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過得真快啊,不知不覺間玉樹地震已過去十年,當年抗震救災的那些日子歷歷在目。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歷史已永遠記住了這個災難時刻,玉樹7.1級的強震使美麗的玉樹碎了。一切都來得那么突然,草原上的人們剛剛迎來一個新的早晨,高原牧區(qū)的許多人還在夢鄉(xiāng)中,早起的學生剛剛走進教室、食堂或還在寒風颼颼的路上,頃刻間地動山搖,人沒了,家沒了。凄風苦雨,天公也在為人間悲哀!
地震的消息很快從三江源傳到省城西寧,傳到省林業(yè)局。單位立即組成三十多人的救援隊由局領導帶隊趕往災區(qū)救災,我也有幸成為救援隊中的一員。在短暫準備后,救援車隊15日清晨在急促的警笛聲中駛上通往玉樹的路。
作為一名林業(yè)調查隊員,不知多少次從省城走向玉樹,走向三江源,去調查位于玉樹市和囊謙縣境內的江西林場、白扎林場的天然林資源,規(guī)劃那里的綠色宏圖。以往每次離開西寧走向玉樹,總有一種去保護生態(tài)、美化自然的自豪感,唯有這次是帶著流血的心走向玉樹。109國道西寧出口處懸掛著“玉樹救援通道”的巨幅橫幅,路上急駛著一輛輛掛著救災標語橫幅的大小車輛,蘭州軍區(qū)的50多輛運兵車組成一條綠色的長龍,還有許多從甘肅、陜西來的車上裝載的是吊車、鏟車和篷布遮蓋著的方便食品、帳篷、棉被、棉衣。一輛輛從外地趕來的救護車疾馳而來,聽到救護車的鳴笛聲,其他車輛紛紛靠邊讓路,公路收費站已開通了抗震救災綠色通道。沿途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收費站和公路施工現(xiàn)場懸掛著抗震救災的橫幅:“奉獻愛心,情系災區(qū)”“與玉樹人民共患難”,并為前往玉樹救災的人們建立了免費服務點,免費提供方便食品和開水、礦泉水。在這危難時刻,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為玉樹抗震救災做著努力,奉獻著一片愛心。
4月的高原依然是隆冬季節(jié),山坡上的積雪在陽光下閃著寒光。救災的路上顯得異常忙碌,車輛一輛接著一輛,源源不斷地將救災人員和急需的救災物資運向災區(qū),每看一眼就讓人流一次感動的淚水。前去救災的每一個人心里都盼望著早點趕到災區(qū),因為早一秒鐘,也許就能拯救一個生命。心里默默地祈禱著:廢墟下的人們啊,堅持??!平日里十個小時就能趕到的路今天走了十四個小時,救災的車輛都在爭先恐后地趕路。當我們晝夜兼程趕到災區(qū)時,昔日燈火輝煌的結古鎮(zhèn)一片漆黑,先期到達的解放軍、武警、公安干警、消防隊和地方政府人員、僧侶們正在救災,在一束束搶險救災照明燈和手電筒的映照下,廢墟中傳來隆隆的機械聲和人們的呼救聲。
我們前往指揮部領取任務,指揮部安排我們到玉樹藏族自治州孤兒學校清理廢墟,在廢墟上給孤兒們扎建臨時居住的帳篷和簡易教室,爭取早日讓孩子們復課。孤兒學校是這次大地震中受到重創(chuàng)的單位之一。來到學校,出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片廢墟,只見校門完全坍塌倒地,三層的學生宿舍樓夷為平地,四層的教學樓搖搖欲墜,兩層的食堂也裂開一條條口子,多處墻面脫落。所幸的是大地震發(fā)生時202名學生正在食堂進餐,幸免于難。六名生病的學生在宿舍里被壓在廢墟下,師生們合力搶救并保住了孩子們的生命。在這次地震中孤兒們無一傷亡,而兩位老師卻永遠地離開了孩子們。
我們走進學校時,校園里傳說著師生共同搶救埋在廢墟下的學生及溫家寶總理剛剛看望慰問孤兒學校的學生和老師的感人情景。就在我們等待分配救援任務的16日清晨,已于15日晚上到達災區(qū)的溫家寶總理一大早來到他徹夜掛念的孤兒學校,走向那如山的廢墟,在廢墟中撿起一本學生的課本沉思了許久。在校園里,溫家寶總理握著孩子們的小手噓寒問暖。
玉樹高原清晨的氣溫尚在零攝氏度以下,看到孩子們衣服單薄,溫家寶總理對當?shù)氐呢撠熑苏f,一定要把棉衣優(yōu)先發(fā)給孤兒學校的孩子們。一個小女孩低著頭默默流淚,溫總理捧著她的臉說:“孩子,爺爺看你來了,看著爺爺,笑一笑,要堅強些,困難總會過去的。”在孤兒學校,總理還察看了孩子們居住的帳篷,詢問了伙食情況??吹綇N師們在一口大鍋里為孩子們做著熱氣騰騰的牛奶稀飯,溫總理囑咐道,一定要讓孩子們吃飽、吃好。溫家寶總理主動提出與孩子們在校舍的廢墟前合影??吹皆S多孩子啜泣不止,臉上掛著兩行淚,溫家寶總理安慰孩子們說,不要難過,生活就像太陽一樣充滿希望。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太陽都會照常升起。你們是不幸的,但又是萬幸的,你們是孤兒,但并不孤單。黨和政府會關心你們、照顧你們。無論你們是藏族、漢族,大家都是一家人,要互相照顧。你們從小生活艱辛,會更懂得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學習比別的孩子會更用功,將來會成為國家有用之才。溫總理安慰孩子們,政府會為你們建一座更堅固、更好的學校,讓你們生活好、學習好!
