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漢光
受命延安
1945年新年,守衛(wèi)陜甘寧邊區(qū)南大門——馬欄革命根據地的延安警備第一旅接到命令,旅部機關率直屬隊及警一團從馬欄前線開赴鄜縣(今陜西富縣)張村驛集結,為挺進華南地區(qū)做準備。黨中央原計劃春季派部隊南征,與在湘粵邊的王震南下游擊第一支隊會合,開辟五嶺抗日根據地。
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會議期間,黨中央決定抽調警備第一旅3200余人和在陜北的三五九旅3400余人為基礎,從中直機關、中央黨校等單位抽調高中級干部400余人組建南征部隊,挺進五嶺山脈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兩個旅由張啟龍、文年生等率領,分別以八路軍第二、第三游擊支隊的名義行軍。
5月下旬,警一旅從張村驛進至延安七里鋪,和隨隊前往兩廣贛南的軍政干部及已在太行根據地的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主力(稱警二團)編成八路軍第三游擊支隊。支隊司令員為警一旅旅長文年生,政委雷經天。
6月7日,毛主席率中央首長接見南下部隊營以上干部,詳盡闡述此次南征戰(zhàn)略方針和工作任務。黨中央明確要求,鑒于這次任務緊迫,南下部隊除過關必須作戰(zhàn)外,以急于到達目的地為任務;要避免作戰(zhàn),掩護干部到達目的地,但須有作戰(zhàn)準備。
南下部隊出征前,延安各界人士在東關機場舉行盛大送行儀式。毛主席、朱總司令等中央首長出席。送行儀式上,毛主席分析了世界反法西斯斗爭和全國抗日斗爭形勢,闡述了中共七大的政治路線和全黨全軍的主要任務。毛主席說,同志們要到南方去插柳枝,去生根開花,在五嶺山區(qū)開辟革命根據地,去的路上會很艱苦……但是比長征時要好,長征時沿途得不到補充,現(xiàn)在沿途有根據地給你們準備了糧食、鞋子。你們只要同群眾結合起來,就可以生根、開花、結果。
東渡黃河
警一旅南征出發(fā)首夜就宿營在延安拐岇村。放下背包,指戰(zhàn)員們登上窯洞旁的高地,朝著夕陽方向遠眺,再望一眼巍峨的寶塔山和清澈的延河水。警一旅長期守衛(wèi)在黨中央身邊,對延安、對陜甘寧邊區(qū)有著深厚感情。第二天,部隊經青化砭,取道清澗、綏德,到達葭縣螅蜊峪(現(xiàn)佳縣螅鎮(zhèn))一帶東渡黃河。從陜北塬上俯視黃河,蜿蜒曲折的河水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奔流滾滾咆哮而下。為順利完成這次大軍東渡,部隊從沿岸各地選來優(yōu)秀的黃河船工駕船。船工們頭扎白色羊肚毛巾,腰纏粗布寬帶,威風凜凜站在船頭。部隊分批登上渡船,指戰(zhàn)員們緊靠船梆依次坐穩(wěn),騾馬由身強力壯的戰(zhàn)士牽引在中間。黃河還沒到漲水期,靠近岸邊的水流不是太急,船頭的老艄公一聲吆喝“開船嘍”,左右4個船工各抱一根大槳劃動起來。伴隨著“嗨喲”“劃喲”的號子聲,渡船順流劃向對岸。
警一旅順利渡過黃河,進入山西省臨縣境內。離開河邊,部隊指戰(zhàn)員們紛紛回頭遙望對岸,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河西的那片土地,是多年來撫育部隊不斷成長的陜甘寧邊區(qū),有曾經守衛(wèi)的黨中央、毛主席的駐地延安,如今要離“家”遠征,怎能不使人依戀難舍呢。
穿越呂梁
