共同利益。后者需要依靠相關制度來規(guī)范行動者以確保利益預期的實現(xiàn)。所以,共同體的關鍵變量與外在表現(xiàn)是制度,這點已為亞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體與儒家的“禮治”所強調。但僅有制度是不夠的。制度只具有價值導向、表面約束與設定利益預期等功能,具體實踐、管理、監(jiān)督與懲治是機制的職能范圍。因此,除了制度,機制是共同體的另一個操作指標。它們又都以組織為載體。后者是制度變遷的行為體或工具,是有著顯著物質力量輸入的物質實體。

        唐世平.制度變遷的廣義理論[M].?沈文松,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7.進而通過觀察分析社會基礎的表征,即制度、機制、組織三者的變遷,單元層次共同體的變化及其如何進入國際體系層次便可得以考察。

        三、從傳統(tǒng)共同體到現(xiàn)代共同體(聯(lián)合體):以歐洲為例

        以歐洲(西歐)為例的理由為:1.整體主義共同體轉變?yōu)閭€體主義社會(聯(lián)合體)的原因是啟蒙運動和工業(yè)革命;2.歐洲的現(xiàn)代性轉向及其對外擴張推動全球性的社會基礎轉變,主張個體主義的現(xiàn)代社會(聯(lián)合體)。這也是當前的人類歷史是“西方中心主義”敘事的原因,也是它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

        綜上所述,共同體結構的表征,即制度與機制的變化,取決于“社會基礎”(social?bases)。國內相關研究將后者定義為物質、文化與組織;物質基礎與秩序;制度化的關系模式或權力關系形態(tài)等。

        參見吳理財,魏久朋,徐琴.經濟、組織與文化: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社會基礎研究[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8(17);冷向明,范田超.流動中的鄉(xiāng)村:社會基礎變遷與有效治理實現(xiàn)——基于鄂中L村的實證分析[J].求實,2016(1);王立勝.中國農村現(xiàn)代化研究的理論原型與核心命題——從“社會基礎”概念的角度[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8);吳建平.理解法團主義——兼論其在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研究中的適用性[J].社會學研究,2012(1):183.另外,還有把“社會條件”與“社會基礎”相等同的觀點。

        周顯信,葉方興.政治共識:一種政治社會學的分析視角[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2(3):190191.僅從制度、權力、文化、組織等互動的涌現(xiàn)物被定義為社會基礎來看,這些界定大體是混淆了“社會基礎”與“社會的基礎”:前者是社會形成與變遷的根源;后者是社會存在與維持的條件?!吧鐣A”是具有本體意義的,它是行動者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下所進行的物質與觀念的雙維互動。而社會的基礎,如組織、制度、法規(guī)等是社會基礎的結果:“不同的社會基礎形成不同的國家治理結構”,

        任路.“家”與“戶”:中國國家縱橫治理結構的社會基礎——基于“深度中國調查”材料的認識[J].政治學研究,2018(4):26.其內部“法律的制定要與社會基礎相一致”:

        參見朱巖.社會基礎變遷與民法雙重體系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0(6):151168.這是緩解社會內部張力的路徑,也是“善治”的必然要求。即便初始階段社會遭到舊制度慣性帶來的阻力,從而陷入一定程度的動蕩,但最終結果仍會導向適應社會基礎和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的方向。

        在西方,共同體思想從古希臘發(fā)源。早期由于“國家中心”與“社會中心”的對立尚未形成,所以古希臘先哲將共同體理念與政治制度視為一體,探索“至善”的政體和法治,政治成為容納社會、文化、經濟等領域的綜合體。比如土地私有制被視作“整體社會和政治發(fā)展與變革過程中的一個側面……是古典城邦制度確立過程中的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公民集體”的城邦與社會存在概念上同等性,所以其實仍指社會基礎與社會結構以及前者之于后者的本體地位。參見黃洋.古代希臘土地制度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209;顧準.希臘城邦制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4;廖學盛.試論城邦的歷史地位和結構[J].世界歷史,1986(6):2936.

        從“關系范式”的“互動參照框架”來分析,變革的發(fā)生是貴族與平民兩個群體之間互動的結果。

        本文不對“關系范式”下個體之間、群體之間具體、精細的交互行動進行詳述,而是采用“印象主義路徑”予以宏觀、粗略地處理該部分,以求文章邏輯上的連貫。有關“印象主義路徑”意為“依憑有經驗者的長時間體驗和觀察,在此過程中無數(shù)較次要的印象自然而然地消退殆盡,剩下的大抵是基于深層經驗的粗略地宏觀印象,而在目的是‘試圖揭示出表達整個時期的涵義的廣泛概論、追求‘更大的圖畫的場合,情況尤其如此?!睍r殷弘.印象主義方式與當前中國安全戰(zhàn)略例解[J].國際安全研究,2015(1):154.如雅典的民主制早期仍是原始社會氏族制的繼續(xù),貴族院在實質上控制公民議會,決定會議議程,構成寡頭政治,壟斷土地。而后來生產工具革新,經濟發(fā)展刺激貴族群體通過以人身做抵押的債務償還方式對平民群體進一步壓榨,剝削“六一漢”(hektemoroi)。

        國內外學界對“六一漢”定義的共識是向貴族交納地租的農民,但在地租份額上觀點各異。國內學者黃洋認為是被迫向阿提卡的地方宗教組織交納實物稅的中下層農民,其比例為土地收成的六分之一。黃洋.古代希臘土地私有制的確立與城邦制度的形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49.期間,平民群體對貴族群體的行動經過解讀和反思予以回應。他們隨多利亞人的入侵和主體性及對土地所有意識的加強,減弱了原有對貴族交納地租換取土地保護與使用權的認同感,認為貴族的保護意義有限。

        John?Boardman?and?N?G?L?Hammond.The?Cambridge?Ancient?History,Volume3,Part3:?Expansion?of?the?Greek?World?8th6th?Centuries?BC[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380.在如此生產環(huán)境與相應的地理條件下,一方面,雅典工商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催生極具經濟實力的工商業(yè)奴隸主階層,進而他們又作為權力競爭者參與政治博弈,與貴族奴隸主形成對立。出于對行動目的的解讀,工商業(yè)奴隸主階層與平民群體認為彼此的目標是一致的,即削弱貴族的政治權力和為自身爭取政治權利。所以,雙方在政治身份上形成“同盟關系”。另一方面,工商業(yè)的部門化、專業(yè)化程度提高,生產關系多元化,社會分工重組,各類生產者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和人的社會價值隨分工而產生。個體之間、群體之間由此萌生等價概念與平等觀,激起平民參政意識,進一步挑戰(zhàn)狹隘的氏族觀,試圖重新界定社會關系。所以,史學界將“梭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視為雅典褪去氏族制走向民主制的標志。其中,雅典社會基礎發(fā)生的根本性變化就是生產者對生產資料的私有化。反過來,大量自由的生產者也成為鞏固和發(fā)展民主制的社會基礎。這些都以制度形式確立下來。

