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偉
2019年3月24日,我滿懷憧憬地邁入了藍天下最美麗的校園——人大附小雄安校區(qū),走進了有著380多年歷史的古槐樹下的容城縣溝西村,開始了我嶄新的教育生涯。
教室的墻面上掛滿了孩子們的作品? ?攝影 劉大偉
我所面對的是一群天真、樸實、可愛的孩子。清晰地記得第一次為孩子們上完美術(shù)課,下課后孩子們圍著我索要簽名的場景,作為一名普通的美術(shù)老師,這是何等的幸福!
有很多人對小學的美術(shù)課不重視,在他們心中只有語數(shù)英才是學科,美術(shù)就是玩,有它沒它沒啥區(qū)別。但我始終認為,人生中學科知識固然重要,美的教育才是影響人一生的重要課程。人對美有天然的追求,想要成為一個高素質(zhì)的人,對美的鑒賞力是必備技能。人對美的欣賞水平影響人的一生?;钪?,發(fā)現(xiàn)美好、感受美好,才能體會幸福。美術(shù)課程是兒童時期引領(lǐng)孩子走進美的世界的第一課。美術(shù)課程不是隨便讓孩子畫點什么、學點繪畫技巧就能培養(yǎng)美的感受能力。我認為,美術(shù)課程應該是鮮活的、有趣的。
美術(shù)課堂隨處可見,絕對不應該局限在小小的課堂上。你看,天空中的一朵云、一只鳥、一抹彩虹,地上的一片葉子、一只螞蟻、一攤水,孩子們漂亮的衣服,激動、夸張的表情……一切自然的、看上去最普通的場景,都可以帶來美的感受。最終的作品可想而知,一定勝于在教室內(nèi)通過看圖片、視頻而進行的“圖像識讀”與“審美判斷”。這樣的作品帶著情感和溫度,將美育的理念滲透得恰到好處。
一年級的“小豆包”們剛剛從幼兒園步入小學,對學校、對學習充滿了期待。每個孩子都需要時間適應。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孩子們對美術(shù)的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信,在每節(jié)課課前我都會準備邊長為11厘米的紙張,鼓勵孩子們直接用記號筆勾描上色。很多孩子喜歡用鉛筆打稿,不合適的地方再擦去,一節(jié)課反反復復,很多時間都浪費在了這個修改的過程中,最終一節(jié)課下來紙破了、畫沒了。為了打破這種現(xiàn)象,我鼓勵孩子們大膽嘗試,使用記號筆直接表現(xiàn)。我個人認為,在畫畫的過程中沒有對與錯,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們的作品,更不應該用成人的思維解讀孩子們的作品。我們應該屈膝與孩子們一起欣賞、解讀孩子們內(nèi)心的世界。一年級的“小豆包”們只要敢于表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即可,無需追求像與不像。個別孩子第一次使用記號筆表現(xiàn)作品時,難免掌握不好,有時畫得不理想,我便鼓勵他在現(xiàn)有的基礎(chǔ)上稍加變化,于是,另一件富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便誕生了。孩子們越來越自信,畫畫對他們來說越來越容易。
“會呼吸”的井蓋? ?攝影 劉大偉
在我看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室本該屬于孩子們。我的主張一貫是用最簡樸的材料和學生一起動手裝點、裝飾我們公共的家,這個“場景”需要師生共同合作。我在教室內(nèi)的每一面墻上安裝網(wǎng)格,以爭取最大面積懸掛學生的作品,力爭讓每一個學生的作品都能上墻。對于學生而言,自己的作品上墻這是莫大的光榮,這是教師對學生認可的體現(xiàn),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yè)教室的主人是學生,教師只是學生的領(lǐng)路人與引導者,是學生最好的學習伙伴。將所有學生作品上墻,這個做法看似有些繁瑣,但是對于孩子們而言,這是激勵他們喜歡美術(shù)最好的方法。在這樣的課堂上課,孩子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作品,耳濡目染地就會受到藝術(shù)的熏陶。我想,環(huán)境育人的意義就在于此吧。
很多學校都很重視校園文化墻的建設(shè)。大多數(shù)學校都是找專業(yè)公司設(shè)計。但我覺得學生才是學校的主體,校園文化墻應該讓孩子們一起參與建設(shè)。只有讓每一面墻都會“說話”,讓每一面墻都充滿“溫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們的家。
中華文化自古源遠流長,無論我們的科技多么進步,傳統(tǒng)的文化與技藝不能丟。在“場景化”教學中,我?guī)ьI(lǐng)學生用廢紙板進行創(chuàng)作,結(jié)合中國傳統(tǒng)刻紙陰陽刻的方法,為學校東墻面設(shè)計《弟子規(guī)》文化墻。這件由近600名學生,歷時近100個工作日,用1085塊邊長為25厘米的廢紙板拼貼而成的作品順利完成。它縱155列、橫7排,長38.75米、寬1.75米,總面積近68平方米。每一幅畫面看似簡單,背后實則都有一段故事,每個參與制作的孩子都將夢想和祝福融入其中。孩子們不僅學到了刻紙中陰陽刻的方法,而且還認識了其相對應的大篆字體。孩子們在識字、讀字的圖像識讀中加深了對篆書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在陰陽刻的選擇上提高了審美判斷能力。
學校東墻面變成了《弟子規(guī)》文化墻,西墻面和北墻面怎么辦呢?
