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會議的15名小代表是代表全省少先隊員而來,在少代會中有哪些收獲?從習爺爺?shù)馁R信中學到了什么?如何為紅領(lǐng)巾增添新時代的光榮?請看他們的所思所悟——
沈陽市沈河區(qū)文化路小學六(1)中隊 董政軒
兩天的時間里,我參與聽取和審議第七屆全國少工委工作報告,修改隊的章程,選舉產(chǎn)生第八屆全國少工委委員。在討論過程中,大家交流最多的是傳承紅色基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沈陽126中學七(28)中隊 楊子鑒
我是一名小臺胞,這次也是以臺灣省代表的身份參加會議。我覺得自己有種使命,長大后要為兩岸的發(fā)展作貢獻,我特別希望祖國統(tǒng)一的那天能夠早點兒到來。
鐵嶺開原市八寶鎮(zhèn)古城堡學校六(1)中隊 劉佳鑫
由于疫情關(guān)系,沒能去北京開會,有點兒遺憾。但,這也是一次特別的少代會。習爺爺對我們寄予厚望,我們要更加努力,早日成為祖國的棟梁!
鞍山市鋼都小學四(8)中隊 張益恬
我能以郭明義愛心中隊集體代表的身份親臨少代會,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也感到無比光榮和振奮。會上,我聆聽了習近平爺爺致大會的賀信,這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少代會的意義和精神。
撫順市望花區(qū)雷鋒小學五(1)中隊 何昕暘
2018年3月,我們學校全體少先隊員欣喜地收到了習爺爺?shù)膩硇?,倍受鼓舞,更加堅定了我們繼續(xù)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的信心和力量。我是學校的一名小雷鋒志愿講解員,已經(jīng)記不得講了多少場次和接待的人數(shù),我會牢記習爺爺教導,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
大連市沙河口區(qū)中心小學六(2)中隊 劉恒銘
家鄉(xiāng)的一場“疫情”,牽動著我離家的心懷……在會議期間,雖然經(jīng)歷了短暫的“隔離”,卻讓我瞬間懂得了責任與使命!
本溪市實驗小學五(4)中隊 邱圣桐
記得在開幕式之前,坐在我旁邊的孫明湖老師問我:“你什么時候懂得傳承紅色基因的,給我講講你身邊的故事吧?!蔽一貞浧鹑昙壍臅r候,和同學們?nèi)タ赐晃患t軍爺爺,他已經(jīng)100歲高齡了。爺爺給我們講了他的親身經(jīng)歷:在一次抗日戰(zhàn)斗中,他和戰(zhàn)友們與敵人進行生死搏斗,戰(zhàn)友頭部受了重傷,他為了救戰(zhàn)友,小腿受了槍傷……這時我才注意到爺爺是個殘疾人,我感動得哭了。我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紅領(lǐng)巾是無數(shù)烈士用鮮血染紅的,先輩們?yōu)檫@片土地打下深深的紅色烙印,積淀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孫老師笑了笑,欣慰地點點頭。
丹東市金湯小學六(1)中隊 雷博涵
六年來,我在少先隊這個大家庭里幸??鞓返亻L大。當我接過校少工委主任傳遞給我的隊旗時,當我站在領(lǐng)獎臺接受大隊輔導員授予我的陽光少年獎章時,當我和大隊委員們一同商討校少先隊工作、策劃少先隊活動時,當我為新入隊的隊員講解紅領(lǐng)巾的意義時,當我用自己的語言為隊員們講述英雄故事時,當我通過電波向金湯小學的隊員們發(fā)出“童心抗疫 向英雄致敬”的倡議時……我真正懂得了少先隊小主人的意義。
錦州市義縣第一初級中學七(3)中隊 安婭維
我是一個在農(nóng)村長大的錫伯族女孩兒,在我上小學四年級時,當選了少先隊大隊長。從此以后,我更加發(fā)奮努力。當我跟隨團縣委的領(lǐng)導來到會場報到,接過大會為我們準備的那枚閃閃發(fā)光的紅領(lǐng)巾獎章時,責任與使命感油然而生。
阜新市細河區(qū)民族街小學六(4)中隊 陳一歌
今后我一定要樹立更加遠大的理想,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和祖國人民的命運緊緊相連,將黨和人民的希望化作勤奮進取的動力,爭取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葫蘆島市教師進修學院附屬小學六(2)中隊 劉名偉
在開幕式上,看著視頻連線里的北京主會場,我體會到了少代會的神圣與莊嚴;聽著習爺爺?shù)馁R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對少年兒童的關(guān)愛;難忘與其他少先隊員代表們交流、討論的場景,大家爭先恐后地表達著心中的想法;難忘團委的叔叔阿姨和藹親切的笑容……參加這次少代會將是我人生的新起點。
朝陽市建平縣第二中學七(5)中隊 呂昕
我們少先隊員是祖國的明天,是未來的棟梁,正所謂“少年志則國志,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一定要接好屬于我們的一棒。
盤錦市實驗小學五(2)中隊 李星瑤
習爺爺?shù)馁R信中有九個字給我的印象很深刻,那就是“立志向,修品行,練本領(lǐng)”。
營口市老邊區(qū)營口實驗學校六(4)中隊 王邦宇
習爺爺告誡我們從小一定要發(fā)奮讀書,嚴謹做人,勵志為中華民族的明天做出貢獻!
遼陽市白塔區(qū)東文化小學五(1)中隊 孫圣哲
今天,我們要做祖國的好兒童;明天,我們要做祖國的建設者。
指導老師:沈陽市沈河區(qū)大南一校大隊輔導員 ?李雪飛
(責任編輯 ?王天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