        而與雅典的社會基礎不同,斯巴達的平民與貴族之間的互動較為平和。這是因為貴族以奴役希洛人替代平民,無須后者淪為債奴,甚至還要確保他們的地位以保全兵役制度來維護城邦安全。畢竟,斯巴達城邦是建立在征服過程中的,作為“我者”的群體對“他者”的仇恨心理、認知、反應、潛在危險會有較高的警惕性和敏感度,需要較為集中的中央政權以便及時調動力量應對奴隸反抗和“他者”入侵,如此便需要維護唯一兵源的“我者”平民的公民權和身份認同。而“來庫古改革”主要內容的“平等份地”不僅是從貴族階層對政治權力與經濟資源的壟斷中為平民爭取權利,緩解貧富差距,也正是通過控制分配土地并以法律規(guī)定不能轉讓、買賣和分割將土地“私有化”,以此來限定“我者”群體的范圍,在實際上定義了斯巴達的公民權。顯然,“平等份地”制度是具有社會和政治意義的。此外,它也是為“共餐”實踐提供物質與制度保障。在斯巴達人的互動中,集體就餐不僅是行為,更是制度?!捌降确莸亍钡膶嵤┬枰_保平民擁有相應的經濟基礎來交納糧食。

        因此,社會基礎的差異,如上述自耕農在各城邦的不同狀況會塑造不同的土地制度和具有差異性的政體。

        參見徐曉旭.論古代希臘的自耕農[J].世界歷史,2002(5):8091;廖學盛.《古代希臘土地制度研究》讀后[J].歷史研究,1997(1):189191;黃洋.希臘城邦社會的農業(yè)特征[J].歷史研究,1996(4):96106.古希臘出現(xiàn)過君主制、寡頭制、民主制與僭主制四種城邦政體。

        再次重申,本文在實證部分不涉及行動者具體如何互動,如斯巴達在推動“平等者公社”確立的過程中,土地占有者的貴族與無地或少地的斯巴達人如何互動。這些細節(jié)內容缺失雖有將關系的過程狀態(tài)忽略、以結果取代過程的嫌疑,但卻也符合把關系范式作為方法論的研究進路。正如前述所提,本文考察的主要是共同體的操作指標,即作為社會基礎(互動)結果的制度與控制機制,關系范式是起到理解結果的功能。其中,作為共同體思想的源起地,柏拉圖時期的雅典城邦實行民主制。該社會存在三種分工:統(tǒng)治者、個體經營者、自耕農。但因社會物質環(huán)境變化,如人口規(guī)模、內外權力結構更迭,以及作為互動結果的土地兼并政策,上述分工受到沖擊。隨之,雅典公民的生活成本提高、生存狀況惡化,舊社會分工日趨瓦解,階級矛盾逐漸尖銳。針對統(tǒng)治者試圖維持現(xiàn)狀,被統(tǒng)治者希冀社會結構改變的情況,柏拉圖為維系城邦存續(xù)、拯救道德衰敗、促使內部團結進而提出立足于當時的現(xiàn)實社會基礎之上的“理想國”。該制度方案的設計基于對雅典民主政治所暴露出的缺陷的反思;是消融個體、追求同質性的共同體。同時期的亞里士多德也提出相應的“治國方案”。但與柏拉圖不同之處在于亞里士多德對共同體內部不同群體地位的承認與功能化劃分,所以他的共同體有限地接受異質性。不過,這些制度最后淪為政治構想,但共同體作為政治理念由古羅馬承襲。

        古希臘對羅馬的影響始于王政時代,在共和國初期最為顯著。受希臘商人的傳播,在共和制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羅馬平民汲取希臘的平民與貴族斗爭方式,采取有組織的制衡與對抗行為使貴族妥協(xié),進而建立相對民主的政體。所以羅馬的共同體發(fā)展同樣建立在平民與貴族的對立互動中。

        例如,兩個群體圍繞政治權力的合法性這個關系互動框架展開博弈。在共和國初期,貴族壟斷權力,并認為平民不具備擔任公職的宗教資質,即“飛鳥占卜”(auspicia)儀式。

        “飛鳥占卜”儀式引申意為“舉行占卜的權利”,從宗教語境過渡到政治語境,其本質含義代表“神的意志”,與“天命”的意思相近。胡玉娟.從auspicia?patrum到auspicia?plebeii——羅馬共和早期平民與貴族的“天命”之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75.所以,公元前445年,平民首次提出擔任執(zhí)政官要求時,貴族以“平民無天命”予以回絕。這被平民群體視為一種侮辱,從而產生如下認知:平民身份被貴族定性為被神憎惡的卑賤之人。于是,平民群體開始否定“貴族天命”論,表示所謂“天命”可以源自權力地位,同時爭取與貴族的通婚權以及擔任軍政官的權利。但是貴族對軍政官的設置是為緩和兩個群體的沖突對立,穩(wěn)固自身的政治主導地位,只是有限地開放世俗權力但緊握權威,隨時根據(jù)利益需求的判斷而存廢該機制。平民群體則回應他們的宗教崇拜與貴族相同,希冀通過與貴族的通婚權進入貴族階層改變現(xiàn)狀。進而,兩個不同群體之間的個體婚姻行為使平民執(zhí)政官獲得“天命”,此類個體互動逐步常態(tài)化、類型化,撼動了原有的社會基礎。此時,貴族的認知是平民執(zhí)政官有權但無天命,可在身份界定上由于平民血統(tǒng)成為貴族而開始有限地認同后者。然而平民的追求遠不止此,他們的目標是獲得法律意義上的地位平等,消除參與政治與社會生活的障礙。因此,對于權力合法性來源的“天命”的追求,和能夠與貴族同樣享有宗教與法理權威是他們欲實現(xiàn)之政治目標。這次,他們通過個體互動即平民的占卜術和預言術獲得貴族認可以及平民執(zhí)政官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勇武表現(xiàn)而證明平民也有“天命”。

        有關平民與貴族“天命”之爭的微觀層面的具體互動細節(jié),參見胡玉娟.從auspicia?patrum到auspicia?plebeii——羅馬共和早期平民與貴族的“天命”之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7588.

        而在整個構建共和制的制度設計過程中,羅馬將希臘的共同體思想有所調整地嵌入制度。例如,鑒于社會環(huán)境變化,為應對羅馬共和國衰弱、多民族交融、社會危機等現(xiàn)實問題,西塞羅提出以法的共識和共同利益而聯(lián)合起來構建集合體,

        [古羅馬]西塞羅.國家篇?法律篇[M].沈叔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5.使得共同體從基于生物特性的自然形成轉為人為構建的產物,有著強調法治的制度性特征;從追求道德“至善”轉向以安全與發(fā)展為核心的國家利益:既為后世形成以契約關系為紐帶的共同體理念奠定基礎,也明確國家保護私有財產的職能。其政體結構混合了王政、貴族制和民主制,使羅馬共和國成為最早確立憲政制度的國家。這在統(tǒng)治層面也緩解了制度與社會基礎錯位所產生的壓力,緩和了共同體公民的階層對立與矛盾,從而確保了羅馬社會內部相對穩(wěn)定,刺激了社會活力,釋放了公民自由精神,對外也成為戰(zhàn)爭動員的制度優(yōu)勢與保障。

        正如孟德斯鳩所言,“羅馬的得救是由于它的制度的力量”。[法]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M].婉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2.而社會階層的均勢互動也是羅馬制憲成功的根本原因。

