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健,司拴牢,劉俊鋒,王海鵬,張雪云,司 元
(1.甘肅土木工程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20;2.蘭州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jiān)督站,甘肅 蘭州 730030;3.甘肅第一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4.甘肅第三建設集團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和城鎮(zhèn)化建設的深入實施,地處西北黃土高原地區(qū)工程建設土地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從而“填溝造地”項目不斷涌現(xiàn)。因此,大厚度回填土地基工程日益增多[1],特別是在甘肅隴東黃土梁峁溝壑地區(qū),新農村整體搬遷、集中安置項目多為回填溝壑整平后進行工程建設場地,該類新農村建設多為單層~二層建筑物,通常以一般場地進行勘察設計時,未考慮回填周期短地基土欠固結等因素,導致建成后不久出現(xiàn)建筑物地基不均勻沉降、墻體開裂等“病害”。
本文通過某項目加固工程實例,研究沖擊擠密樁和壓密注漿聯(lián)合地基處理技術,分析兩種加固方式結合對改善回填土物理力學性質,提高地基土承載力的作用,研究成果可為相關工程提供參考。
沖擊擠密樁施工原理是,在不掏土的前提下,借助機械吊起重錘,自由降落沖擊地基土,形成被擠密的樁孔(第一次擠密),在分層填料的同時沖擊擠密成樁(第二次擠密)的兩次擠密過程,形成一定直徑的樁身和一定范圍的樁周擠密土,在樁和樁間擠密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以土治土的復合地基,從而達到共同承擔上部荷載的目的[2]。
注漿加固是指將水泥土漿通過壓漿泵、灌漿管,均勻地注入土體中,以填充、滲透和擠密等方式,驅走填土裂隙中或土顆粒間的水分和氣體,并填充其位置,待其硬化后,將填土膠結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強度大、壓縮性低、抗?jié)B性高和穩(wěn)定性良好的新巖土體,使地基得到加固。注漿加固可防止或減少滲透和不均勻沉降[3]。
根據(jù)沖擊擠密樁和壓密注漿處理地基土原理和特點,將二種方式結合在欠固結,密實度、均勻性較差,地基土壓縮變形差異較大的回填土等復雜場地,自身荷載較小的建(構)筑物地基加固處理中應用有以下優(yōu)點。
1)由于現(xiàn)場條件限制,沖擊擠密樁選用機架高度一般為 2.65~4.20 m,沖錘重量一般為 220~380 kg,沖擊能量較小,處理深度一般不超過 8 m,結合壓密注漿可對深部土體進行加固處理。
2)沖擊擠密樁和壓密注漿聯(lián)合處理地基,經過沖擊擠密土體減小孔隙,然后再壓密注漿滲透膠結,兩種方法相輔相成達到共同處理地基效果。
3)在建筑物外圍布設沖擊擠密樁形成帷幕,有效地隔斷了外部水的浸入,同時在建筑物內可形成密閉空間,然后進行壓密注漿時可在預定加固部位形成均勻的固結體,隨著注漿量的逐漸增大,可產生較大的上抬力。對于自身荷載較小的建(構)筑物,人為控制注漿壓力并造成適宜的上抬力時,能使下沉或傾斜的建(構)筑物得以抬高或扶正、低層磚混結構建筑物墻體由于沉降產生的裂縫“愈合”,加固效果分析圖,如圖 1 所示。
圖1 加固效果分析圖
