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 研究質量 評價維度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委托項目“高校思政課‘講好馬克思主義故事的實現路徑研究”(2019WT19);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博士項目“微時代‘00后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項目批準號(2019BS006)。
作者簡介:何福君,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8.09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進入了“繼往開來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法學理論研究和法學學科建設工程,是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和實踐工作的一大創(chuàng)舉,在推進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中國化方面發(fā)揮引領作用,有力維護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作用。但當前,面對新情況,應對新問題,與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應有的理論支撐作用相比,與法學基礎理論研究應有的實效性相比,與法學基礎理論研究應觀照現實問題的實踐性相比,現階段已有的法學理論研究與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科學評價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的質量并以此作為實現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有力抓手。
評價法學基礎理論研究質量的視角不同,整體上應遵循以下幾個維度。
評價新時代法學基礎理論研究的質量,應當增強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在法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中的價值引領、擴大馬克思主義在法學理論基礎研究中的價值空間,使得法學基礎理論在話語表達中各個專業(yè)概念的本質內涵、內容體系都兼具科學的哲學底蘊,這有利于彰顯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理論旨趣。大體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切入點:
首先,是否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指導地位。中國特色的法學理論從創(chuàng)生之日起,就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引,法學基礎理論研究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增強理論自身科學邏輯為重要目標。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是關于法的本體論,法的演進過程及法的功能作用等方面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自中國化以來,始終作為中國特色法學理論研究的根本指南,在推進法學理論研究大眾化、時代化,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目標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理論武器。法學理論屬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且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定位于新的歷史時期,伴隨著西方各種不良思潮的隱性輸入,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必然需要旗幟鮮明的講政治,站穩(wěn)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場,不做“兩面派”。任何一套理論體系的成立,都是為了適應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現實需要,實踐證明,在中國法治建設的實踐中,如果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法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的主導作用,那么法治建設的現實實踐就會成功,相應地,如果否定了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在法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的指導地位,實踐就會面臨失敗。而且這樣的法學理論研究也不能看作中國特色的法學理論研究。
其次,法學理論的研究成果是否規(guī)范豐富了教材內容。法學教材內容的規(guī)范性是從事法學基礎理論教學工作時效性的先決條件。教材呈現的理論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法學理論研究成果依托的重要物質載體之一就是學科教材,其內容的優(yōu)質程度是衡量法學理論研究是否完善的重要標準。
教材內容規(guī)范度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保證法學理論知識在教材內容中的可讀性,課程教材的使用主體是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要求教材內容必須被學生讀懂看明白才具有存在的意義,一味追求晦澀難懂的專業(yè)術語反而會產生與預期目標相反的負效應。法學學科教材內容規(guī)范度的第二個要求就是法學理論知識要體現時代性。社會法治實踐不斷在變化,因此新時代法學理論基礎的研究也需要根據法學發(fā)展的需要豐富法學教材的理論內容,建立符合學生個性群體所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提升學生對法學教材內容學習的獲得感。因此,法學基礎理論研究要在回應法治現實問題的基礎上形成抽象法學理論,更新教材理論內容,不斷提升法學理論研究成果對豐富法學課程教材內容的貢獻度。
最后,法學基礎理論是否迎合學科教師的理論需要。教師教什么內容,學生就學什么內容,學生知識情況掌握的怎么樣,就看老師理論傳授的怎么樣。從事法學理論教育的學科教師要“擁有一桶水”,學生才有可能獲得“一滴水”。在教學實踐中,法學理論知識的獲得不僅需要學生的自主建構,更多的還是需要教師在理論“灌輸”方面發(fā)揮引領作用。此時,法學基本概念涵義的清晰度、概念間基本關系的完備度以及教師話語體系的時代性是提升學生法學理論知識滿足感和發(fā)揮教師在理論“灌輸”方面主導作用的重要保證。新時代“大部分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已不同于“90后”“95后”,他們更具鮮明的個性,追求個人思想的自由獨立?!边@就反催法學基礎理論要在學科理論的言語措辭方面不斷推陳出新,滿足新時期法學學科教師授課的現實需要。教好書才能育好人,教師法學理論知識的專業(yè)化、大眾化可以加快培育新時代“四有”新人的建設歷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國夢想注入一支高素質的法治人才。因此,法學理論供給與學科教師理論需要的鍥合度也是評價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質量的重要參照物。
新形勢下,評價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的質量,需要以推動法學學科的實質性發(fā)展為實踐導向,以法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傳播是否體現“立德樹人”的學科要求為重要指標。
