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 李建
(1.中聯(lián)科銳消防科技有限公司,長沙 410007;2.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12)
近年來,中國公路隧道建設進程逐步加快,尤其是長公路隧道和特長公路隧道,根據交通運輸部統(tǒng)計數(shù)據,截止到2019 年末,中國公路隧道共19 067 處、1 萬8 966.6 km,其中特長隧道1 175 處、5 217.5 km,長隧道4 784 處、8 263.1 km[1]。隨著公路隧道工程日益增多,特別是隧道內行車速度和密度的加大,由于車輛故障、撞擊、自燃等原因造成的隧道火災事故越發(fā)突出。據國外相關機構統(tǒng)計,隧道內火災發(fā)生頻率為10 ~17 次/(億車·km)[2],雖然隧道火災發(fā)生率相對較低,但其火災后果相對較為嚴重,國內外隧道火災事故屢見不鮮[3]。
火災煙氣控制是公路隧道消防設計中的重難點問題,排煙量是隧道排煙系統(tǒng)的關鍵設計參數(shù),特別是對于新型隧道和新型通風排煙方式,其排煙量等關鍵設計參數(shù)的合理取值需要探究。目前,關于公路隧道側向集中排煙的火災合理排煙量研究較少,本文主要通過比較不同條件下煙氣蔓延范圍、2 m 高處能見度、排煙道流速、排煙口流速、排煙效率及排熱效率等參數(shù),綜合確定縱向通風與側向集中排煙模式下排煙量的合理取值,為公路隧道側向集中排煙系統(tǒng)設計方案提供參考。
火源的煙氣生成速率是決定機械排煙系統(tǒng)排煙量的關鍵因素,它是由火源上方的煙羽流質量流量所決定的。結合某公路隧道工程實際,參考GB 51251-2017《建筑防煙排煙系統(tǒng)技術標準》[4],隧道排煙量的理論計算值可采用軸對稱型煙羽流的煙氣生成量:
由此可計算得到該隧道所需的最小排煙量應等于產煙速率86.17 m3/s,實際設計中需要考慮漏風量、沿程阻力損失等因素,設計排煙量應大于計算排煙量。
為進一步探究排煙量的合理取值,采用火災動力學模擬軟件(Fire Dynamics Simulator,簡稱FDS)進行數(shù)值模擬分析,研究火源功率為20 MW 時不同排煙量對各關鍵參數(shù)的影響。排煙口間距為60 m,排煙口尺寸為6 m×0.5 m,縱向風速為1.5 m/s,模擬分析了總排煙量分別為80 m3/s、100 m3/s、120 m3/s 和140 m3/s 共4 種情況。
火災發(fā)展階段,各參數(shù)隨時間變化不斷發(fā)生變化,不便于分析研究,因此以下各參數(shù)研究均為火災發(fā)展穩(wěn)定階段的變化規(guī)律。
根據數(shù)值模擬測得的煙氣蔓延距離數(shù)據,排煙量由80 m3/s 增大至140 m3/s 的過程中,在縱向通風風速1.5 m/s 的情況下,隨著排煙量的增大,火源上游煙氣蔓延范圍基本保持不變,火源下游煙氣蔓延范圍減小,整體蔓延范圍隨排煙量的增加而縮小。整體而言,排煙量由80 m3/s 增大至120 m3/s 的過程中,煙氣蔓延范圍縮小幅度相對較大,再增大排煙量時,煙氣蔓延范圍縮小幅度較小。從該角度分析排煙量取120 m3/s 為宜。
從隧道2 m 高度處能見度隨排煙量變化規(guī)律可以看出,能見度(臨界值10 m)對人員安全疏散的影響范圍隨排煙量的增加而減小。當排煙量增大至120 m3/s時,再增大排煙量其影響范圍減小幅度很小。從該角度分析排煙量取120 m3/s 較為適宜。
排煙道流速均隨排煙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均未超過規(guī)范規(guī)定的15 m/s,因此排煙量可在86.17 m3/s ~140 m3/s 間取值。
排煙口流速均隨排煙量增加而增大,排煙口的流速基本呈“V”字形分布,靠近風機的排煙口流速較大。當排煙量增大至120 m3/s 時,個別排煙口的速度大于規(guī)范規(guī)定的10 m/s,因此排煙量不宜大于120 m3/s。
從不同排煙量下的排煙效率變化規(guī)律可以看出,隧道總排煙效率均隨排煙量的增加而增大。排煙量增大至120 m3/s 時,排煙效率達到98%以上,再增大排煙量時,隧道排煙效率略有降低的趨勢。從該角度分析,排煙量取120 m3/s 較為適宜。
從不同排煙量下排熱效率的變化規(guī)律可知,公路隧道總排熱效率隨排煙量的增加而增大,從該角度分析,排煙量取140 m3/s 較為適宜。
綜上,從拱頂下方煙氣蔓延范圍、隧道2 m 高度處能見度、排煙口流速、排煙效率4 個關鍵參數(shù)隨排煙量的變化規(guī)律來看,排煙量取為120 m3/s 較為合理;從排熱效率來看,排煙量取為140 m3/s 較為合理;從排煙道流速來看,排煙量在合理范圍內取值均可。
