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
這幾年,城市間“搶人大戰(zhàn)”風起云涌,“送戶口”已是常規(guī)操作了。但有些人憑借“帶貨”帶出上海戶口,還是頗為吸睛。據媒體報道,李佳琦作為特殊人才落戶上海。
人口不再是累贅,而是資源,是經濟社會活動的主體,也是一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歸宿。未來城市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人口競爭。誰更吸引人口,誰就更有資源,更有活力,更有發(fā)展后勁和前景,人氣不旺的城市注定會沒落。所以,全國城市間“送戶口”式的“搶人大戰(zhàn)”不止是在為房地產消庫存,而是一場關乎城市長遠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
在“搶人大戰(zhàn)”中,搶人才更是重中之重,一將頂三軍絕非虛言。我們常聽的那個典故最具說服力:1950年,錢學森從美國準備回中國時,美國國防部海軍次長金貝爾通知司法部:“決不能放走錢學森,他知道得太多了,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因為無論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個師?!笔聦嵶C明,金貝爾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說了句實話。
目前,全國各城市都有定制招攬人才的政策,不過,這些政策大多是依據學歷、職稱等標準。但是,變化才是永恒不變的,人才也如此。過去認定有某種學問技能的人才,時過境遷可能就不是人才了。比如最早會開汽車的人可能是人才,現在幾乎大家都會開汽車,只會開汽車的人就算不上是人才了。
可見,最早諳熟新事物、新行業(yè)的人,其實就是新興的人才,只是,對人才的甄別總是滯后的,一般要到這個行業(yè)發(fā)展相對成熟了才可能形成一整套評價體系,進行人才識別,區(qū)分出水平的高低。對于一些地方政府來說,等到那個時候再來引進人才,已經慢人幾拍了。只有持開放心態(tài)、敏銳把握時代脈搏的地方,才會將其收入自己囊中,引為己用。
這就需要對這些新興行業(yè)的人才有一個靈活的鑒定和引進機制。如果按原來的學歷、職稱的框框去評價,很可能覆蓋不到剛出來的新興行業(yè),就會漏掉新興人才。當然,并非所有新事物、新行業(yè)冒出來的從業(yè)者都是人才或特殊人才,最重要的評判有兩條,一看有沒有經濟效益,二看有沒有社會效益。人才是能夠為服務經濟社會或者直接為經濟社會做出貢獻的,具體而言,就是能為本地創(chuàng)造多少價值,如果是做企業(yè)的,能為本地納多少稅,創(chuàng)造多少就業(yè)機會。如果能為本地經濟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可觀的價值,能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能為本地交納不菲的稅收,那就要投桃報李,引為人才,該落戶就落戶,在住房、子女教育等社會保障上給予支持政策,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做貢獻。
像李佳琦這樣的新興行業(yè)人才,背后是洶涌的移動互聯網、數字經濟?,F在全國各城市都在搞新基建,李佳琦正是新基建所需要的新型人才,而且他是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各地都搶著要。上海有靈活的政策,且先下手為強,再次證明了上海的開放性和前瞻性。
李佳琦作為特殊人才落戶上海,給其他城市提了一個醒,“搶人大戰(zhàn)”不要固守著對人才的陳舊定義,凡是有利于本地經濟社會發(fā)展,對本地有貢獻,也有社會認可度,合規(guī)合法的人都可以認定為人才,加以引進。至于叫特殊人才、高層人才還是急需人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檢驗了城市的開放性、前瞻性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