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軍 張建成 盛 洋 葉柏春 周冰之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各種原因導致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心肌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缺氧壞死,作為心血管疾病中常見的危急重癥,其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態(tài)勢,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nary intervention,PCI)術作為目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手段,通過開通狹窄或閉塞的血管,可快速增加心肌血供,明顯改善心肌舒縮功能,即刻成功率高[2]。然而,PCI 術后仍存在較高的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如發(fā)生缺血-再灌注損傷(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急性血栓形成、術后再狹窄等[3],影響患者預后。隨著中醫(yī)藥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的開展,其優(yōu)勢逐漸顯現(xiàn),有望在PCI 術后起到重要的協(xié)同作用。本研究對急性心肌梗死PCI 術后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觀察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對血管新生相關指標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5 月在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及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心內科行PCI 術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 例為研究對象,男65 例,女61 例,年齡41~75(57.26±13.25)歲。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PCI 術后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3 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倫理審查批號:2018-KL-041-01)。
1.2 納入標準 (1)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4];(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心血瘀阻證制定;(3)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并于24h 內行PCI 術治療;(4)心功能分級Ⅰ~Ⅲ級[4];(5)患者家屬均充分了解本研究過程及潛在風險,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合并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嚴重的全身感染或肝腎功能不全者;(2)既往有惡性心律失常、心臟瓣膜病、心肌病等病史者;(3)近3 個月內接受過除PCI 外的大型手術者;(4)近期使用過其他中藥治療者。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PCI 術前均予以常規(guī)治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規(guī)格:100mg,批號J20171021)300mg 及替格瑞洛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90mg,批號H20171037)180mg。術后均接受冠心病二級預防治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次,1 天1 次;替格瑞洛片90mg/次,1 天2 次;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20mg,批號H20051407)20mg/次,每晚1 次。研究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術后加用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擬方:桃仁、黃芪各12g,當歸、生地黃、牛膝、紅花各9g,柴胡10g,川芎、桔梗、枳殼、甘草、赤芍各6g。1 天1 劑,水煎300mL,分早晚兩次服用。中藥來源于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中藥房。兩組療程均為4 周。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
2.2.1 血清學指標檢測 分別于術前、術后1 周、4周檢測兩組患者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試劑盒購自上海赫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分別為E-1176、E-11034及E-11062。
2.2.2 心臟彩超檢查 兩組患者分別于術前和術后4 周由同一經(jīng)驗豐富的超聲醫(yī)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EPIQ5,荷蘭PHILIPS)進行心臟超聲檢查,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與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記錄連續(xù)3 個心動周期的數(shù)據(jù)并取均值。
2.2.3 再狹窄發(fā)生情況 隨訪過程中,對出現(xiàn)心絞痛癥狀的患者及時進行冠狀動脈造影復查,根據(jù)造影檢查結果判斷是否發(fā)生支架內再狹窄,即支架置入處或置入部位近端、遠端5mm 以內的冠狀動脈狹窄≥50%[4]。若患者拒絕動脈造影復查,則根據(jù)ST 段再次抬高、cTnI 或cTnT 再次升高等判斷為再狹窄,結果由2 名副主任醫(yī)師以上級別研究者共同判定。
2.2.4 不良反應 患者術前及隨訪結束時常規(guī)檢測血常規(guī)、小便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凝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可能發(fā)生的與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
2.3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療效判斷標準,評估患者臨床療效[5]。有效:患者心功能分級改善1 級或以上,或患者癥狀體征基本恢復正常,且無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無效:患者心功能以及癥狀體征無好轉甚至惡化,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顯示再狹窄,以及在隨訪期間發(fā)生心血管突發(fā)事件甚至死亡。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及方差齊,兩組比較采用t 檢驗;若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Mann-Whitney U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一般資料比較研究組63 例,男33 例,女30 例;年齡(58.15±12.36)歲;病程(7.15±2.03)h;有吸煙史14 例、高血壓病史23 例、高脂血癥病史18 例、糖尿病史8 例。對照組63 例,男32 例,女31 例;年齡(56.93±13.11)歲;病程(7.09±1.95)h;有吸煙史13 例、高血壓病史22 例、高脂血癥病史19 例、糖尿病史9 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年齡、病程、病史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2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血清VEGF、bFGF 和TGF-β1 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VEGF、bFGF 和TGF-β1 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1 周與術后4 周的VEGF、bFGF 和TGF-β1 均較對照組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相比,兩組患者術后1 周與術后4 周的VEGF、bFGF 和TGF-β1 均升高,且術后4周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血清VEGF、bFGF 和TGF-β1 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血清VEGF、bFGF 和TGF-β1 水平比較()