        參見蘭奇光.論羅馬共和國的制度建設[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1):9699.再如,屬于物質性互動的奴隸制商品經濟和觀念性互動結果的古希臘哲學思想鍛造出了羅馬契約制度。另外,還有軍事征服引起物質環(huán)境變化的因素,比如“布匿戰(zhàn)爭”激發(fā)羅馬創(chuàng)設的行省制成為其統(tǒng)治地區(qū)與維護霸權的長效控制機制。然而,社會基礎與制度之間的張力在不斷增大又未受到有效控制時,對共同體的破壞力也是顯而易見的。拋開諸如蠻族入侵、基督教興起等社會環(huán)境因素,羅馬帝國隕落就是因為制度固化。換言之,制度未能適應社會基礎的發(fā)展趨勢而陷入“有效性危機”,進而導致政權穩(wěn)定性受到動搖。例如,戴克里先雖通過政體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和穩(wěn)定了羅馬的統(tǒng)治權,但后來的繼任者們未能對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進行改良,因而在行政效率低下、司法程序冗長、社會活力受壓制、腐敗叢生等制度性缺陷下,羅馬逐漸失去統(tǒng)治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進入中世紀歐洲,共同體思想仍在延續(xù),但該時期的政治與社會秩序與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體系存在巨大差異:《羅馬法》為各地習慣法取代;立法與行政結構改變;城市發(fā)展相對衰退;農業(yè)經濟填補了工商業(yè)貿易衰弱的空缺。

        歷史學對古希臘和古羅馬經濟特征存在農業(yè)與工商業(yè)的分歧,本文對此予以回避。而且,在消融個體的整體主義思想主導下,受基督教影響,政治宗教化,社會成為神學共同體。也因如此,該時期歐洲被歷史書寫為“黑暗時期”,教會力量使該時期的社會具有強制性。

        盡管事實上中世紀的歐洲社會也并非想象的那么黑暗和愚昧,相反還產生了影響現(xiàn)代教育的大學制度,其他制度、文化、經濟、法律等領域也在穩(wěn)步發(fā)展。雖然,當時歐洲社會因多元政治而遠稱不上專制,卻也無法忽略教會所展現(xiàn)的那種“推動并激活整個社會體系的無所不在的能量”,“其特定的統(tǒng)一性在當時即已顯現(xiàn)”,而其他政治力量的行動與思維都受宗教影響,與教會展現(xiàn)出一致性。這種強大的控制力使當時的歐洲成為整體主義共同體,而教會作為權力機構,在宗教與世俗間游走,成為基督教共同體的核心,“輻射出的精神滲透到了社會關系的各個層面,粉飾著這個并非由它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制度”。

        W?H?Lecky.?History?of?the?Rise?and?Influence?of?the?Spirit?of?Rationalism?in?Europe[M].?London:?Watts?&?Co,1910:28.?轉引自[英]塞繆爾·E·芬納.統(tǒng)治史:中世紀的帝國統(tǒng)治和代議制的興起——從拜占庭到威尼斯[M].王震,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61262.然而,它也不是憑空獲得權力的,而是符合社會基礎,即滿足民眾的精神需要,進而實現(xiàn)對基督教共同體的道德控制。為了順應社會基礎,即一種宗教化的政治生態(tài),世俗權力活動不得不接受教會的挑戰(zhàn)與制約。而且在加洛林帝國衰弱,王權由封建君主和領主替代的情況下,教會力量通過教會法改革和其他制度設置得到強化,一度居于多元政治結構中的權力頂端,連教會的人事任命也得由教會主導。而教權至上的背后,王權由最高政治權威降到地主位置,封建世俗社會成為“為了戰(zhàn)爭而被組織起來的社會”。

        [英]塞繆爾·E·芬納.統(tǒng)治史:中世紀的帝國統(tǒng)治和代議制的興起——從拜占庭到威尼斯[M].王震,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83.這些制度結果其實體現(xiàn)為中世紀歐洲均衡多元政治力量的一種獨特的共同體組織原則。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封建制與共同體的二元對立是現(xiàn)代思維,缺乏反映當時歷史面貌的準確性。在該時期,共同體與政治統(tǒng)治權其實是一體關系,神權、王權、封建君主權與領主權都是泛義上的共同體制度。See?Susan?Reynolds.?Kingdoms?and?Communities?in?Western?Europe?900-1300[M].?Oxford:?Clarendon?Press,1997.

        至此為止,整體主義的共同體暫且稱為傳統(tǒng)共同體。其社會基礎是基于共同利益、情感與血緣紐帶的互動關系,如宗教教義與封建貴族之間的通婚成為中世紀基督教共同體的團結機制。這類共同體是在同一價值下,按人格身份形成的金字塔形態(tài),權力依附于人格身份,內部領域的區(qū)分無礙于不同功能的整合與流動。盡管,共同體內部存在領域性功能劃分,但它的邊界是模糊的。其功能分工是泛化和以人格身份為基礎的,權力依附于人身可以跨域運行。就像教會具有宗教、政治、司法三重性,與作為公義、法律與秩序來源的王權一道成為基督教共同體的控制機制。而對于不具備特權的人格身份而言,他們是缺乏自由和被壓制個性與發(fā)展的。所以,在中世紀及以前的共同體中,個體功能分工面臨社會結構的制約,其約束性強、領域性弱、獨立性低。

        但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祛魅”,社會基礎從宗教理性轉向人的理性,動搖了原來的制度與機制。在文藝復興時期,少部分個體試圖為基督教神學籠罩下的沉悶歐洲輸送新理念。于是通過與之對立的、富有生氣與活力的古典文化來表達世界觀和人生觀,傳遞出發(fā)展個性和彰顯主體性等內容的人文主義精神。該時期的藝術與文學作品成為個體互動的媒介,在觀念上重塑西歐社會民眾的認知,使后者以人的主體回歸,將社會身份從宗教桎梏中解脫出來。但這些互動不可忽略社會物質環(huán)境發(fā)生的變化。濫觴于意大利城市共和國的文藝復興是有其物質基礎的。城市共和國工商業(yè)繁榮,經濟實力雄厚,成為思想傳播與解放的支柱。再者,教會對王權的優(yōu)勢在資本階層參與之后發(fā)生了改變。新興階層為自身的發(fā)展與權利開始向政治領域滲透,倒向王權,通過獲得政治權力來確保相應社會地位與法律保障。但王權復位后,資產階級不滿受限于封建專制,于是兩者的身份認知改變,成為新一輪政治權力的競爭對手。為此,資產階級推動開展啟蒙運動,在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探索下,上升到哲學范疇,倡導理性與自由的現(xiàn)代性理念,進一步使歐洲社會獲得思想解放?;舨妓?、洛克等思想家創(chuàng)新政治哲學,推動社會基礎變化,為新制度和國家組織形式即民族國家的誕生奠定思想與知識基礎。

        可以說,教會衰弱、與封建制對立的民族國家出現(xiàn)等迫使自然形成的傳統(tǒng)共同體轉向個體本位的“現(xiàn)代性”共同體。在傳統(tǒng)共同體中,“義務和共同體是直接相連的”,它們存在于“人與人的直接關系中”,

        [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8:8.例如個人與教會成員的關系。而現(xiàn)代共同體對利益的適應性要求更高,也無法像傳統(tǒng)共同體那樣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是更依賴組織機構的作用。