第一,法學理論研究與社會問題的結合度。法學理論研究是屬于理論層次方面的研究,當前,法學理論研究的目的是要用于指導法治實踐,推進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不斷縱深發(fā)展。經院式和思辨式的理論研究方法早已不適應當代的社會發(fā)展,只有以法治實踐為歸宿,在緊密結合法治生活實際中努力提升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橫向影響力,積極探索解決國內國外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才能切實發(fā)揮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產業(yè)結構不斷優(yōu)化升級,各種社會思想相互激蕩,法治實踐問題層出不窮,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法學理論與法治實踐相切合的難度,對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帶來了很大的沖擊。新時期下,法學理論研究要立足中國國情,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在應對法治新問題中開拓法學理論新境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是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必須一以貫之堅持的原則,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脫離了彼此的相互“關照”,都會走向失敗。法學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支撐學科,理應發(fā)揮引領作用,樹立問題意識,化解現實矛盾,在法治實踐的理論訴求中回答法學理論的實踐問題。
第二,法學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的互動度。學科建設的現實狀況是法學理論研究成果的外在結構。任何一門學科的建立及發(fā)展,都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思維做牽引。學科建設是一個整體,包括教材體系、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和保障機制等方面的建設,其中,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是貫穿各個組成部分的精神主線。學科建設不能“盲干”“傻干”,而要“巧干”“會干”。如在師資隊伍建設這一部分,法學理論的研究既要分析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蘊含的階級立場對法學學科教師政治引領的影響現狀,也要找出如何加強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構建法學學科教師理論體系專業(yè)基礎的可靠路徑,以此提升法學學科教師的技能化水平,推進法學學科建設的現代化征程。握緊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這根精神主線,加大法學學科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的互動程度是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的實踐之責,也是積極響應國家對各高校一流法學學科建設的理論自覺。
評價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質量的重要維度之一是轉換維度,是指有沒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將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轉換為法學理論研究的一個知識體系,并通過外在的行為習慣和實踐操作表現。
把轉化維度作為評價法學理論研究質量優(yōu)劣的刻度尺,是由法學理論的特殊本質和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學術品質所決定的。法學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是追尋法是什么?從何而來?如何演進等一系列關于法的思辯活動,法學理論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武裝法學理論研究工作者,而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根本特性就是實踐性。故評價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質量的時候,理應分析從事法學理論研究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現實轉換程度,是否將理論學習致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運用到觀察、分析和解決當前法治社會建設問題的現實實踐之中。
當前,對法學理論研究質量作出考核評價大多是在研究結束后,通過對法學理論成果數量的多少進行。數量的簡單堆積、理論的機械表達,重數量輕質量的評價方式,難以反饋出法學理論研究質量的真?zhèn)?。在轉換維度評價法學基礎理論的研究質量,一方面需要考量法學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內化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以法學理論研究工作者是否將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所承載的學理性、價值性、實踐性的內容體現到平常的理論研究工作之中作為評價標尺。只有這樣,才能催生法學理論研究相關事業(yè)單位、大中小各學校以及法學學科教師隊伍,對影響法學理論研究的現實轉換有哪些是可控因素,哪些是不可控因需作出理性分析,以及在此基礎上應該采取何種措施,在分析、評價、總結的過程中真正實現“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評價目標。綜上所述,轉換維度是評價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質量優(yōu)劣的又一參照物。
隨著社會生產力現代化的水平不斷提高,當代中國法治實踐的需求結構與法學理論研究的供給結構出現了顯著的“供給失調”問題。此時,對如何評價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質量就成為調節(jié)矛盾的關鍵所在,以理論維度、實踐維度和轉換維度為切入點是科學評價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質量的現實途徑,理論維度是科學評價的真理性前提,實踐維度是科學評價實效性的關鍵,轉換維度是科學評價的現實歸宿,三者協調統(tǒng)一于評價新時代法學理論研究質量的重要維度之中。
參考文獻:
[1]陶富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之“新”的內涵解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9(6):28-35.
[2]王帥.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思想熱點演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3]陳旻.新時代視域下高校深入推進立德樹人的三個著力點[J].思想教育研究,2020(5):148-152.
[4]鄧卓明,盧景昆.評價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四個維度[J].中國高等教育,2016(Z2):68-70.
[5]北京市“改革創(chuàng)新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研討會”在北京科技大學召開[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6]鄧卓明,盧景昆.評價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四個維度[J].中國高等教育,2016(Z2).
[7]郭松江.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途徑探析[J].社科縱橫,2013(2).
[8]李蓮花,李靖,佘婷婷.“對分課堂”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以新疆大學為例[J].文教資料,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