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課堂提問是教師實施教學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動力,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是建立師生溝通的橋梁,檢驗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閩江小學通過問診課堂、剖析根源,梳理教材、開展教學實踐研究等途徑探求策略,提高教師提問的質量,深化“先學后講,以學定教”教學模式,最終實現(xiàn)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一、基于提升教師“問”的能力,開啟4.0版教材梳理
學校通過開展不同層面的調研工作,會診教師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首先通過召開主管教學領導的調研會,結合日常聽課反饋,摸底教師課堂提問中的現(xiàn)狀,反饋出教師課堂提問低知問題所占比例較大。
接著,對不同層次的教師進行摸底調查,梳理影響課堂有效提問的相關因素,并細致進行分類:
梳理后呈現(xiàn)為兩類,一類是教師自身提高關注后能夠通過自我反思調整,馬上就能改進的因素;一類是個人努力改進效果不明顯,需要團隊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因素,主要聚焦在:精準解讀教材、深入了解學情、優(yōu)化問題設計等方面。
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深度、準確度,制約著提問的有效性,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成敗。因此,閩江小學自2005年起就把教材梳理作為校本研修的重要途徑,提升教師教材解讀與駕馭能力。學校教材梳理工作回顧如下:
這樣通過梳理有效構建起教師與核心素養(yǎng)、教師與課程標準、教師與教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師課堂“問”的能力,學校提出“教材中的問題就是最好的提問范例”的理念,開啟了4.0版本的教材梳理。
學校組織全學科、全員教師按照單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知識要點、教材問題、問題出處、問題類別等項目梳理教材中呈現(xiàn)的問題,把教材中泡泡云、課后題、精靈問題等進行了細致的分類。思考:教材問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問?這一領域教材中的問題有什么特點?遇到同領域教材有留白的地方我還可以怎樣問?在這樣的梳理過程中,幫助教師把握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引導教師揣摩編者意圖;實現(xiàn)以教材為典范,規(guī)范、改進教師的課堂提問;幫助教師找準知識的關鍵點、新舊的結合點、理解的模糊點、思維的拓展點,進而找到有效提問的發(fā)問點,為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提供了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保障。
二、基于深化教學模式,實施四輪課堂互動研討
有效的提問策略可以讓課堂學習精彩無限,而精良的技術分析可以讓提問的效度清晰彰顯,深入的行動研究能夠讓提問品質漸進提高。因此,學校針對不同時期不同的關注點,多次修訂課堂觀察量表,開展了四輪課堂互動研討活動,分階段推進有效提問的研究。
第一輪,課堂研討活動重在關注課堂提問的數(shù)量。學校組織教師利用課堂提問次數(shù)統(tǒng)計表,對教師提問次數(shù)進行記錄。許多教師課后看到觀察表的統(tǒng)計結果后,驚訝地說,原來我一節(jié)課提了這么多的問題?當時我怎么這樣問呢?