        參見[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8:89.為適應社會基礎,現(xiàn)代共同體對組織機構的要求也相應更高,其結構由金字塔型轉變?yōu)榫W絡型,權力與人格身份相對分離,形成以工具理性為準則的組織形式,使不同領域具備較高獨立性,邊界與功能分工清晰。而且,通過專屬運行機制和規(guī)則,行動者被打上特有烙印,推動個體與領域的個性發(fā)展。領域間的關系也傾向自治與多元化。正如涂爾干認為,社會分工沒有把人變成不完整的人或削弱了人格,而是推動人格隨專業(yè)化分工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參見[法]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敬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360365.而此時,維系現(xiàn)代共同體的粘合劑為:1.契約關系與社會分工;2.承載相應制度要求與功能機制、以工具理性為準則的組織機構。如基于法理權威的官僚組織有著部分劃分、職位設置、成員資格、法律法規(guī)等具體要求,以及非人格化和層次節(jié)制的權力體系等基本特征。事實上,個體互動的群體化就是通過利益集團或組織的內部涌現(xiàn)或外部塑造得以實現(xiàn)的。這就解釋了個體互動如何進入群體。但互動轉化為制度不會簡單地產生,期間必然存在觀念與權力的博弈與協(xié)商,理性選擇也無處不在,所以制度是互動的涌現(xiàn)結果??傊?,現(xiàn)代性共同體用“共享契約、工業(yè)主義、勞動分工、商品關系”

        See?Anthony?Giddens.?Capitalism?and?Modern?Social?Theory:?An?Analysis?of?the?Writings?of?Marx,Durkheim?and?Max?Weber[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1.取代了宗教、道德、慣習等原有的團結源泉,成為凝聚共同體的新基礎。

        四、從國際共同體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設計還是趨勢?

        從共同體理念的生發(fā)可獲知,共同體并非飄緲之物,但這只是就單元層次而言的。

        根據(jù)政治學與社會學的傳統(tǒng)理解,“共同體比社會具有更濃的倫理敘事”,所以區(qū)分共同體與社會必然帶有強烈的價值偏見,使得社會變遷研究通過預設共同體作為潛在的價值標準,傳遞一種社會結構“物化”、工具理性至上的價值哀傷。另外還有其他有關共同體的負面理解存在,如政治學中,整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共同體主義(社群主義)與自由主義,這類傳統(tǒng)二分法使共同體成為一個虛幻又有集權暗示的概念。但跳出思維慣性后便可發(fā)現(xiàn),內在性質是個體主義的聯(lián)合體并不妨礙它在形式上是共同體。甚至對于國際社會而言,單個國內社會就是以國家形式進入國際展開活動的政治共同體,而不會區(qū)分它是聯(lián)合體還是共同體。有關共同體的傳統(tǒng)理解,參見Anthony?Giddens?and?Philip?W?Sutton.?Essential?Concepts?in?Sociology[M].?Cambridge:?Polity?Press,2014:237.在國際關系學中,國際社會基本結構被假定為無政府狀態(tài),由此演繹出圍繞權力、制度、觀念的相關理論假設。而且在國家主義、理性選擇理論、現(xiàn)實主義等一般性理論主導下,現(xiàn)有國際關系的主流宏理論基本對共同體嗤之以鼻,僅把它視為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道德價值。

        功能主義和結構建構主義例外。所以,即便單元層次的政治共同體尚且有較為充分的實體存在理由,但根據(jù)上述一般性理論,在無政府特征下倡導全球性國際共同體無疑會令人警惕渲染共同體價值的背后所包藏的戰(zhàn)略意圖。

        國外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zhàn)略解讀共識就是中國試圖塑造自我中心的區(qū)域或國際秩序。例如Jian?Zhang.?Chinas?new?foreign?policy?under?Xi?Jinping:?towards?“Peaceful?Rise?2.0”?[J].Global?Change,Peace?&?Security,2015,27(1):519;?Denghua?Zhang.?The?concept?of?“Community?of?Common?Destiny”?in?Chinas?Diplomacy:?Meaning,Motives?and?Implications,”?[J].Asia?&?the?Pacific?Policy?Studies,2018,5(2):196204;?Ian?Clark.?International?society?and?China:?The?power?of?norms?and?the?norms?of?power[J].?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2014,7(3):322.然而,社會科學的任務在于理解和解釋現(xiàn)象,是現(xiàn)實推動概念更新,而不是以教條主義的方式用概念套現(xiàn)實。

        因為概念本身就是研究對象,它會隨社會基礎而變化。所以共同體內涵是變動不居的。比如,單元層次的共同體以不言自明的共同利益、血緣、地理、情感倫理等要素轉變成以理性、契約、相互調適的共同利益為主導。從本質主義看,共同利益是共同體核心基礎:缺乏利益導向,行動也就缺乏目的性和意義。同樣,國際社會中的國家間共同體也是以理性為行動準則,即國際共同體是基于理性選擇、相互調適的共同利益、國際法而形成國家間集合體。因而在是否存在國際共同體的問題上,其實無關乎國際無政府結構的影響。前者本質上是由理性選擇下的利益結合與松散且剛性相對較弱的國際條約所構成的“聯(lián)盟”。

        聯(lián)盟的定義與國際共同體相同,差異就在于針對的客體內容與性質不同,包括國際組織也是。所以這里的“聯(lián)盟”采取包含國際組織的廣義聯(lián)盟的定義。有關聯(lián)盟的具體定義,參見黃宇興.功能分異與聯(lián)盟的形成[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9(2):103108.該解釋使國際社會的無政府假定與共同體不再處于對立狀態(tài)。畢竟,根據(jù)肯尼斯·華爾茲(Kenneth?N.?Waltz)對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結構與國內社會的等級制結構的劃分,

        See?Kenneth?N?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M].?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1979:79101.國際社會中理應是難以存在共同體的。例如,華爾茲認為:因國際結構從多極轉變?yōu)閮蓸O,歐洲在失去國際事務主導權的新環(huán)境下雖抱團形成國際共同體,但其內部的利益沖突與討價還價依然存在。

        See?Kenneth?N?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M].?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1979:7071.顯然,這是把共同體假定成親緣關系為基礎、其樂融融的一種傳統(tǒng)理解。此外,近二十多年來,學界不斷質疑無政府結構這種“常識性”假定。例如戴維·萊克(David?A.?Lake)認為國際關系存在不同的等級制(hierarchy);亞當·沃森(Adam?Watson)建立“無政府—帝國”鐘擺模型;布贊和利特爾(Barry?Buzan?and?Richard?Little)提出“無政府—聯(lián)邦”區(qū)間。

        See?David?A?Lake.?Hierarchy?in?International?Relations[M].?New?York:?Cornell?University?Press,2009:116;?Adam?Watson.?The?Evolution?of?International?Society:?A?Comparative?Historical?Analysis[M].?London:?Routledge,1992:1416,32,3738,122125;?Barry?Buzan?and?Richard?Little.?Waltz?and?World?History:?The?Paradox?of?Parsimony[J].?International?Relations,2009,23(3):452453;?Barry?Buzan?and?Richard?Little.?Reconceptualizing?Anarchy:?Structural?Realism?Meets?World?History[J].?European?Journal?of?International?Relations,1996,2(4):420423.再結合擺脫思維定式后對共同體的理解,其實可以發(fā)現(xiàn)在國際關系理論與現(xiàn)實中也是有國際共同體的存在空間。國際實踐中,國際共同體也是作為社會實體而存在。其形式多樣,如全球性或區(qū)域性國際組織、雙邊或多邊同盟、功能性國際組織等。從理論層面看,比如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Wendt)也對國際社會的共同體多有論述。他指出的形成集體身份的四個主變量,即相互依存、共同命運、同質性、自我約束