警一旅過黃河以后,在臨縣磧口鎮(zhèn)稍加休整,迅速通過臨縣和離石間的公路進入呂梁山區(qū),沿離(石)汾(陽)公路北側向東行進至晉綏邊區(qū)八分區(qū)地界。八分區(qū)是延安通往晉冀魯豫、華北、華中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日軍為封鎖晉綏和陜北根據地,多次對這個地區(qū)進行“鐵壁合圍”“縱橫掃蕩”“分割蠶食”,并實行“三光政策”,人民群眾生命財產、自然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昔日村莊只剩殘垣斷壁,雞犬無蹤,人跡罕見。村里大部分水井遭到破壞,井內有被害群眾或者牲畜腐尸,井水臭不可聞。
為了隱蔽我軍行動意圖,避免與敵糾纏,盡快向南方挺進,警一旅部隊晝伏夜行,被指戰(zhàn)員們戲稱為“日落村出發(fā),天亮莊宿營”。宿營地點多選在村莊旁荒草叢生的平地,大家用山坡上砍來的灌木枝條搭起簡易棚子,將武器、干糧和背包放進去防止日曬雨淋。沿途無處征集糧草,只能靠當地向導從老鄉(xiāng)那里找些小麥,用清水煮后囫圇吞下,腸胃很難消化。村里井水不能飲用,就去地形低洼處找水。有時宿營地附近找不到其他水源,只能將村里的井水經過消毒沉淀,煮開后給大家喝。有一天,突然電閃雷鳴下起瓢潑大雨,大家趕緊將背包用油布裹起,放到地勢高處,背靠背坐在樹枝搭起的棚子中避雨。雨水穿過樹枝棚子從戰(zhàn)士們頭頂沿脊背往下流,屁股底下成了小河。雨停后,大家盡管被淋得像落湯雞,又冷又餓,還是立即動手舀起洼地的雨水備用。有人笑著說,老天爺有眼,給我們送來這么多清水。
7月初,兩個支隊的部隊翻過呂梁山,行進至汾陽縣西山,準備在日軍設防相對薄弱的敖坡村一帶出山。6日清晨,警一團先頭部隊在敖坡村與前來偷襲的日偽軍遭遇,經過一天的戰(zhàn)斗,阻擊部隊擊退敵軍的數次進攻,斃傷日偽軍百余人,掩護大部隊進山隱蔽。戰(zhàn)斗中,警一團八連打得最為慘烈,連長、指導員等14名同志壯烈犧牲。
沖過平原
南下部隊走的是連接晉綏與太岳根據地的秘密交通線,兩個山區(qū)之間隔著100多里路程的晉中平原。平原地區(qū)為敵占區(qū),村鎮(zhèn)和交通干線遍布日偽軍據點,內筑碉堡和崗樓,平遙境內沿汾河、同蒲鐵路兩道自然屏障有日軍派重兵把守。但是,敵占區(qū)也是我黨的游擊區(qū),各村莊都有地下抗日政權,武工隊活躍于鄉(xiāng)間甚至炮樓之下,群眾基礎非常好。
為通過平原敵占區(qū)時協(xié)同作戰(zhàn),兩個支隊組建臨時指揮部。指揮部判斷,敖坡戰(zhàn)斗后,敵軍已對我軍行動有所察覺。為順利通過封鎖線,指揮部派參謀長賀慶積帶人下山偵察敵情,選擇機會沖過敵占區(qū)。
接下來兩天,晉中地區(qū)暴雨傾盆,汾河水位猛漲,平日的沒膝淺灘已經漲到一人多深,部隊無法涉水渡河。9日雨停水勢稍退,指揮部得到賀慶積報告,平遙城里1000多名日偽軍正朝著汾陽西山方向開進,并在汾河上空發(fā)現(xiàn)日軍偵察機。指揮部根據情報決定,利用日軍主力離開據點、封鎖線守敵兵力空虛之機,兩個支隊即刻乘夜下山甩開敵軍主力,分頭并進搶渡汾河。
警一旅部隊于9日晚從向陽鎮(zhèn)出發(fā),經頭道川后,在龍灣村下山,進入平原即一路小跑前進。為安全迅速通過封鎖線,部隊在出發(fā)前作了認真準備,保證隨身攜帶的裝備和騾馬馱載的物品在行進時盡可能不發(fā)出聲響。沿途人民群眾也提供了有力支援,武工隊擔任警戒和聯(lián)絡,對敵人據點進行監(jiān)視或封鎖,各村儲備干糧和開水,隨時供應部隊,并在多處設立聯(lián)絡點、向導站和傷病員收容點。部隊穿過村鎮(zhèn),有時要從據點附近甚至炮樓底下通過,工兵提前剪斷據點之間的電話線,失去聯(lián)絡的敵人只能龜縮在據點里不敢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