某集中居民住房為地上二層磚混結構,磚砌條形基礎,基礎埋深 1.5 m;地基處理采用換填墊層法,處理深度 2.5 m,建成使用 1 年后出現(xiàn)地基下沉、墻體裂縫現(xiàn)象。
1)地基下沉。處于回填區(qū)的房屋地基基礎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沉,沉降最大值為 99 mm,基礎局部傾斜率最大為 7.4 ‰,超過了 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建筑物整體傾斜率允許值不大于 4 ‰ 的規(guī)定。
2)墻體裂縫。房屋墻體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裂縫,最大裂縫寬度達到 3.5 mm,較多裂縫出現(xiàn)在門、窗洞口邊緣、內外縱墻及橫墻、延伸較長且部分貫通整個墻體,該部分裂縫為地基基礎不均勻下沉導致。
該項目場地地貌單元屬河流 Ⅱ~Ⅲ 級階地,場地原為地形復雜、高差較大的黃土梁峁溝壑區(qū),后經人工回填整平后進行集中居民住房建設。場地地層結構自上而下主要為:
①層填土,層厚 2.0~8.0 m,雜色,稍濕,土質不均勻、結構松散,大孔結構,針孔發(fā)育,上部土層含有少量磚塊瓦礫及腐殖植物根系;
②層黃土狀粉土,層厚為 4.3~7.0 m,灰黃色~褐色,土質稍均勻,大孔結構,針孔發(fā)育,均勻性較好,稍濕,稍密;
③層砂質黏土,整個場地分布,灰黃~紅褐色,主要由粉質黏土和粉砂組成,局部夾雜少量礫砂,切面稍有光澤,韌性中等,干強度高,搖振無反應,硬塑。
該場地原為黃土梁峁溝壑區(qū),后經人工回填整平后進行工程建設,回填過程中未碾壓密實,致使填土層結構松散,欠固結。房屋建成后,回填土持續(xù)固結下沉,最終導致房屋地基不均勻沉降,上部墻體隨之出現(xiàn)裂縫。
根據(jù)房屋現(xiàn)狀及受損原因,采用沖擊擠密樁和壓密注漿聯(lián)合處理技術對建筑物基礎底面以下的地基土進行加固,以到達改善地基土物理力學性質,提高地基土承載力,并在可控狀態(tài)下抬升建筑,達到墻體裂縫“愈合”的效果。
設計采用沖擊擠密樁和壓密注漿聯(lián)合處理,在室外沿基礎外側布設三排沖擊擠密樁,室內沿基礎內側布置壓密注漿孔,平面布置如圖 2 所示。
圖2 加固平面布置圖(單位:mm)
1)沖擊擠密樁按三角形布置,落錘沖擊成孔,機架高度 2.8 m,沖錘重量 250 kg,樁間距為 800 mm,行距為600 mm,處理深度 8.0 m,填孔內深層夯擴后的直徑不小于 320 mm。
2)樁身填料采用 3∶7 灰土,孔內填料應分層回填夯實,壓實系數(shù)不小于 0.95,處理后的樁間土平均擠密系數(shù)不小于 0.92。
1)使用振動沉管設備,將前端帶有孔的無縫鋼管沉至設計深度,自下而上用泵將制好的漿液通過高壓管分層壓入地基土中。
2)為減少注漿加固中產生的附加下沉,采用塌落度小且不流動的惰性漿材,漿液配比為水泥:黃土:水=1∶6∶4,濃漿比重不小于 1.80。
3)注漿壓力:0.4~4.0 MPa,最大不超過6.0 MPa。
4)注漿深度:自基底下 10~12 m。
5)注漿孔間距及布置:間距 1.5 m 沿基礎邊緣,單孔考慮處理范圍半徑為 0.75 m。
6)注漿量的計算。注漿量的計算一般按式(1)進行:
式中:Q 為單孔總注漿量,m3;A 為加固土體體積,m3;n 為土體孔隙率;α 為注漿充填系數(shù)(0.7~0.9);β 為注漿材料損耗系數(shù)。
其中常見加固地層的灌注填充率取值如表 1 所示。
表1 加固地層的灌注填充率