        Alexander?Wendt.?Social?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343366.都為國際共同體內涵所擁有。但這些變量會因勢或因客體而變。

        Alexander?Wendt.?Social?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364.這說明對共同體的理論詮釋是以理性主義為基礎的,而不是使用那種主觀性較強的傳統(tǒng)理解。再比如布贊和利特爾的國際社會演進區(qū)間理論,提出國際社會結構依次從無政府、共同市場、聯(lián)盟最后達至聯(lián)邦。該過程就是共同體化,而歷史也刻畫了“聯(lián)邦”之前的路徑。

        如斯塔夫里阿諾斯(Stavrianos)所言,站在月球上看全球史,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人類聯(lián)結為整體的過程。從文明板塊之間割裂與有限聯(lián)系到“西方中心”的敘事開啟之前,國際社會是碎片化的區(qū)域態(tài),并以各具特點的“國際”社會基礎設立本土化的規(guī)范,各自形成“國際共同體”。西歐的基督教共同體、東亞的儒教共同體、西亞的伊斯蘭共同體各有一套完整的“國際”規(guī)范。到了近現(xiàn)代,現(xiàn)代性所賦予的力量幫助西歐模式漸漸吞噬其他區(qū)域“國際”共同體。整個近現(xiàn)代史也成為一部歐洲區(qū)域規(guī)范的擴張史:現(xiàn)代性的社會基礎使西歐具備內在擴張性,從而突破城市與國家邊界。而國際共同體的重塑成因就是資本擴張性以及國際產業(yè)鏈構成的經濟相互依賴狀態(tài)。期間,現(xiàn)代性隨西歐殖民擴張而以普世價值和政治經濟制度的形式進行普及與內化,并通過國際分工這個互動渠道,將個體理性嵌入國際社會基礎中,把區(qū)域規(guī)范導向規(guī)模更大的全球性“群體慣習”進而形塑他者的價值觀念與內部制度以及國際互動模式。整個過程都是圍繞主權國家與其他政治行為體的互動展開的,前者的行動使后者接收相關信息并予以回應?!懊髦尉S新”“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都是“他者”試圖改變與西方主權國家不利的身份地位所做出的努力,以期調整原有的互動模式,重新類型化互動和設定新的雙邊關系。日本就通過相關行動,較為成功地重塑身份,得到西方認同,獲得“列強”這個角色。期間,日本對西方國家行動的解讀與認知無疑是深受“霍布斯文化”影響的,并學習和模仿后者的游戲規(guī)則參與國際權力博弈。這個互動規(guī)則是個體主義式的,以利益排他性為邏輯起點,政治行為體陷入相互比較誰更精明的惡性競爭或沖突對抗的局面?,F(xiàn)實主義的悲觀看法正源自于此,認為行為體對國際權力的爭奪會陷入單向化與偏執(zhí)化,造成在雙方的身份與關系判定中只?!皵橙恕薄6嬛髁x對這種權力執(zhí)念進行糾偏,認為關系互動中認知與身份是會改變的、合作也是可以進化的。二戰(zhàn)前后的日本也確證了這點。只是它得到的身份認同是指角色身份,而非文化身份。再如中國近代正式開啟與西方國家的互動,是始于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由“四條約,一協(xié)議”構成的“條約口岸體系”

        “四條約,一協(xié)議”中的“四條約”是指《南京條約》(1843年)、《虎門條約》(1843年)、《望廈條約》(1844年)、《黃埔條約》(1844年);“一協(xié)議”是指中國與12個擁有上述共同條約關系的國家以這四項條約為基礎,形成西方一致處理對華關系的依據(jù);“條約口岸體系”是中西之間的經貿、外交關系行動準則,它因條約口岸增加并成為西方在中國的一個象征而得以此名。江文漢.中國之加入國際社會[A]//?[英]赫德利·布爾,亞當·沃森.國際社會的擴展.周桂銀,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167168.成為與西方互動的行為準則,且以戰(zhàn)爭與條約形式通過“百年屈辱”的方式逐步被“同化”成為主權國家。同樣,美洲、非洲等地區(qū)也以相似的方式進入“國際社會”。

        參見[英]赫德利·布爾,亞當·沃森.國際社會的擴展[M].周桂銀,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美]小約翰·A·佩拉.歐洲—非洲互動關系的擴展(1400-1883)——批判與反思《國際社會的擴展》[J].馬國林,譯.國際政治研究,2011(3):166183.由此,主權原則、大國政治原則、均勢原則、國際法等內容成為國際社會基礎所建構的國際政治行動準則。于是,其他政治行為體被迫選擇或主動學習與模仿,不得不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以盡可能地保證自身的利益訴求。而最終,由于西方是國際制度與現(xiàn)代化標準的設計者和制定者,所以這部“國際社會的擴展”

        See?Hedley?Bull?and?Adam?Watson.?The?Expansion?of?International?Societ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4:1201.史也就使得全球化成為一項設計出來的“西方化”工程。國際共同體則扮演觀念與制度的集合體角色,標示著文明標準。

        從上述過程來看,共同體概念進入體系層次之初是因資本導向而具有自發(fā)趨勢,但再往后卻隨歐洲優(yōu)勢思想而讓位于設計,并依照歐洲內部的互動結果而對世界指手畫腳,如使用武力和“萬國法”去規(guī)范其它國家。另外,根據(jù)國際社會基礎的變化,如部分崛起的非歐洲國家融入?yún)^(qū)域性國際社會、國際權力結構變化、區(qū)域性與全球性戰(zhàn)爭等因素,國際實踐的主體、性質、形式、內容與方式也隨之改變:例如,各類國際組織作為國際制度與機制的載體應運而生,其功能就是處理越發(fā)復雜的國際事務,規(guī)范和監(jiān)督國家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穩(wěn)定;再如,二戰(zhàn)后國際結構從歐洲主導的多極轉變?yōu)槊捞K兩極的情況下,西歐各國提出“增進共同利益”

        Kenneth?N?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M].?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1979:70.以保障其相對獨立性與安全利益,于是它們在全新的物質環(huán)境與互動下,制定和簽署一系列規(guī)則與條約使歐盟成為具有超國家性質的國際組織,并因其模式之成功而被其他地區(qū)學習。總而言之,在西方主導下,各領域的規(guī)則設定、經濟的相互依賴、相互確保摧毀等國際社會基礎的結果推動各國聯(lián)結為國際共同體,而且能夠以國際聯(lián)盟、聯(lián)合國以及其它功能性國際組織、正式或非正式國際組織等形式加以實體化。盡管這些不同形式的國際共同體在開放性、耦合性、內聚性、強制性等方面的程度上不盡相同。然而,西方主導的戰(zhàn)后國際秩序圍繞聯(lián)合國和大國管理機制雖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人類的相對和平與整體發(fā)展以及共同體化,但國際社會基礎的新變化與國際制度的僵化傾向卻使全球一體化內部的競爭進一步加劇。

        歷史已證明:當社會基礎變化到某個節(jié)點時,制度的正當性與合理性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沖擊。

        因為個體互動是具有僭越性的。這種超越規(guī)矩的行動既對原有事物產生影響,也會涌現(xiàn)新事物,或者可以用更準確的“層創(chuàng)進化”(emergent?evolution)概念予以解釋。該現(xiàn)象使得國際社會基礎與制度之間存在張力是必然的,即制度的適應性與有效性問題凸現(xiàn)。但正如賴克(Riker)認為,制度及其規(guī)則是人為設計的:它們建立在協(xié)商基礎上,而且具有時效性。