為了早日實現(xiàn)溫總理的心愿,給孩子們營造一個新的學習環(huán)境,我們來不及給自己搭建帳篷,先清理起校園里的廢墟,在小山般的廢墟上用雙手搬開一塊塊鋼筋連接的混凝土塊,給孩子們開通了一條兩米多寬的從住宿帳篷到校園和食堂的通道。在搬挖過程中,大家自覺撿起埋藏于廢墟中的孩子們的課本、作業(yè)本,整理好后交給老師。
孤兒學校成為我們臨時的家園,我們將帳篷扎在學生們的帳篷旁,學生們的三頂帳篷為男生宿舍,三頂帳篷為女生宿舍,兩頂帳篷為教師辦公室。我們白天為孩子們清理校園,晚上守護他們進入夢鄉(xiāng)。
4月17日,在我們清理過的校園里,在臨時搭起的板房教室里,學生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舉行了震后復課的第一次升旗儀式。兩天來,我們幫助施工單位夜以繼日搭建板房校舍,讓孩子們盡快走進了課堂。17日凌晨2時,時任省委書記強衛(wèi)來到孤兒學校,了解孩子們的生活情況。在有關部門的關懷和救援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災后僅僅3天,孤兒學校的孩子們重新走進了課堂,成為災區(qū)復課的第一所學校。
4月17日下午3點30分,師生們站在被損毀的教室前,向地震中遇難的各族同胞默哀。3點40分,省委書記強衛(wèi),省委副書記、省長駱惠寧專程來到玉樹孤兒學校,親切看望學生,和學生們一起參加了升旗儀式?!捌饋?,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地震發(fā)生80個小時后,孤兒學校的六十多名學生和十幾名老師齊唱國歌,在災區(qū)率先復課。仰望著旗桿上緩緩升起的國旗,唱起雄壯的國歌,學生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眼含淚水。在一旁肅立觀看升旗儀式的我們30多名救援隊員同樣熱淚盈眶。兩天來我們一直和孩子們在一起,盡管我們只是為孩子們復課盡了一點微薄之力,但看到他們的笑臉,聽到他們瑯瑯的讀書聲,每一名隊員心里都無比欣慰、無比激動。
孩子們上的第一堂課是朗讀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在校園里救援車上卸救援物資的救援隊員們聽到孩子們朗讀的詩句,百感交集,我們相信經歷了大難的孩子們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愿他們遠離災難,安心學習,長大成人。
在校門口倒塌的校門旁,在廢墟上支立的兩口大鍋里烹煮著孩子們的午餐,一股洋芋炒肉的香味飄滿校園。在簡易的帳篷伙房里,擺放著涼拌好的一大盆黃瓜。
看到孩子們在自己清理出的廢墟上開始學習、生活,救援隊員們開心地笑了。安撫好孩子們,我們的救災任務轉為卸載發(fā)放救援物資,隨著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的救援物資聚集到結古鎮(zhèn),孤兒學校校園成為臨時的救災物資轉運站,每天要卸4卡車240多噸的救援物資,大家累得腰痛腿酸。強烈的紫外線讓隊員們臉上脫了幾層皮,干燥的寒風吹得隊員們的嘴角、手上裂開了長長的口子,指甲邊起皮流血,但是沒有一個隊員叫苦叫累。最苦的還是吃飯難的問題,在救災最初的一周時間里,隊員們就吃過一頓熱飯——清湯掛面,盡管湯面里被大風刮進許多灰塵,可大家感到那是一生中吃得最香的一頓飯。那幾天每天都有從祖國四面八方為孤兒們運送來的整車的衣服、被子、大米、面粉、清油、掛面和炒面等救災物資,每當給孩子們的救災物資到達時,大家都搶著去搬運,讓在地震中身心受到創(chuàng)傷的老師、學生們好好休息,力爭減輕他們的體力勞動。
4月 18日下午2時40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來到玉樹抗震救災現(xiàn)場,在視察結古鎮(zhèn)扎西大同村、玉樹州體育場臨時醫(yī)療救助點后,來到孤兒學校,看望正在板房教室里上課的孩子們。在我們臨時的家園里,胡錦濤總書記看到有那么多救援人員在忙碌,走過來慰問大家,和救援人員逐一握手:“你們辛苦了!”在孩子們臨時的教室里,胡錦濤總書記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并領著孩子們大聲朗讀。我們在教室外聽著胡錦濤總書記帶領孩子們朗讀的洪亮聲音,不由得熱淚盈眶。孩子們是玉樹的未來,祖國的未來。他們是玉樹草原上美麗的格?;?。他們雖然在早春受到一場突如其來的嚴霜的襲擊,但陽光依然照耀著他們。經歷傲霜斗雪的格?;ㄒ欢〞_得更美麗。
幾天的救災經歷使我從心底感到,廢墟不再沉寂,孤兒學校的孩子不再孤單!華夏大地上,人人在伸出溫暖的手,去撫慰災區(qū)人們的傷痛。在這片廢墟上,一切都還在進行中,救援的軍民正展開緊張的營救工作 。