為確保加固效果,在施工前選取代表性的地段進行試驗,確定沖擊擠密樁和壓密注漿施工技術參數(shù)。單體建筑物加固處理施工順序為:先施工外圍沖擊擠密樁帷幕,完成帷幕施工后,在建筑物室內進行壓密注漿。
圖3 沖擊擠密樁施工流程
沖擊擠密樁施工質量控制如下。
1)樁機就位:打樁機按設計樁位就位,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不大于 1.0 %。
2)成孔工藝:錘擊成孔按隔排跳打,重錘沖擊成孔,打至設計深度,對已成孔進行孔中心位移、垂直度、孔徑、孔深檢查。
3)灰土拌合:采用拌和設備在料場集中拌合,灰土和粉土按 3∶7 體積比拌合均勻,拌合灰土含水量應接近最優(yōu)含水量(±2 %),可根據(jù)“手捏成團、落地散花”判斷其含水量是否合適。
4)回填夯實成樁:成孔后填入灰土分層夯實,沖擊錘落距不小于 2.0 m,每層夯擊次數(shù)≥10 錘,對成孔深度、夯擊次數(shù)等作好記錄。
圖4 壓密注漿施工流程
壓密注漿施工質量控制如下。
1)漿液制作:按設計配合比拌制好漿液,并充分攪勻,漿液的比重應符合設計要求。
2)注漿:注漿過程中通過聲音、注漿壓力、注漿量、綜合判斷注漿效果,并做好注漿記錄,確保記錄的真實、可靠。
3)停止注漿的條件:當一層的注漿量和注漿壓力均達到設計要求時,可停止該層注漿。當壓力滿足設計要求并達到極限值,而注漿量尚未達到設計值時,需拔出注漿管,檢查花管是否堵塞,清洗花管后打入同樣深度,繼續(xù)注漿,若非花管堵塞,有可能遇到較硬地層或地下埋入物,應稍移動孔位,繼續(xù)下管至同樣深度注漿。若注漿量已超過設計值,直降壓力尚未達到設計的較大值,應繼續(xù)注漿,或暫停一會時間,再繼續(xù)注漿,直到壓力達到設計較大值后,方可停泵。
為了檢驗加固處理效果,對墻體裂縫布設觀測點,對這些觀測點的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進行定期的觀測。根據(jù)觀測結果表明,在施工過程中建筑抬升,大部分水平和斜向裂縫出現(xiàn)“愈合”效果,如圖 5 所示。
圖5 墻體裂縫“愈合”效果
從房屋沉降觀測的數(shù)據(jù)看出,基礎在注漿加固施工前期沉降速率略有增大,隨著注漿量的增大,沉降逐步穩(wěn)定后,建筑物發(fā)生抬升;在完成加固施工后,對建筑物進行了 100 d 的沉降觀測,基礎沉降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如圖 6 所示。
圖6 建筑沉降觀測曲線
本次加固施工完成后,對沖擊擠密樁和壓密注漿體進行開挖驗證,開挖的沖擊擠密樁樁身直徑一般為320~360 mm,最大直徑達到 400 mm,樁身擠密系數(shù)為0.95~0.97,樁間土平均擠密系數(shù)為 0.92~0.93,滿足設計要求,如圖 7 所示。開挖的注漿體中,多數(shù)呈柱狀體,一般直徑為 1.2~1.5 m,最大直徑為 1.7 m,部分呈脈狀、球狀體。
圖7 沖擊擠密樁開挖檢測
根據(jù)房屋裂縫觀測、沉降觀測及開挖驗證,此次加固效果較為明顯,改善了地基土性質,提高了地基承載力,同時可控地抬升了建筑物,從而到達墻體裂縫“愈合”。
通過工程實際應用,證明對于回填土等復雜場地上自身荷載較小的建(構)構筑物,地基加固采用沖擊擠密樁和壓密注漿聯(lián)合處理技術方法,可有效地降低地基土孔隙率,提高地基承載力,控制注漿壓力并造成適宜的上抬力時,能使下沉或傾斜的建(構)筑物得以抬升或扶正,墻體裂縫達到“愈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