        See?William?H?Riker.?Implications?from?the?Disequilibrium?of?Majority?Rule?for?the?Study?of?Institutions[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80,74(2):432446.當僭越到達制度“斷裂”的臨界點時,制度的均衡狀態(tài)會從穩(wěn)定滑向坍塌。

        斯蒂芬·克拉斯納認為,當制度出現(xiàn)重大“斷裂”時,均衡狀態(tài)會被打破,否則這種狀態(tài)將是穩(wěn)定的。See?Stephen?D?Krasner.?Approaches?to?the?State:?Alternative?Conceptions?and?Historical?Dynamics[J].?Comparative?Politics,1984,16(2):223246.這就要求制度需要適應社會基礎做出相應調整,否則國際社會就會動蕩。秩序“失序論”與“崩潰論”就是此類擔憂的兩種表達。

        如今,隨著國家邊界的虛化、國際問題的放射性與牽連度加大、南北矛盾加劇、國際實力結構改變等國際社會基礎的變化,以及全球化深度介入國際互動,既刺激了傳統(tǒng)國家間政治對于競爭的關注度提高,同時又以共生性掣肘國家行動。在該悖論下,全球治理、國際制度、國際機制、國際組織的工具地位變得更為突出。而全球治理失靈、國際制度與機制滯后等現(xiàn)象的背后,其實是實力與觀念的博弈。正如作為設計者選擇的制度,有著塑造參與者行動的功能:

        B?Guy?Peters.?Institutional?Theory?in?Political?Science:?The?New?Institutionalism[M].?London:?Pinter,1999:149.這是一種權力的來源。所以在根本上,制度改不改、如何改、什么制度應該改,都是一場權力競爭。這場競爭中,全球治理的原初價值即增進公共利益則被忽視掉了。誠然,國家私利是重要的,但也不能損害國際公利。在國際共生越發(fā)明顯的當下,如何將兩者合理結合是學界與政策制定者亟待解決的難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被提出就是著眼于國際社會基礎的共生趨勢。從價值規(guī)范維度看,它與傳統(tǒng)國際共同體的差異: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價值多元主義,而傳統(tǒng)國際共同體是價值趨同主義;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體雖為國家,但福利對象是共生關系中“人類”整體,而傳統(tǒng)國際共同體的政治主體和福利對象都是國家,所以是個體主義的國際共同體;三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國際社會基礎的變化中探索發(fā)展方向,有著“關系范式”的靈活性和即時特征,而已難適應共生性全球國際社會的傳統(tǒng)國際共同體是個體主義的,它是全球治理“失靈”的推手。但需要指出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中國官方與學界的表述中也是國家主義的,所以有著國際共同體的軀殼。只是它是規(guī)范國家主義,而傳統(tǒng)國際共同體是方法論國家主義。

        “方法論規(guī)范主義”與“規(guī)范國家主義”的相關論述,參見張勝軍.全球深度治理的目標與前景[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4):65;[德]烏爾里?!へ惪?全球化時代的權力與反權力[M].蔣仁祥,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448.概言之,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國家基于共生關系和制度安排所塑造的一種全球性國際社會結構。

        然而,要說當前的國際社會已是全球性國際共同體或已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那還為時尚早,

        David?C?Ellis.?On?the?Possibility?of?“International?Community”[J].?International?Studies?Review,2019,11(4):23.至少在制度上尚未體現(xiàn)。而且,人類命運共同體比傳統(tǒng)國際共同體更傾向于作為一項設計。因為與具有內生驅動力的資本流動所形成的國際共同體相比,要發(fā)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已不僅局限于經濟聯(lián)系。況且,經濟的相互依賴有其自身限制。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比西歐現(xiàn)代性擴張更需要合理的制度來突出比較優(yōu)勢,傳遞共同體觀念以及形塑國家行為。

        五、結語:“人類命運共同體”后續(xù)研究應有之方向

        綜合而言,共同體是現(xiàn)實存在的。它雖不是滕尼斯所定義的學理意義上的“社會”,但實踐中可以理解為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結構。例如A群體與B群體相遇,在互動框架中交互影響,規(guī)范化、組織化為整體的“一”。那么,它們就構成共同體。并且,共同體會根據(jù)參照對象而出現(xiàn)不同模式。從功能講,國家就是源自社會的政治共同體。而“關系范式”正是可以解釋共同體為何存在及其流變的方法。但是,任何理論都有其適用邊界?!瓣P系范式”可以解釋共同體的變化機制,可對于解釋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身而言還需審慎。

        一者,適用性問題。首先,倫理導向與規(guī)則導向的側重不同?!叭祟惷\共同體”是主張“國家中心論”的一種國際共同體,把“關系范式”中單元層次的“社會人”概念平移至體系層次進而對國家進行擬人化的處理方式不可?。骸吧鐣恕钡男袨闇蕜t是以“熟親信”的關系導向去“劃圈子”;

        邊燕杰主編.關系社會學:理論與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3.體系層次“擬人國家”的行為準則是規(guī)則導向。其次,倫理本位與實踐本位的差異。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實踐(發(fā)展)為本位,指向人的“類利益”,

        對此,官方與國內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發(fā)展實踐已多有論述,本文不再贅述。對于物質利益的實現(xiàn)與追求是決定它是否具有現(xiàn)實意義與發(fā)展?jié)摿Φ暮饬繕藴?,而如何使標準得以法理化與被認同,以及如何使利益得以受保障與穩(wěn)定獲取,那就對構建相關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單元層面的關系范式所倡導的倫理本位,在國際社會中影響有限,目前國內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大多側重于此,造成該話語(概念)過于空泛與理想而被外界所忽視,只能在外交話語中勉強提及,缺乏來自學術界的深層次探討與爭鳴。存在例外的地方是國內外對“天下”展開相關論爭,這是中國近些年來少有引起國際范圍學術爭鳴的概念。而“天下”又往往包含在國內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解讀中,后者反而頗為耐人尋味地遭到忽視。而以親疏遠近為特征的中國關系社會學則注重倫理,它所暴露的問題是制度實踐不到位。的確,關系(Guanxi)在中國社會有著重要地位。比如法律的實施過程具有人為干擾的因素存在,為利益而接近權勢階層以減少逐利面臨的阻撓。

        Ethan?Michelson.?Lawyers,Political?Embeddedness,and?Institutional?Continuity?in?Chinas?Transition?Socialism[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2007,113(2):352414.但國際社會“熟親信”的關系遠近程度是由利益與觀念所決定。這與美國對英國和朝鮮持有核武器具有不同認知的問題是相似的。而且,很難想象基于親近關系,英美“特殊關系”就不存在矛盾。當不存在共同利益或缺乏可針對的第三方力量,這種親近在多大程度上是依賴文化或身份認同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不存在外部刺激,僅依靠“共同體”內部的政治認同,那么按理說美國無須對其在亞太地區(qū)的雙邊安全同盟的可靠性感到擔憂。然而事實卻是,這種“親近關系”并不能幫助美日同盟在冷戰(zhàn)結束后避免經歷“漂流期”。直到日本明確在日美同盟內實現(xiàn)進一步“崛起”與等待“權力轉移”,以及雙方考慮到需要面臨“中國崛起”與俄羅斯的戰(zhàn)略壓力等,同盟關系才顯穩(wěn)定,而且其目標仍是維護亞太或印太安全,扮演“穩(wěn)定器”的角色。

