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度提高傳統(tǒng)鋼鐵材料的性能,延長使用壽命,又能有效地提高鋼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減輕了企業(yè)成本和環(huán)境壓力?!敝袊こ淘涸菏?、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國棟團隊開發(fā)的超級鋼,在國際上連創(chuàng)4個第一,就像一座里程碑,標注出領跑者的速度和氣魄。
“我不喜歡別人叫我‘超級鋼之父,我們需要的是腳踏實地,而不是頭頂的光環(huán)。”王國棟如是說。
結緣鋼鐵譜寫鐵與火之歌
王國棟所在的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位于東北大學東南側。每天早上,78歲的他早早便會來到這里?!拔颐刻熳呗穪砩习?,既節(jié)省了運動的時間,又能保障充沛的體力來完成工作?!蓖鯂鴹澾@樣描述自己一天的開始。熟悉王國棟的人都知道,他太忙了。翻開他的日歷,每年約有一半的時間忙于給企業(yè)解決技術問題,推動鋼鐵智能化生產技術體系在鋼廠落地……
“我去鋼廠有‘癮。到了鋼廠,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王國棟說,他對鋼鐵的情結是熔鑄在骨子里的。1950年,8歲的王國棟隨父母來到鞍山。那時,如火如荼的建設工地、捷報頻傳的鋼廠建設項目,還有那頂天立地的鋼鐵工人,是“鋼都”生活的主旋律。
鞍鋼的大型無縫七高爐是他幼小心靈中一座巍峨的殿堂。20世紀50年代,鞍鋼出了三位享譽全國的勞動模范———孟泰、王崇倫、張明山,他們是風靡全國的技術革新代表人物?!拔揖褪锹犞麄兊氖论E長大的,是他們的‘粉絲。”王國棟說。
“別人都說鋼鐵車間太吵,但是我覺得那是鋼鐵在歌唱,仔細聽是可以聽出韻律的?!痹谒磥?,巨大與細微、粗獷與精密,就像高音和低音一樣,有機統(tǒng)一在鋼材的軋制過程中。
鋼鐵廠熱氣蒸騰的生產車間,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深深鐫刻在了王國棟的記憶里。大學填報東北大學(當時校名為東北工學院)鋼鐵冶金系鋼鐵壓力加工專業(yè),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1968年到1978年,十年的時間里,王國棟在被稱為鋼鐵行業(yè)“閻王殿”的鞍鋼小型廠,度過了化繭成蝶的青春歲月,還筆譯多部俄文專著、與3位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工人組成技術革新組,解決了當時周期斷面鋼材軋制成材率低下的問題,被譽為鞍鋼“企業(yè)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的重大成果。
“那是我成長脫胎換骨的十年?!被貞浧鹉羌で槿紵娜兆?,王國棟依舊深情不減,“我國的鋼鐵工業(yè)還很落后,我有責任為祖國鋼鐵工業(yè)的崛起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p>
1978年,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更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王國棟考取了北京鋼鐵研究總院壓力加工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他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母?!獤|北大學任教,并在這里盡獻芳華。
國之重器不能受制于人
鋼鐵,作為工業(yè)之糧食,大國之筋骨,其戰(zhàn)略地位不言而喻。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的鋼鐵工業(yè)發(fā)展與世界領先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汽車用鋼、橋梁用鋼、高層建筑用鋼、工程機械用鋼及航母等大國重器用的高端鋼材,仍受制于人。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去拼出一個新天地。”與鋼鐵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王國棟,深知打破鋼鐵材料瓶頸,國之重器才能不受制于人。
1998年,在國家“973”項目的支持下,他和團隊開始了“軋制過程中實現晶粒細化的基礎研究”課題。當時,日本、韓國已相繼啟動了探究晶粒細化極限的實驗。而憑借多年的一線經驗與實驗結果,王國棟和團隊決定不盲目追隨日韓的潮流,而是定位在現有工業(yè)條件下能夠實現的目標,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晶粒適度細化的概念。
有了新的頭緒后,王國棟和課題組成員開始了長期“駐扎”寶鋼的生活,晝夜奮戰(zhàn),與寶鋼集團無縫銜接。那段日子里,王國棟帶領團隊穿梭于實驗室和寶鋼之間,實驗、分析、計算,調研、座談會、討論……。1999年9月,無數次實驗后,“超級鋼”誕生了!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工業(yè)化的軋機軋制超級鋼的成功實驗。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被應用于寶鋼、鞍鋼、本鋼等企業(yè),批量工業(yè)生產超級鋼數百萬噸,并連創(chuàng)國際競爭的4個第一:第一次在實驗室條件下得到了原型鋼樣品;第一次得到鋼鐵工業(yè)生產的工藝窗口;第一次在工業(yè)生產條件下軋制出超級鋼;第一次將超級鋼應用于汽車制造。
勇闖新路追求行業(yè)領跑
讓中國從跟跑、并行直至成為世界鋼鐵科技的領跑者,是王國棟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2004年,日本、歐洲開發(fā)出熱軋鋼板超快速冷卻技術,我國也十分關注這一領域,但可惜的是,我們一直處于跟跑位置。
王國棟和他的團隊下定決心,兵分兩路:一路以擅長裝備研發(fā)的王昭東、袁國等年輕人帶頭,根據已由團隊研發(fā)成功的鋼板淬火機的原理,進行控制冷卻系統(tǒng)硬件的研發(fā);一路則由擅長組織、性能調控的劉振宇等牽頭,開發(fā)熱軋過程組織性能預測技術,建立我國自己鋼材組織控制的軟件“北斗導航系統(tǒng)”。
南鋼的生產線上,有一幕特別令人振奮:印刻著“RALNEU”(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縮寫)標識的超快冷裝置和西馬克集團生產的預矯直機一前一后地矗立在生產車間,仿佛在昭示著自主研發(fā)的國產裝備與進口裝備“硬核”過招的戰(zhàn)績。
提起做項目的日子,王國棟的學生袁國滿是感慨:“南鋼輥式淬火機項目進展的關鍵時期,項目組三天兩夜只吃了兩頓飯?!薄敖涍^幾百年的努力,鋼鐵生產中的難題大部分已經解決了。要想領先,就得敢于啃剩下為數不多的‘硬骨頭?!被貞涍@一段從跟跑到并行、再到領跑的發(fā)展歷程,王國棟不無感觸地說。
邢大軍據《新華每日電訊》陳凡靖/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