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遼河油田 鉆采工藝研究院,遼寧 盤錦 124010; 2. 遼河鉆采裝備分公司,遼寧 盤錦 124010)
在注蒸汽開采稠油過程中,由于注入蒸汽與地層之間存在溫差而產生能量損失,影響了油田的開發(fā)效果。下入隔熱管是提高井筒熱阻、降低熱損失的主要措施之一[1-4],既能提高井底注入蒸汽的干度,保證更多能量進入油層,又能降低套管溫度,防止套管和水泥環(huán)產生熱損壞,提高套管的使用壽命。
國內外學者針對隔熱管,在結構設計、材料性能及焊接工藝等方面進行了研究[5-6],指出了隔熱管在接箍處熱損失較大[7],并通過室內試驗得出接箍與隔熱管外壁處存在長度約為0.5 m的熱橋[8],但未提出降低隔熱管接箍熱損失的改進措施。同時,在受力分析時,隔熱管柱的熱伸長量常采用經驗公式確定,未考慮隔熱管預應力和內外管受熱不均的影響。閆相禎等[9]建立了考慮內外管裝配應力的隔熱管最佳脹率設計方法,但在裝配載荷計算時未考慮內外管初始長度不同的影響。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降低隔熱管接箍處熱損失的改進方案。建立考慮裝配應力和內外管溫差影響的隔熱管綜合受力分析模型,對提高隔熱管隔熱性能和使用壽命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預應力隔熱管結構包括外連接、內連接及無接箍內連接等方式,其中外連接方式應用最多。外連接預應力隔熱管結構如圖1,主要由接箍、外管、內管及隔熱層組成,其隔熱效果由視導熱系數標定。
圖1 外連接隔熱管結構
在內外管焊接時,通過對內管施加拉應力,補償受熱伸長影響,降低隔熱管內應力,提高隔熱管的使用安全性。隔熱層常采用鋁箔和玻璃纖維,纏繞在內管外壁上,組合內外管環(huán)空抽真空方式,提高隔熱管隔熱效果。同時,在環(huán)空要添加鋯釩鐵等吸氣劑,既可維持環(huán)空真空度,又可吸附環(huán)空中H2,防止隔熱管在工作時氫滲而產生氫脆,引起隔熱管斷裂。近年來,也有設計者嘗試采用氣凝膠作為隔熱材料,以提高內外管環(huán)空泄露時的隔熱效果。
隔熱管接箍處與蒸汽直接接觸,是注汽管柱的主要熱損失部位。為降低隔熱管接箍處熱損失,可采用3種改進方法:安裝接箍密封器、改進內外管焊接位置或使用隔熱接箍。
接箍密封器由上支撐環(huán)、下支撐環(huán)及隔熱套3部分組成。在隔熱管柱連接入井過程中,兩端隔熱管壓緊接箍密封器(如圖2),在隔熱管柱接箍處形成了具備伸縮空間的密閉隔熱層,具有提高接箍處熱阻的作用[10],還可補償管柱的熱伸長。同時,由于接箍密封器內通徑與隔熱管一致,也提高了后續(xù)隔熱管柱內部測調工具的起下安全性。在現場應用時,為控制生產成本,蒸汽吞吐常采用B級隔熱效果的接箍密封器,蒸汽驅常采用C級隔熱效果的接箍密封器。
圖2 接箍密封器連接結構
在隔熱管內外管預應力焊接時,如圖3所示,盡量縮短外管端面與環(huán)焊縫的距離,以減少隔熱管柱接箍位置未受隔熱系統(tǒng)保護處與注入蒸汽的接觸面積,起到降低接箍處熱損失的作用。
隔熱接箍包括外套、隔熱套及接箍3部分。如圖4所示,隔熱接箍在管柱接箍處的外面包裹了一層隔熱材料,起到提高隔熱管接箍熱阻的作用,減小接箍處向環(huán)空的熱輻射,進而降低隔熱管柱接箍處的熱損失。
a 改進前
b 改進后
圖4 安裝隔熱接箍的外連接隔熱管結構
隔熱管在使用過程中受力情況復雜,包括預應力裝配載荷、熱載荷、軸向載荷及內外壓等。
如圖5所示,假設內管初始長度為l,裝配時熱伸長量為Δl。
圖5 外連接隔熱管的裝配關系示意
外管初始長度為:
Lout=l+Δl
(1)
內管初始長度為:
Lin=l
(2)
由變形協調得:
(3)
由受力平衡得:
Nin=Nout
(4)
聯立式(3)和式(4)得,內管常溫裝配力(拉應力,符號正)和外管常溫裝配力(壓應力,符號負)分別為:
(5)
式中:Δl為內管裝配時加熱伸長量,mm;ΔLin為內管冷卻至室溫時伸長量,mm;ΔLout為外管冷卻至室溫時壓縮量,mm;Lin為內管原始長度,mm;Nin為內管冷卻至室溫時拉力,N;Nout為外管冷卻至室溫時壓力,N;E為隔熱套管材料彈性模量,MPa;Ain為內管橫截面積,mm2;Aout為外管橫截面積,mm2。