為此,學校提出: 課堂提問數(shù)量不等于質量,教師要恰到好處地掌握提問的頻率。問題的設置應疏密相間,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只有把握問度精問,恰當、適時、有針對性的提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提問的功能,從而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即:提問少而準確——聚焦學生思維,提問緩而分層——尊重學生起點。
第二輪,觀察重在關注提問的問點。為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所以課堂提問的問點要精,要把恰當?shù)膯栴}放在恰當?shù)奈恢?,使學生明確提問的目的,更好地回答問題,梳理的問點如下:
A.在學生興趣點設問。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有助于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
B.在思維阻滯點設問。學生思維卡殼的時候,自然成為教師的問點。此時設計問題必須要有啟發(fā)性和誘導性。要交給學生思維的“拐杖“,引導學生參與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變通性。
C.在課堂高潮點設問。在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點上設問,可以使學生在精神振奮的狀態(tài)下積極思考,把教學的重點與學生思維的高潮點融為一體。
通過本輪的實踐重在提示教師:提問精而適時——點燃學生興趣。
第三輪,觀察重在研討提問的方式。通過觀課議課教師們共積累總結出13種提問方式,形成提問方式菜單,供教師自主選擇。
階梯式提問——問題之間有層次,形成階梯狀。
輻射式提問——圍繞中心問題多角度發(fā)問,形成問題鏈。
搭橋式提問——幫助學生自行構建知識體系。
直接式提問——直接提出問題。
追加式提問——提出問題后順著學生的回答層層遞進。
深入淺出地問——連續(xù)提問,層層深入,實現(xiàn)化難為易。
逆向發(fā)問——從相反的方向突出問題。
重復強化問——針對重難點問題大設其問,反復設問。
比較式提問——引導學生由表及里進行分析,培養(yǎng)辯證思維。
明知故問——讓學生經(jīng)歷自然而然的為新課準備過程。
連環(huán)提問——多項傳輸,多層面交往,培養(yǎng)自學能力。
故意錯問——用一種荒謬的說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插播式問——在啟發(fā)提問不到位時,插進另一個問題。
恰當?shù)剡x擇提問的方式,可以讓課堂教學生機無限。
通過本輪研究,重點引導教師做到:提問活而深入——引發(fā)學生思考。
第四輪,在前三輪基于學科本質準確設計問題的基礎上,探索如何通過精準提問,深化學校“先學后講,以學定教”和“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現(xiàn)以問促思,以問促學,以問促問。實踐中重點關注:一是學生先學環(huán)節(jié)重點探究的問題,二是教師后講環(huán)節(jié)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重點點撥的問題,三是關注課堂總結中引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質疑的問題,由教師高質量的問實現(xiàn)學生有效的學習、思考、質疑。
研究中學校引領教師按領域將典型課例的課堂提問進行精細化羅列,留取關鍵問題探究,將其他問題凝煉為學習模式,形成了主題閱讀預習指南、先學后講課堂學習步驟,讓提問成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路線圖,實現(xiàn)了不問即問的效果,以提問為落實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奠基。充分體現(xiàn)了:提問細而清晰——指導學生自學,提問深而開放——促進學生合作。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對于學生批判質疑的具體闡述是:具有問題意識;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縝密,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做出選擇和決定等。本輪實踐,為進一步突出培養(yǎng)學生主動質疑的重要性,學校提出:最好的問題不是教師提出來的,而是學生提出來的。并在每次觀課過程中都關注課堂上學生的互動提問意識,通過召開提問案例分享會、精彩一課交流會等活動,關注指導策略,將落實批判質疑的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課堂中,充分體現(xiàn)出:提問精而留白——指導學生質疑。各學科總結出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策略如下:
語文:
結合主題問——圍繞中心問——抓住關鍵詞問——針對細節(jié)問——結合生活問——根據(jù)特點問——聯(lián)系知識儲備問——比較文章作者問
數(shù)學:
根據(jù)主題圖提問——思考方法問——新舊比較問——聯(lián)系生活問——前后對比問
科學:
根據(jù)觀察問——結合變化問——探尋原因問——思考未來問
音樂:
根據(jù)知識問——感受情緒問——思考背景問——創(chuàng)新實踐問
通過實踐與研究,學校對課堂有效提問進行提煉總結,形成了閩江解讀:提問少而準確——聚焦學生思維,提問緩而分層——尊重學生起點,提問精而適時——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問活而深入——引發(fā)學生思考,提問細而清晰——指導學生自學,提問深而開放——促進學生合作,提問準而留白——指導學生質疑。
三、反思實踐明晰方向,深化提問有效性研究
自開展課堂有效性提問研究以來,教師們提高了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意識,骨干教師注重提煉問題形成模塊,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教學,形成個人教學風格;青年教師通過磨練,課堂提問更加精準,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學校也豐富了校本研修的路徑,加快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步伐,在精準提問的基礎上,總結提煉了《先學后講,以學定教教學指南》《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指南》有力推進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學生學會學習、批判質疑的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課堂上如同小教師一般成為學習的主人。
精研每一個問題就是對學生最真的愛,精研每一個問題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精研每一個問題就是對教育事業(yè)最好的奉獻,閩江小學將持之以恒、科學有效地開展課堂有效提問的實踐研究,深化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