注:對照組予PCI 術及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PCI 術后加用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PCI 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VEGF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bFGF 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TGF-β1 為轉化生長因子-β1;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與同組術后1 周比較,b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cP<0.05
3.3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心臟彩超結果比較 術后4 周兩組患者的LVEDD、LVESD 較術前降低,LVEF 較術前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術后4 周的LVESD、LVEDD 較對照組降低、LVEF 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治療前后心臟彩超結果比較()
表2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治療前后心臟彩超結果比較()
注:對照組予PCI 術及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PCI 術后加用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PCI 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LVESD 為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DD 為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F 為左室射血分數(shù);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術后4 周比較,bP<0.05
3.4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再狹窄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PCI 術后,對照組患者發(fā)生再狹窄17 例(實驗室診斷5 例,臨床診斷12 例),研究組患者發(fā)生再狹窄8 例(實驗室診斷3 例,臨床診斷5例);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5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有效58 例,無效5 例;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有效49 例,無效14 例。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6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不良反應比較
表3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再狹窄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表4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隨訪期間,兩組患者的血常規(guī)、小便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凝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過程中,對照組出現(xiàn)惡心2 例、嘔吐1 例、牙齦出血1 例,研究組出現(xiàn)惡心1 例、牙齦出血1 例、腹瀉1 例,兩組不良反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經(jīng)對癥處理后均可緩解癥狀,未影響研究。
PCI 術作為目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手段,臨床發(fā)現(xiàn)術后仍存在較高的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既往研究認為其機制與血管內膜損傷誘導和加重局部炎性反應、過度氧化應激有關[6],近年來,治療性血管新生概念的提出為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發(fā)現(xiàn)其在恢復血供和延緩心室重構方面有重要作用,可通過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TGF-β1 等的釋放,促進血管新生,恢復心肌血供,改善患者預后[7-8]。
心肌梗死屬于中醫(yī)“真心痛”“卒心痛”等范疇?!稖責峤?jīng)緯·方論》云:“絡傷則血不能循行……其傷處即瘀阻,阻久而蓄積,無陽氣以化之,乃成死血矣?!盤CI 術在機械性擴展血管的同時會傷及絡脈,造成血行不暢,在原病基礎上形成新的瘀血。瘀阻心絡,導致氣血不通,進而產(chǎn)生再狹窄。祛瘀是生新的前提,而生新能加速瘀血消散,同時瘀血祛除能使血脈暢通,有利于新血滋養(yǎng)脈絡,故祛除瘀血,不僅能生新血,還可以生新絡。中醫(yī)“祛瘀生新”理論與“治療性血管新生”理念不謀而合,基于此理論衍生而出的中醫(yī)藥方劑有望在PCI 術后治療中起到關鍵作用。血府逐瘀湯由清代醫(yī)家王清任創(chuàng)立,能夠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在冠心病治療中顯示出一定療效[9-1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兇險,PCI 術后正氣受損,因此在血府逐瘀湯基礎上加用黃芪成方。方中桃仁破血行滯,紅花活血祛瘀,共為君藥。黃芪補氣,使氣旺血行,瘀去絡通;川芎、赤芍輔君藥活血化瘀;牛膝疏通經(jīng)絡,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為臣藥。生地黃、當歸養(yǎng)血活血;桔梗、積殼寬胸行氣,柴胡疏肝解郁,三者共行理氣行滯之功效,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各藥聯(lián)合,共奏益氣活血、祛瘀止痛、舒經(jīng)理氣之功效。
VEGF 屬于血管內皮細胞促有絲分裂劑,具有強大的促血管新生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促進血管生長、抑制細胞凋亡、降低氧化應激反應[12]。研究發(fā)現(xiàn),VEGF能促進支架植入術后血管內皮細胞再生,減少血栓形成,減輕新生內膜厚度和管腔狹窄程度[13]。bFGF 是具有強烈促增殖、分化功能的組織因子,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及周細胞的增殖、遷移和分化,能夠促進缺血的心肌組織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形成并改善心臟重塑[14]。TGF-β1 作為一種多功能蛋白質,除調節(jié)細胞增殖、分化和凋亡外,還可促進血管形成,減輕缺血性心肌損傷。同時,TGF-β1 能夠誘導VEGF 分泌,協(xié)同促進血管新生[15]。本研究對急性心肌梗死PCI 術后患者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其有效率高于對照組,VEGF、bFGF、TGF-β1、LVEF 升高,LVESD、LVEDD、再狹窄率降低,提示血府逐瘀湯加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血管新生,增強心功能,降低術后再狹窄率,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血府逐瘀湯加味輔助治療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術后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促進血管新生,降低再狹窄率,提高臨床療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