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偉
新加坡建筑師莫瑋瑋與中國建筑師張永和同齡,同是六字頭的同代人,雖然成長環(huán)境大不同,但同樣是在書香家庭長大,學貫中西,傳承本土文化,融合現(xiàn)代美學,提出富有文化個性與個人魅力的建筑語言。
兩位建筑大師相識16載,談起建筑,不約而同地提出建筑的核心問題是造好房子。21世紀造房子,要滿足城市生活的發(fā)展需求,還要兼顧可持續(xù)發(fā)展、氣候變化的客觀環(huán)境挑戰(zhàn)。
老人城市 以人為本
莫瑋瑋和張永和的“建交”——建筑交流——可追溯到16年前。張永和很早就用建筑項目打造交流平臺,推動世界各地華人的建筑對話。
兩位建筑師經(jīng)過數(shù)十載的努力和探索,創(chuàng)作出備受推崇的代表作,在建筑領域樹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相同的,中新兩國從開始吸納外國建筑設計,到現(xiàn)今自信地在自家風景線上展現(xiàn)本土創(chuàng)意,走過一段不簡單的探尋之路。
莫瑋瑋以開闊的歷史視野闡述,新加坡是如何從第一代建筑師的反殖民建國思維踏出第一步,然后在政府具有前瞻性的規(guī)劃下,邀請新加坡建筑師參與、掌舵大型公共建筑項目,如國家級的文化建筑,以及公共住屋的設計,讓新加坡建筑人才用在地居民的視角來塑造國人居住、工作、學習、玩樂、思考的生活空間,展現(xiàn)出對自身文化的自信,以及對國家人才的自豪與信賴。
十幾年前,中國大城市一度是國際明星建筑師實現(xiàn)設計奇想的“競技場”,直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要求“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中國政府才轉向以人為本的“適用、經(jīng)濟、綠色、美觀”方針,制止了發(fā)展商比拼水土不服的“地標性”(iconic)建筑的發(fā)展現(xiàn)象。與此同時,深明中國人空間需求的中國建筑師得以大展拳腳,有機地延展出當代中國建筑特色。張永和指出,中國建筑師目前在自己的土壤上已經(jīng)扎了根,與國際明星建筑師平分秋色,“其中的一個原因正是本土建筑師常常既有國際視野又有中國文化底蘊,而外國建筑師有時只帶來了國際視野?!?/p>
中新兩地建筑師根據(jù)本土思維和發(fā)展需求,在設計上解決兩國都關注的兩大課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課題,以及社會老齡化的民生課題。莫瑋瑋提出在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筑的基礎上,新加坡應試圖去除殖民根源的“熱帶建筑概念”,更多地關注多元用途的疊合與綠化,發(fā)揮“新加坡建筑”品牌特色。
張永和在思考老齡化課題時突發(fā)奇想,提出創(chuàng)造“老人城市”的概念,“城市的無障礙系統(tǒng)、公共交通、公共設施、商業(yè)設施都設計得對他們特別友好。這樣就不是把老人關在一個院里或一個區(qū)里,而是所有人生活在一個城市里。這個城市會比較人性化?!?/p>
深化探索 與大眾對話
雖然張永和被譽為首位把美國新穎建筑教育方式引入中國的建筑師,但學貫中西、游刃東西方理念的他對美國建筑不無反思和質疑。他指出:“美國建筑教育務虛的含量偏高,不教學生如何造房子,但20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建筑師們也不關心工程,與工匠精神相去甚遠。今天,有一批中國建筑師之所以蓋出了不錯的房子,是因為對建筑核心問題,如材料、結構、建造、空間等非常重視,也因此逐漸脫離了對標新立異的追求?!?/p>
《紐約時報》稱張永和為中國建筑界的學長,因為他從不談論艱深的建筑哲學,主張“建筑就是如何造房子”,回歸簡單純粹的核心價值,深得國際同行之心。莫瑋瑋在對談中也引述張永和這句話,贊許將建筑回歸到“如何造房子”的本質和初心,期許年輕一代建筑師深化探索建筑語言,做更有持久性的好建筑,在國際建筑論壇上與大眾對話。
對談錄
問:兩位在20年來的專業(yè)交流中,有否領略到世界各地華人建筑師或多或少的“血脈相承”?即使是來自新加坡的建筑師,潛在血液里的華人DNA、美學精神與中國建筑師仍是共通的?世界各地華人的建筑設計美學、思維有哪些中國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創(chuàng)新、傳承、保留、延展?
張永和:不算英語,我和莫瑋瑋老師有兩個共同的語言,一個當然是普通話,另一個是建筑語言。作為建筑師,我們都關心建筑的核心問題,如空間、材料、結構等,也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空間如院落,或結構如木屋架,有深厚的興趣。這就構成了我所謂的建筑語言,它是跨國界的。
莫瑋瑋:身為一名讀文科的華校生,我向來對中國古典文化有興趣,反映在建筑設計上,我對中國古典園林情有獨鐘。但令我有興趣的不是古典建筑的外形或裝飾,也不是山水草木的詩情畫意,而是其空間布局。一座完整的園林必有其住宅部分工整、有序、內向的空間布局和相對有機的開放和隨意的園林環(huán)境;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種具二元性的空間布局飽含中國文化的特性和人文底蘊。
問:中國當代建筑發(fā)展可說是從張永和老師這批20世紀90年代“海歸”建筑師開啟的。你把美國建筑設計思維注入中國空間、環(huán)境設計。現(xiàn)在中國當代建筑發(fā)展處于什么階段?莫瑋瑋又如何看目前新加坡建筑設計的發(fā)展階段?怎么看你這一代建筑師和之后的新一代建筑師?
張永和:我一直并不完全認同美國的建筑思想及審美。美國建筑因于20世紀70~80年代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影響,缺乏對建筑本質問題的探究。如果中國建筑教育能夠形成圍繞本體論的清晰構架,就可能產(chǎn)生更多的優(yōu)秀建筑師,建設更持久的好建筑。在此基礎上,建筑學應該擴展出去關心社會,關心環(huán)境,關心文化。
莫瑋瑋:第一、二代的新加坡建筑師經(jīng)歷反殖民時代,立足于剛獨立時局未定的年輕國家,學的雖然是西方現(xiàn)代建筑設計,卻有膽識反思其建筑語言,用熱帶氣候為基礎,重新定義本土建筑。
20世紀80年代入行的建筑師,面對的是時局已定、公務機構龐大的處境。除非成為公務員建筑師,一般少有機會參與公共建筑設計。當時私人執(zhí)業(yè)建筑師的設計項目以私人房屋、公寓和商業(yè)大廈為主。20世紀90年代中期,社會逐漸富裕,開始有人欣賞好設計,給予私人建筑師比較大的發(fā)揮平臺,促使這代建筑師集中精力在空間、用材、外形上的營造。套句張永和老師的話,就是注重“如何造房子”。
·來源:《聯(lián)合早報》副刊《現(xiàn)代》(原文有刪改)
·責任編輯:黃昀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