        事實上,西方關系主義是有關觀念與物質的雙維互動,過程中理性未缺位;而中國關系主義的“親誠惠信”內涵和“面子”理論則情感因素更強。因為,面子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更多關乎道德地位,物質成就不具有本體優(yōu)先性。它弱化了人的生物性對物質的客觀需求,顯得說服力不足。而且,道德概念在國際關系領域的名聲并不好:前有蘇聯(lián)的世界革命輸出,后有美國霸權主導的自由國際主義。

        二者,本體論缺陷。先是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的本體優(yōu)先性模糊。一方面,這些理論的關系仍有潛在的整體主義傾向,只不過它與古典整體主義的根本差異在于不“吃人”,保留個性發(fā)展;另一方面,當中國示意要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表率時,其話語已有個體主義隱義:因為中國或者“認知共同體”(epistemic?communities)

        See?Peter?M?Haas.?Introduction:?Epistemic?Communities?and?International?Policy?Coordination[J].?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1992,46(1):135.作為倡導者需要推動其它國家學習或模仿。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上存在本體模糊現(xiàn)象。再就是,物質與觀念的優(yōu)先性問題。與西方的關系(relation)單純強調互動實踐相比,中國的關系(guanxi)因其儒家文化基礎,還涵蓋了“互惠義務、保證和親密度的約束”

        Lucian?W?Pye.?Chinese?CommercialNegotiating?Style[M].?Cambridge,MA:?Oelgeschlager,Gunn&Hain,1982:882.等觀念內容。后者的關系實踐嵌入“四種美德”和“物種社會等級關系構成的義務”中,

        “四種美德”是指“仁、義、禮、智”?!拔宸N社會等級關系構成的義務”包括:統(tǒng)治者與臣服者;父與子;夫與妻;兄與弟;年長者與年少者。WeiMing?Tu.?Confucian?Thought[M].?Albany,NY:?SUNY?Press,1985:162.是“按照社會需求和期望行動的非強制性道義承諾”,

        Emilian?Kavalski.?Guanxi?or?What?is?the?Chinese?for?Relational?Theory?of?World?Politics[J].?International?Relation?of?the?AsiaPacific,2018,18(3):405.有著觀念優(yōu)先的意涵。而前者的關系是互動帶來的偏靜態(tài)的身份(identity)設定,與中國的關系互動帶來動態(tài)變化的情感認知和角色(role)設定是有差別的,

        See?Emilian?Kavalski.?The?Normative?Dimension?of?EUChina?Relations:?Acquis?Communautaire?vs?Guanxi[M]//?Bersick?S?et?al?(eds).?Routledge?Handbook?on?EUChina?Relations.?London:?Routledge,2018;?Kwangkuo?Hwang.?Face?and?Favour:?The?Chinese?Power?Game[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7,92(4):944974.即本質上西方的關系是“結構決定”而非“關系”。

        See?N?Elias.?The?Society?of?Individuals[M].?trans?E?Jephcott.?London:?Basil?Blackwell,1991:37;?P?Bourdieu.?In?other?words:?Essays?Towards?a?Reflexive?Sociology[M].?trans?M?Adamson.?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0:81;?P?Bourdieu.?Pascalian?Meditations[M].?Cambridge:?Polity?Press,2000:157.因而,雖可以說西方的關系主義不是真正的“關系”,如秦亞青批判它們“過程”(process)缺位,

        Yaqing?Qin.?Relation?Theory?of?World?Politics[J].?International?Studies?Perspectives,2016,18(1):2247;?Yaqing?Qin.?Rule,Rules,and?Relations[J].?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2011,3(2):129153;?Yaqing?Qin.?Relationality?and?Processual?construction[J].?Social?Sciences?in?China,2009,30(3):520.但更重要的是,中西的“關系”還在本體論上存在物質取向與觀念取向的分歧。

        例如布迪厄(Bourdieu)的“關系”不僅把結構關系置于實際關系之前,而且有物質主義取向。See?Nick?Crossley.?Towards?Relational?Sociology[M].?Abingdon:?Routledge,2011:2528.?然而,中國的關系主義有著明顯的觀念優(yōu)先現(xiàn)象。當然,由本體論與認識論上的不同而產生的關系概念的差異性也說明,中國社會科學領域正著力于擺脫概念的“拿來主義”與“消費主義”,以期提高中國學術話語水平,但“格義”之后還需“反向格義”、“交互格義”。就科學概念本身而言,雖有本土性,可仍需兼顧共通性,至少要有區(qū)域特色,如此才能鍛造一個高質量學術話語。因此,二元論下的中西“關系”差異,如何聯(lián)結成更具解釋力的關系理論,這是發(fā)展國際關系理論的“中國學派”值得思考的問題,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本體論的研究探索。

        另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策表述和學術話語有著英國學派的理論色彩,該點已為國內外學界所發(fā)覺。

        See?Stephen?N?Smith.?Community?of?Common?Destiny:?Chinas?“New?Assertiveness”?and?the?Changing?Asian?Order[J].?International?Journal,2018,73(3):449463;?Denghua?Zhang.?The?Concept?of?“Community?of?Common?Destiny”?in?Chinas?Diplomacy:?Meaning,Motives?and?Implications[J].?Asia?&?the?Pacific?Policy?Studies,2018,5(2):198;蔣昌建、潘忠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揚棄[J].浙江學刊,2017(4):18.為避免“人類命運共同體”被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所吞沒,那就必須明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定位并將之理論化。

        [13]金天棟.共同體的理論流變與概念內涵[D].華中師范大學,2019.

        [14]冷向明,范田超.流動中的鄉(xiāng)村:社會基礎變遷與有效治理實現(xiàn)——基于鄂中L村的實證分析[J].求實,2016(1).

        [15]蘭奇光.論羅馬共和國的制度建設[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1).

        [16]廖學盛.試論城邦的歷史地位和結構[J].世界歷史,1986(6).

        [17]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M].婉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8]諾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發(fā)生和心理發(fā)生的研究[M].王佩莉,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19]秦亞青.關系本位與過程建構:將中國理念植入國際關系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9(3).

        [20]任路.“家”與“戶”:中國國家縱橫治理結構的社會基礎——基于“深度中國調查”材料的認識[J].政治學研究,2018(4).

        [21]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沈宗美,校.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8:8.

        [22]塞繆爾·E·芬納.統(tǒng)治史:中世紀的帝國統(tǒng)治和代議制的興起——從拜占庭到威尼斯[M].王震,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3]唐世平.制度變遷的廣義理論[M].?沈文松,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3.

        [24]王立勝.中國農村現(xiàn)代化研究的理論原型與核心命題——從“社會基礎”概念的角度[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8).

        [25]徐曉旭.論古代希臘的自耕農[J].世界歷史,2002(5).

        [26]西塞羅.國家篇?法律篇[M].沈叔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7]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高書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8]朱巖.社會基礎變遷與民法雙重體系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0(6).

        [29]Axel?Berkofsky.?“The?Chinese?Dream”?and?Chinese?Foreign?and?Security?Policies—Rosy?Rhetoric?Versus?Harsh?Realities[J].?AsiaPacific?Review,2016,23(2).

        [30]Anthony?Giddens?and?Philip?W?Sutton.?Essential?Concepts?in?Sociology[M].?Cambridge:?Polity?Press,2014.