1) 熱應力。
假設隔熱管在承受熱載荷時長度不變,則內外管熱作用力分別為:
(7)
式中:Fin為內管熱作用力,N;Fout為外管熱作用力,N;λ為鋼材線膨脹系數,1/℃;A為管柱的橫截面積,mm2;Tin為內管受熱后溫度,℃;Tout為外管受熱后溫度,℃;T0為初始溫度,℃。
2) 熱伸長量。
在隔熱管受熱時,由于內外管裝配預應力、內外管溫差及變形協調方程的影響,內外管伸長并不能按照理論伸長量簡單計算。假設隔熱管受熱后伸長量為ΔLth,則內外管受力平衡方程為:
(8)
化簡后得,隔熱管熱伸長為:
(9)
隔熱管承受軸向載荷由內外管共同承受。
(10)
式中:Qin和Qout為分別為內管和外管承受的軸向力,N;Fax為隔熱管整體承受的軸向力,N。
由于隔熱管內外管間抽真空,外管僅承受外壓,內管僅承受內壓,由厚壁圓筒的拉梅公式可推出內外管危險處應力值。
(11)
式中:σr_in和σr_out為分別為內管和外管承受的徑向應力,MPa;σθ_in和σθ_out為分別為內管和外管承受的周向應力,MPa;pin為內管承受的內壓,MPa;pout為外管承受的外壓,MPa;Rin和rin為分別為內管的外徑和內半徑,mm;Rout和rout為分別為外管的外徑和內半徑,mm。
采用MATLAB軟件建立了常用的114 mm×76 mm隔熱管(參數如表1)的分析模型。
表1 114 mm×76 mm隔熱管技術參數
在內管裝配拉伸量為1~3 mm/m的條件下,對隔熱管裝配應力和內管伸長量進行了分析,計算結果如圖6。隨著內管裝配拉伸量的增加,內外管裝配應力和內管伸長量均線性增加,內管承受拉應力,外管承受壓應力。由于內外管在裝配時變形協調的影響,內管在裝配過程中的拉伸回縮量隨內管裝配拉伸量的增加而增加,當內管裝配拉伸量為3 mm/m時,內管裝配后的拉伸回縮量為11.82 mm。
在隔熱管內管裝配拉伸量為1.8 mm/m的條件下,分別對隔熱管在裝配載荷、熱載荷及熱伸長釋放載荷綜合作用下的應力和熱伸長進行分析,計算結果如圖7。
a 裝配應力
b 內管伸長量
a 熱伸長量
b 綜合應力
由圖7a可知,隔熱管熱伸長量隨內管和外管溫度的升高而增加,由于裝配載荷和內外管變形協調的影響,熱伸長量小于簡單計算得到的結果。由圖7b可知,在內管溫度不變的條件下,隨著外管溫度的升高,內管綜合應力逐步由壓應力轉變?yōu)槔瓚?,外管綜合應力逐步由拉應力轉變?yōu)閴簯?。這是由于內外管溫差和裝配載荷的存在,在外管溫度低時,外管阻礙了內管熱伸長變形,而外管溫度較高時,外管因熱伸長增加,釋放了內管熱膨脹變形能力。在隔熱管內管300 ℃、外管80 ℃時,隔熱管的熱伸長為14.06 mm,內管綜合應力為-46.24 MPa,外管綜合應力為35.87 MPa。
在隔熱管內管溫度350 ℃、承受內外壓17 MPa的條件下,分別對內管裝配拉伸量1~3 mm/m和外管溫度80~140 ℃時隔熱管的Mises應力進行分析,計算結果如圖8。
a 外管
b 內管
考慮隔熱管綜合受力(包括裝配載荷、熱載荷、內外壓)影響的基礎上,如圖8a,隔熱管外管Mises應力隨外管溫度和內管裝配拉伸量的增加而降低。如圖8b,內管Mises應力隨外管溫度升高而降低、隨內管裝配拉伸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在外管溫度100 ℃、內管裝配拉伸量1.8 mm/m時,外管和內管的Mises應力分別為220.39 MPa和148.89 MPa。在隔熱管裝配拉伸量設計和管柱受力分析時,可利用建立的模型,根據隔熱管隔熱性能和工作環(huán)境進行模擬,以有效提高隔熱管安全性和使用壽命。
1) 介紹了外連接預應力隔熱管的結構和隔熱原理,提出了3種降低隔熱管接箍處熱損失的措施:安裝接箍密封器、改進內外管焊接位置或使用隔熱接箍。
2) 建立了考慮內外管變形協調和溫差影響的隔熱管裝配載荷、熱載荷、軸向載荷及內外壓受力分析模型。
3) 采用建立的模型,對隔熱管不同條件下的裝配載荷、熱載荷及綜合載荷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與現場實際符合。
4) 建立的分析模型可用于隔熱管裝配拉伸量設計和管柱受力分析,以提高隔熱管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