苦思冥想后,我決定把這個問題留給孩子們。孩子們提出了很多方案,最終決定在這兩面墻上,用彩繪的形式表現(xiàn)學校的現(xiàn)在和未來。
于是,我給孩子們布置了一個小任務(wù)——每人畫一張自己心目中學校的現(xiàn)在和未來的草稿,可以上色。作品反饋回來后,我讓孩子們挑選認為合適的作品將其連接,然后將課堂轉(zhuǎn)移到操場上,進行實地“場景化”教學。
孩子們興趣暴漲,每個人都興奮不已,兩節(jié)課的時間里,他們用鉛筆在近60余米的墻面上畫出了創(chuàng)作草圖。最終這面長101米、面積達202平方米,有著“百米畫廊”稱號的彩繪墻,在118名孩子的努力下,歷時11天竣工啦!
最終,這面死板板的墻面,變成了會講故事的“七彩樂園”。
一個學校的變化離不開校園文化的建設(shè),學校里的13個井蓋映入了我的眼簾。巧用井蓋畫畫已經(jīng)不新鮮,但要在井蓋上畫學校獨有的吉祥物這可是頭一次。
“今天的課要不要去外面試一試?咱們舉辦個活動——我給井蓋穿花衣?”聽到我的提議,教室沸騰了。我將孩子們的畫稿粘貼在黑板上,讓孩子們把最有創(chuàng)意、適合在井蓋上彩繪的設(shè)計稿遴選出來。然后3人一組,自由組合搭配,組建創(chuàng)作小團隊。每隊派出一人拿掃把,負責清掃井蓋上面的塵土。派一人拿抹布,負責擦洗干凈井蓋。一人拿報紙,一人拿盤子、水粉筆,一人拿顏料……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創(chuàng)作活動開始了。孩子們邊畫邊議,忙得是不亦樂乎。大家團結(jié)協(xié)作,你幫我打水,我?guī)湍阃可捎诰w表面凹凸不平,原本看似簡單的涂色卻變得稍加復雜,調(diào)換筆刷、調(diào)整刷頭的角度,這些在平時遇不到的困難接踵而至,又一個個被孩子們突破。組與組間遙相呼應,大家你攀我趕,生怕自己的團隊落后。
最終,只用了兩節(jié)課的時間,所有的井蓋創(chuàng)作完成!當全校的孩子和老師路過井蓋時,幾乎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在了井蓋上,贊美之詞紛沓而來。“今天我們的校園變美了,腳下鉆出個吉祥物,這些井蓋會呼吸啦!”
在學校彩虹門內(nèi)側(cè)有一根用來支撐校門且特別高大的柱子,柱子下方有個圓圓的水泥墩子,遠遠望去總感覺與這美麗的校園有些不搭。怎么辦?突然,有一個靈感一閃而過,2019年11月12日恰好附小承辦雄安校區(qū)一周年,何不把它變成生日蛋糕的形象?我找來3名學生,利用兩節(jié)課的時間起稿、勾描、上色,最終這個形象逼真的“生日蛋糕”誕生了。中午放學時,孩子們紛紛圍上前來,贊不絕口。一個來校接哥哥的小寶寶圍著“蛋糕”垂涎三尺,久久不愿離去。
看著這個大“蛋糕”,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之門打開了?!皠⒗蠋?,冬天冷了,我們能不能給垃圾桶和花盆穿件衣服?”“我想給校園中的樹坑也涂上七彩的顏色”……聽了孩子們的建議,為何不嘗試呢?于是校園的每一個垃圾桶、每一個花盆、每一個樹坑都悄然地變化著。
在學校前樓廣場上有一條長31米、寬5米的水泥路面,這是前樓通往后樓唯一的一條路,每天上學,孩子們都會從此經(jīng)過?;野椎乃嗦访媾c整個七彩的校園有些格格不入,于是師生們用了短短兩天的時間將其變成了“彩虹大道”。彩虹大道順向排列“赤橙黃綠青藍紫”7種色彩,中間綠色的道路上噴繪了從附小建校的時間1954到2019的年份數(shù)字,遠處噴繪了帶有理想、信念的附小百年校慶的時間2054。綠色大道的兩側(cè)噴繪了大腳丫。周一早晨,來上學的孩子們震驚了,在彩虹大道上奔跑玩耍,這里瞬間就變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一個水泥墩、一個垃圾桶、一個花盆、一個樹坑、一條水泥路……這些看似平常的物體,只要稍作改變,它們瞬間就會變成最亮的那顆星。校園中處處都是學習之“境”,每一次嘗試都充滿奇跡。
教育無小事。校園中,處處都是學習之景,處處都是學習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