        [31]Alexander?Wendt.?Social?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

        [32]Adam?Watson.?The?Evolution?of?International?Society:?A?Comparative?Historical?Analysis[M].?London:?Routledge,1992.

        [33]Andrew?Phillips.?Contesting?the?Confucian?Peace:?Civilization,Barbarism?and?International?Hierarchy?in?East?Asia[J].?European?Journal?of?International?Relations,2018,24(4).

        [34]Anthony?Giddens.?Capitalism?and?Modern?Social?Theory:?An?Analysis?of?the?Writings?of?Marx,Durkheim?and?Max?Weber[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1.

        [35]Barry?Buzan?and?Richard?Little.?Waltz?and?World?History:?The?Paradox?of?Parsimony[J].?International?Relations,2009,23(3).

        [36]Barry?Buzan?and?Richard?Little.?Reconceptualizing?Anarchy:?Structural?Realism?Meets?World?History[J].?European?Journal?of?International?Relations,1996,2(4).

        [37]B?Guy?Peters.?Institutional?Theory?in?Political?Science:?The?New?Institutionalism[M].?London:?Pinter,1999.

        [38]Charles?Tilly.?Stories,Identities,and?Political?Change[M].?New?York:?Rowman?and?Littlefield,2002.

        [39]David?A?Lake.?Hierarchy?in?International?Relations[M].?New?York:?Cornell?University?Press,2009.

        [40]David?C?Ellis.?On?the?Possibility?of?“International?Community”[J].?International?Studies?Review,2019,11(4).

        [41]Denghua?Zhang.?The?concept?of?“Community?of?Common?Destiny”?in?Chinas?Diplomacy:?Meaning,Motives?and?Implications”?[J].Asia?&?the?Pacific?Policy?Studies,2018,5(2).

        [42]David?Collier?and?James?E?Mahon,Jr.Conceptual?“Stretching”?Revisited:?Adapting?Categories?in?Comparative?Analysis[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93,87(4).

        [43]Emilian?Kavalski.?Guanxi?or?What?is?the?Chinese?for?Relational?Theory?of?World?Politics[J].?International?Relation?of?the?AsiaPacific,2018,18(3).

        [44]Emilian?Kavalski.?The?Normative?Dimension?of?EUChina?Relations:?Acquis?Communautaire?vs?Guanxi[M]//?Bersick?S?et?al?(eds).Routledge?Handbook?on?EUChina?Relations.?London:?Routledge,2018.

        [45]Ethan?Michelson.?Lawyers,Political?Embeddedness,and?Institutional?Continuity?in?Chinas?Transition?Socialism[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2007,113(2).

        [46]Gaston?Bachelard.?The?Formation?of?the?Scientific?Mind:?A?Contribution?to?a?Psychoanalysis?of?Objective?Knowledge[M].?Manchester:?Clinamen?Press?Ltd.,2002.

        [47]Hedley?Bull?and?Adam?Watson.?The?Expansion?of?International?Societ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4.

        [48]Ian?Clark.?International?society?and?China:?The?power?of?norms?and?the?norms?of?power[J].?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2014,7(3).

        [49]Joel?S?Migdal.?State?in?Society:?Studying?How?States?and?Societies?Transform?and?Constitute?One?Another[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

        [50]Jian?Zhang.?Chinas?new?foreign?policy?under?Xi?Jinping:?towards?“Peaceful?Rise?2.0”?[J].Global?Change,Peace?&?Security,2015,27(1).

        [51]John?Boardman?and?N?G?L?Hammond.The?Cambridge?Ancient?History,Volume3,Part3:?Expansion?of?the?Greek?World?8th6th?Centuries?BC[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

        [52]Kwangkuo?Hwang.?Face?and?Favour:?The?Chinese?Power?Game[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7,92(4).

        [53]Kenneth?N?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M].?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1979.

        [54]Lucian?W?Pye.?Chinese?CommercialNegotiating?Style[M].?Cambridge,M.A.:?Oelgeschlager,Gunn&Hain,1982.

        [55]Max?Weber.?Economy?and?Society:?An?Outline?of?Interpretive?Society[M].?Berk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8.

        [56]Nick?Crossly.?Towards?Relational?Sociology[M].?Abingdon:?Routledge,2011.

        [57]N?Elias.?The?Society?of?Individuals[M].?London:?Basil?Blackwell,1991.

        [58]Peter?J?Katzensein,Robert?O?Keohane?and?Stephen?D?Krasner,eds.?Exploration?and?Contestation?in?the?Study?of?World?Politics[M].?Massachusetts:?MIT?Press,1999.

        [59]Peter?L?Berger?and?Thomas?Luckmann.?The?Social?Construction?of?Reality:?A?Treatise?in?the?Sociology?of?Knowledge[M].?London:?Penguin?Books?Ltd.,1991.

        [60]Pierpaolo?Donati.?Relational?Sociology:?A?New?Paradigm?for?the?Social?Sciences[M].?Abingdon:?Routledge,2011.

        [61]P?Bourdieu.?In?other?words:?Essays?Towards?a?Reflexive?Sociology[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0.

        [62]P?Bourdieu.?Pascalian?Meditations[M].?Cambridge:?Polity?Press,2000.

        [63]Peter?M?Haas.?Introduction:?Epistemic?Communities?and?International?Policy?Coordination[J].?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1992,46(1).

        [64]Rutger?Bergman.?Utopia?for?Realists:?The?Case?for?a?Universal?Basic?Income,Open?Borders,and?a?15Hour?Workweek[M].?The?Correspondent,2016.

        [65]Robert?E?Kelly.?A?“Confucian?Long?Peace”?in?preWestern?East?Asia[J].?European?Journal?of?International?Relations,2011,18(3).

        [66]Susan?Reynolds.?Kingdoms?and?Communities?in?Western?Europe?900-1300[M].?Oxford:?Clarendon?Press,1997.

        [67]Stephen?D?Krasner.?Approaches?to?the?State:?Alternative?Conceptions?and?Historical?Dynamics[J].?Comparative?Politics,1984,16(2).

        [68]Stephen?N?Smith.?Community?of?Common?Destiny:?Chinas?“New?Assertiveness”?and?the?Changing?Asian?Order[J].?International?Journal,2018,73(3).

        [69]William?H?Riker.?Implications?from?the?Disequilibrium?of?Majority?Rule?for?the?Study?of?Institutions[J].?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80,74(2).

        [70]Yaqing?Qin.?Relation?Theory?of?World?Politics[J].?International?Studies?Perspectives,2016,18(1).

        [71]Yaqing?Qin.?Rule,Rules,and?Relations[J].?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2011,3(2).

        (責任編輯:清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91久久青青草原线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女同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内射| 人妻aⅴ中文字幕| 欧美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av一区二区不卡久久| 视频在线观看国产自拍 | 大香蕉视频在线青青草| 精品+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电影| 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拍| 男女男生精精品视频网站| 嗯啊好爽高潮了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片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女同性恋第二区av| 欧洲多毛裸体xxxxx|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日本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久久| 熟妇激情内射com|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尤物| 91亚洲夫妻视频网站| 婷婷五月六月激情综合色中文字幕| 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免费喷水| 国产激情自拍在线视频| 中文无码日韩欧| 一级一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开心婷婷综合中文 |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成在线人免费视频播放| 蜜臀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水蜜桃亚洲一二三四在线|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大全| 亚洲欧洲精品无码av|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