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
我個人認為,《道德經》里最應記住的一句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大自然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季節(jié)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會生老病死,這個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疾風暴雨的變化,而是緩慢的運行方式。所以,當我遇到煩心事的時候,我就會問這是不是最煩的,我知道這事兒正在往好的方向去發(fā)展,我越是糟糕的時刻越內心平靜,越是當別人認為我很好的時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為,好的事物會向另一個方向去轉化。
在別人眼里,我主持節(jié)目的時候是有用的。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無用?老子專門講了很多東西,比如他說天地之間有點像個大風箱,空的,但是你只要動,風箱的動力是無窮的,永遠能夠產出,這真有道理。接下來,老子還舉了幾個例子,比如說杯子,我們都說瓷杯子、玻璃杯子、紫砂杯子等等,我們都在強調杯子的性狀是瓷、玻璃或者紫砂等等,但是老子說了,杯子真正有用的不是瓷、玻璃或者紫砂,而是圍出來的空。
再比如說建筑,我們看到的是門、窗、墻、頂,但這些其實是沒有用的,能用的還是圍出來的空。沒有中間的空,大家住哪兒?在舉了那么多例子后,老子總結出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你看不到的東西才是可以用的東西,“利用”就是這么來的。你一下子就理解了有用和無用之間的轉化。
我從來不上微信,我不會在我看似有用的東西上去著力,當我把這塊放空了以后,我能看到的就是有用的。我平常更多的時間是在看書、聽音樂、和朋友聊天、發(fā)呆,但是我所有你們認為我有用的時光,全來自于我在做你們認為無用事的時候積累的東西。我經??粗鴷?0多分鐘時,我的思維就會飛向很遠的地方,誕生很多創(chuàng)新的想法。
所以,有用和無用之間怎么轉化?現在的中國人放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時間太多了,由于我們沒有很多時間花在無用的事情上,所以我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相當貧乏。這是對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