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昭群
很多人認為吃素比吃肉更為健康。實際上,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來說,完全拒絕食用肉類,只選擇蔬菜、粗糧的話,并非是最適宜的養(yǎng)生之道。那么如何吃肉又養(yǎng)生呢,關鍵是要掌控好兩點:一是不要過量吃肉,一般每人每天吃150克左右瘦肉即可滿足身體的需要;二是要根據(jù)自己的體質(zhì)選擇肉食,不同的體質(zhì),要選擇不同的肉食。只要做到了這兩點,吃肉不僅可飽口福,而且還會為健康加分。
陰虛體質(zhì):
主要表現(xiàn)為口渴咽干,喜涼怕熱,心煩躁,易出汗,手足心發(fā)熱,小便黃,大便干等。陰虛者應補陰,讓陰液充足。宜食甘涼滋潤、生津養(yǎng)陰的清補類食品,吃肉宜選鴨肉,能滋陰養(yǎng)胃。《本草匯》言鴨肉“滋陰除蒸”。中醫(yī)認為鴨肉能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滋陰養(yǎng)胃,是陰虛者最理想的清補之物。此外,甲魚有滋陰涼血作用,陰虛之人食之最宜?!侗静輦湟贩Q其“涼血滋陰”,對陰虛血熱或陰虛火旺、虛勞骨蒸者更為適宜。蚌肉有滋陰、清熱、明目的功效。清代王孟英認為蚌肉能“清熱滋陰,養(yǎng)肝涼血”。陰虛者常用蚌肉煨湯食用,最為適宜。此外還宜食雞肉、龜肉、烏賊魚、青魚、鵪鶉等。應忌吃或少吃狗肉、羊肉、麻雀肉等。陽虛體質(zhì):
為陽氣不足,常見唇色蒼白,四肢冰涼,喜熱怕冷,嗜睡乏力,男性遺精、尿頻,女性白帶清稀、易腹瀉。陽虛者宜吃熱量較高而富有營養(yǎng)、溫陽散寒、溫腎壯陽的食品。可選食羊肉,羊肉能助元陽,補精血,益腎壯陽,補虛抗寒,強健身體,是冬季的補養(yǎng)食療珍品。但羊肉性偏溫熱,陰虛火旺、咳嗽痰多、消化不良、關節(jié)炎、濕疹、發(fā)熱者應忌食。此外,陽虛者亦可吃黃牛肉、麻雀肉、鹿肉、帶魚、黃鱔、蝦類等,可經(jīng)常交替食用。但不宜食用鴨肉、兔肉、獺肉(水狗肉)、水產(chǎn)類等寒涼性肉食。氣虛體質(zhì):
特征為胸悶氣短,精神不振,少氣懶言,語聲低怯,心悸怔忡,體倦乏力,食少便溏,脈虛無力。氣虛者需補氣養(yǎng)氣,可首選牛肉。牛肉有益氣血、補脾胃、強筋骨的作用?!睹t(yī)別錄》中說,牛肉安中益氣,養(yǎng)脾胃,氣虛者宜常食之。此外,還宜食鵝肉。《本草綱目》記載,鵝肉有益氣補虛、和胃開津、止咳化痰等作用,是預防慢性病、補虛益氣、暖胃生津的食療上品。凡經(jīng)常氣血不足、身體虛弱、氣短乏力、食欲不振、營養(yǎng)不良的氣虛之人,可常喝鵝湯、吃鵝肉。吃鰱魚亦可補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鰱魚溫中益氣,氣虛者宜食。驢肉、鹿肉、烏骨雞、鯽魚、黃花魚、鱖魚、墨魚、青魚、泥鰍、鵪鶉、乳鴿等都有健脾益氣作用,可輪換食用。血虛體質(zhì):
如面色蒼白,視物不明,四肢麻木,皮膚干燥,口唇淡白,頭暈眼花,婦女月經(jīng)量少、延期,甚至閉經(jīng)等。血虛者應健脾養(yǎng)肝,補血養(yǎng)血,宜選豬肉。豬瘦肉中富含蛋白質(zhì)、血紅蛋白等,可補鐵補血,能預防和輔助治療貧血。豬肉中的血紅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因此吃豬瘦肉最補鐵。此外,牛肉含有豐富的鐵質(zhì),有較好的補血作用。如能經(jīng)常燉食牛肉,或配以補血的紅棗、龍眼肉、枸杞子等,補血功效更顯著。雞肉有溫中、益氣、補精、養(yǎng)血的功效,無論氣虛、血虛、腎虛,皆宜食之。常用于補血的還有烏骨雞、驢肉、鵪鶉、甲魚、墨魚、鯧魚、黃魚、兔肉、羊肉等,可經(jīng)常交替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