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時焱
隨便拿起一本書閑讀起來,見書如面,想起一位久不見面的老朋友——學爾雅書店。初次登門學爾雅,大概是在2008年4月23日,我在這里買到一冊英國作家斯圖爾特·凱利的《失落的書》。在“世界讀書日”,買到一本以書為主題的書,看來,這預示著我與學爾雅有緣。果然,盡管后來由于我常年住在老媽家,與它不在一個方向,來的次數(shù)漸少,但從書帳上看,拜訪學爾雅依然有120余次。
位于新街口外大街東側的這家書店,開業(yè)于2000年6月。店名是創(chuàng)始人杜崇德起的,原來我感到幾分奇怪,難道是要我們?nèi)プx《爾雅》這部中國最早的解釋詞義的專著?后來與店員們聊天,得知意思大致是,通過讀書學習,然后知書達理、溫文爾雅。杜老板原來供職于遼寧省通化市文聯(lián),后來下海進京創(chuàng)業(yè),開辦了這家店。學爾雅面對北京師范大學東門,南側是北京市重點三帆中學,周邊有不少新蓋的小區(qū),新明胡同里面是政府工作人員的宿舍,居民十分密集,也很有層次。
相對于財大氣粗的國營書店,本小利薄的學爾雅面積不大,架上圖書的種類卻很齊全。他們注重以書找人,培育自己的讀者群;也注重以人找書,盡量滿足不同讀者的個性化需要,素以熱情服務、精準服務、貼心服務而著稱。用店長王女士的話來說,現(xiàn)在的圖書定價偏高,文具價格雖便宜但利潤也低,學生和家長對價格的變化又十分敏感,店里的客流量很大,而客單量卻很小。在她看來,現(xiàn)在的都市生活節(jié)奏快,學生沒有時間坐下來慢慢品茗;加上店里面積有限,也不適合開設咖啡吧、茶座這些經(jīng)營方式。多年來,她們一直堅持只賣正版書,文具也是只進正規(guī)品牌,主要是依靠著自己對圖書市場業(yè)務的熟悉,積極向讀者介紹相關圖書和周邊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以優(yōu)質(zhì)服務吸引回頭客。
因為去得多了,不僅與常年背著一個黑包包到處找書、進書的杜老板成為了朋友,和店內(nèi)的王蕾等幾位店員也十分熟悉?!笆澜邕@么大,我想去看看”,而由于公私雜務纏身,只能滿足于“臥游天下”。因此讀書比較雜,文史、社科、武俠、諜戰(zhàn)、科幻、輿圖、書話、收藏,古今中外的風土人情,社會上的八卦新聞,沒事兒喜歡都拿來翻翻??纯磩e人的喜怒哀怨,似乎自己也在異次元里多了幾重人生。有些書在大書店找不到,就給小王打個電話,請她幫忙;店里進了有意思的新書,她也會及時通知我。有時買的書比較多,她還會專門叮囑收銀員,折扣打低一點。
學爾雅書店外景
我喜歡科幻小說,世界科幻大師,美國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名著《基地》系列,我就在學爾雅買到過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在2006年前后,在這里買到根據(jù)臺灣英文漢聲出版有限公司的葉李華譯本,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基地前奏》《邁向基地》《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鋼穴》《裸陽》《機器人與帝國》《曙光中的機器人》《機器人短篇全集》。每部書都收有葉永烈撰寫的序言和張系國撰寫的《張系國談阿西莫夫》。
第二種版本,是為紀念阿西莫夫逝世20周年,江蘇文藝出版社于2012年3月推出的“全球頂級暢銷小說文庫·阿西莫夫銀河帝國系列”。從2012年4月17日開始,盯著學爾雅,出一本買一本看一本,一直到2014年3月7日,終于買齊了。同樣是由葉李華翻譯,全套共15冊,分為3個系列:“基地系列”《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基地前奏》《邁向基地》《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機器人系列”《我,機器人》《鋼穴》《裸陽》《曙光中的機器人》《機器人與帝國》;“帝國系列”《繁星似塵》《星空暗流》《蒼穹一粟》。
江蘇文藝版的開本較大,正文排版疏朗,看著很舒服。特別是第一冊《基地》的封面,更是十分精彩:一幅深色背景下的銀河帝國星系圖,展示出存續(xù)時間達12000年、統(tǒng)治的住人行星超過2500萬個、疆域橫跨10萬光年、總計人口達數(shù)兆億的銀河帝國的恢宏氣勢。從內(nèi)容來看,江蘇文藝版的每冊均有阿西莫夫撰寫的后記;“帝國系列”也是四川天地版未收入的。據(jù)此可以認為,江蘇文藝版比四川天地版更為完整。
就這樣,學爾雅無意中幫助我完成了一次小小的版本考證。與學爾雅一路走來,見證了時代的巨大變遷,見證了城市的飛速成長,見證了實體書店的風風雨雨,也見證了我們共同的人生。
近來,由于社會閱讀行為的巨大變化,實體書店經(jīng)營日見艱難。學爾雅搬到了更北邊的一處底商。一天路過,拐進去看了看,店內(nèi)面積減小了,大約只有70余平方米,圖書所占的比例更是大幅度縮水。望著出出進進選買圖書和文具的孩子和家長,小王苦笑著對我說:沒辦法,光賣書,養(yǎng)不活自己。只好邊堅守,邊轉(zhuǎn)型。好在離原來的讀者群不太遠,大家還是經(jīng)常光顧書店。她又告訴我,剛搬到這里的時候,總有老顧客上門打聽:你們不關門吧?使人好感動啊。
“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籍是人類思想的結晶,讀書是我們學習、思考的前提,書店是文化傳承的平臺。我們看到,一座城市,往往因為一家個性特色鮮明的書店或是一條充滿書香氣的街道而更加知名。比如,城市之光書店之于舊金山,莎士比亞書店之于巴黎,查令十字街824號之于倫敦,神戶街之于東京,牯嶺街之于臺北,福州路之于舊上海,琉璃廠之于老北京……
今天的城市,需要柴米油鹽醬醋茶,需要綠水藍天白云,需要時尚高端大氣,同樣也需要一家小小的社區(qū)書店?!笆钦l傳下這行業(yè),黃昏里掛起一盞燈?”構成圖書出版發(fā)行閱讀鏈條重要環(huán)節(jié)的販書人,是思想和知識的搬運工。伏爾泰將出版商譽為從事“大無畏事業(yè)”的“稀有族類”?;膷u圖書館發(fā)起人劉瓊雄在《那些會一直亮著燈的書店》中寫道,開書店的人是一個奇怪的“物種”,他們固執(zhí)地、前仆后繼地在城市里存在著,并且總是露出憨厚的微笑。而在王店長心目中,
我們必須堅持用品質(zhì)凝聚特定群體,以專業(yè)化拓展自己的發(fā)展空間。
我想,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fā)展的各項政策,一定能夠給書店帶來更多機會,能夠給市民帶來更大的實惠,能夠給城市帶來更為濃郁的文化氛圍。
于是,我們就可以說,因為書,所以“學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