在確定合理排煙量時,需要從多角度、多因素綜合分析評價,這增加了決策難度。一方面,各影響因素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悖性,比如在一定范圍內,煙氣蔓延范圍隨排煙量的增大而減小,但排熱效率隨排煙量的增大而增大,這就需要權衡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各影響因素量綱不具一致性,沒有統(tǒng)一度量標準,難以比較,因而需要進行歸一化處理。
本文將采用多目標決策理論中的層次分析法,通過構建決策模型并進行數(shù)學求解,采用定量分析方式確定擇優(yōu)方案。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20 世紀70 年代由美國學者薩蒂最早提出的一種多目標評價決策方法,它將決策者對復雜系統(tǒng)的評價決策思維過程數(shù)學化,保持決策者思維的一致性,是一種先分解后綜合的系統(tǒng)思想[5]。層次分析法已廣泛應用于安全、醫(yī)學、工程建設、交通、管理等領域[6-11]。
在分析確定合理的排煙量時,從煙氣蔓延范圍、2 m 高度處能見度、排煙口流速、排煙道流速、排煙效率、排熱效率6 個方面進行分析,排煙量考慮了80 m3/s、100 m3/s、120 m3/s、140 m3/s 4 種方案,建立遞階層次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合理排煙量遞階層次模型
判斷矩陣全稱為權重解析判斷矩陣,是用來求解各元素關于某準則優(yōu)先權重的矩陣。判斷矩陣是表示本層所有因素對上層某準則的相對重要性的比較,在確定各層次因素之間的重要性時,不是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較,而是兩兩相互比較,同時為盡可能減少性質不同的因素相互比較的困難,采用相對尺度進行比較。
構造判斷矩陣的關鍵,在于設計一種特定的比較判斷兩元素相對重要程度的標度法則,使得任意兩元素相對重要程度有一定的數(shù)量標準[12]。
在隧道火災煙氣控制中,首先要將煙氣控制在距隧道地面2 m 高度處,以保證隧道內人員疏散安全;其次,需要控制煙氣蔓延范圍以減小火災煙氣的影響;然后需要排煙設計的相關參數(shù)如排煙道流速、排煙口流速等滿足相關規(guī)范要求;最后要盡可能提高排煙和排熱效率。因此,確定排煙量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順序為:2 m 高度處能見度、煙氣蔓延范圍、排煙道流速、排煙口流速、排煙效率和排熱效率。
表1 合理排煙量影響因素兩元素相對重要度
根據上述分析,建立合理排煙量分析影響因素兩元素相對重要度如表1 所示。
由表1 建立關于合理排煙量判定準則的判斷矩陣如下所示:
表2 修正值
表2 修正值
n 1 2 3 4 5 6 7 8 9 10images/BZ_95_1320_516_1373_543.png0.00 0.00 0.58 0.89 1.12 1.26 1.36 1.41 1.46 1.49
計算結果說明判斷矩陣具有一致性,判斷矩陣是合理的。
分別以煙氣蔓延范圍(a)、2m 高度處能見度(b)、排煙口流速(c)、排煙道流速(d)、排煙效率(e)、排熱效率(f)為準則建立各自的判斷矩陣,如下所示:
計算得到各準則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分別為:
最大特征值對應的特征向量分別為:
同理計算得到
以各準則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為列向量構成矩陣,則
由此可計算得到方案優(yōu)先程度的排序向量:
計算得到的值越大,說明方案越優(yōu)。
由此可知,排煙量方案的優(yōu)先順序為:
C(120 m3/s)>D(140 m3/s)>B(100 m3/s)>A(80 m3/s)
由此可知,當隧道發(fā)生20 MW 的火災時,合理的排煙量是120 m3/s。
1)結合某公路隧道工程實際,采用軸對稱型煙羽流計算的煙氣生成量,由此可計算得到該隧道所需的最小排煙量應等于產煙速率86.17 m3/s,實際設計中需要考慮漏風量、沿程阻力損失等因素,設計排煙量應大于計算排煙量。
2)通過數(shù)值模擬分析,從拱頂下方煙氣蔓延范圍、隧道2 m 高度處能見度、排煙口流速、排煙效率4 個關鍵參數(shù)隨排煙量的變化規(guī)律來看,排煙量取為120 m3/s較為合理;從排熱效率來看,排煙量取為140 m3/s 較為合理,從排煙道流速來看,排煙量在合理范圍內取值均可。
3)采用多目標決策理論最終確定該公路隧道的合理排煙量為120 m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