對于經歷了這場災難的人來說,他們的傷痛也許一生都不會消失。站在廢墟上,望著廢墟旁挺立的、在高原遲到的春風里已展開嫩葉的白楊樹,我忽然想起了冰心的一句名言: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心中有愛就會使那些身心遭到震魔摧殘的心靈得到撫慰;心中有愛就會使災區(qū)的人們早日脫離夢魘,重建家園。
在救災期間,得知位于通天河畔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紀念碑也遭到較大破壞,省林業(yè)局局長、抗震救災救援隊負責人李三旦心里一直很惦記。4月21日下午,救災物資分發(fā)已不再急迫,李三旦局長帶著我和計劃資金處等部門的負責人去查看紀念碑受損情況。來到紀念碑前,看到紀念碑頂端的巨形手掌下的二層碑體與下面的碑體嚴重錯位,是整座紀念碑損壞最嚴重的地方。此外,紀念碑的基座、護欄等多處裂縫、錯位、變形,有些地方出現(xiàn)破損和塌方。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紀念碑是三江源的標志,在國人心中有很高的地位。2000年8月19日,中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qū)——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在青海省玉樹州長江的源區(qū)干流——通天河畔舉行了盛大的揭碑儀式,三江源的生態(tài)保護和建設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生態(tài)保護事業(yè)實現(xiàn)了新的跨越。
沒有哪個自然保護區(qū)的建立,像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建立那樣牽動人心,甚至牽動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親筆題寫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的碑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題寫了碑記。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紀念碑在地震中受損引起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將紀念碑的修復工作作為災后重建中生態(tài)修復的一項標志性工作,專門作了安排部署。5月13日,省玉樹地震災后重建現(xiàn)場指揮部指揮長、副省長馬順清在災后重建專題會議上,明確要求盡快修復紀念碑,并將修復任務安排給省林業(yè)局。按照指揮部的要求,為了圓滿完成保護區(qū)紀念碑修復任務,及時組織專家對災情進行了評估,按照“修復還原,質量第一”的原則制定了修復方案,組織施工隊伍于5月30日進場開始修復工作,經過一個月的努力,于6月30日完成了紀念碑碑體、基座大理石板、大理石護欄、塌方、廣場磚、外護欄、水渠等修復工作,重現(xiàn)了紀念碑的建筑原貌和風格。
在后來災后重建的日子里,我多次參加建設規(guī)劃工作,在玉樹州臨時搭建的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板房食堂里,省領導、部隊官兵和專業(yè)技術人員吃著同一鍋自助餐,吃完飯都自覺地把碗筷放到指定的收集盤里。大家都在艱苦的條件下一心想著把新玉樹盡快建起來。
每次去玉樹,看著逐漸長大長高的玉樹新城,心里一直關注著新建的州孤兒學校。2014年3月13日,青海電視臺報道了玉樹孤兒學校于3月10日建成開學的新聞,孤兒學校是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援建的,所以學校更名為“玉樹州八一孤兒學校”。首批243名孩子穿上嶄新的藏式校服,歡天喜地搬進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校園。每個教室都裝上了液晶電視、廣播、投影儀,還專門建有圖書室、電腦學習室。學生由地震前的兩百多名增加到五百多名,其中155名是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兒。黨和國家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快的速度給孩子們建起了新學校。我的耳畔又回響起胡錦濤總書記那親切而洪亮的聲音:“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
作者簡介:董得紅,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表以青海生態(tài)保護為主的生態(tài)散文200余篇140余萬字。作品散見于省內外報刊,出版散文集《行走在江河源》《江河源拾韻》《綠意柴達木》和《江河源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