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清
摘 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chuàng)作理念強調人們必須要師法自然,感受生活。利用畫家的想象力和情感,創(chuàng)造良好的藝術形象。筆者深入剖析了中國畫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作指導理念,發(fā)現不能一味地模仿別人,應該體現出藝術作品的獨特性?;诖?,文章詳細分析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東方藝術中的體現。
關鍵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東方藝術;繪畫
在很久以前,很多畫家對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理念進行探索,提出重要的藝術理論。自從顧愷之提出“遷想妙得”之后,創(chuàng)作實踐的主要方向始終是師法造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中國畫創(chuàng)作提出越來越高的審美要求,逐漸成為后人的重要指導思想。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朝著名畫家張璪提出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論,是我國美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言論?!霸旎本褪谴笞匀?,“心源”就是作者內心真實的感悟?!巴鈳熢旎械眯脑础?,簡單來說,就是對自然界的師法,具有強烈樸素唯物主義的色彩[1]。從實質上來看,側重于主體的表現和抒情,并非再現模仿,是再現和表現、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璪倡導人們要師法自然,將自然界作為師父,要求畫家進入自然,感受自然界的理,在理解的同時,利用大量現象以及人的情感創(chuàng)造出打動人的藝術形象,“外師造化”,其藝術創(chuàng)作思想與人們的審美觀點相符,只要是美術作品,都會有形象,既需要直觀生動的視覺形象,又需要藝術創(chuàng)造。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都要以生動的視覺形式將社會生活的真理進行體現,而且充分體現主體的善良以及誠摯的思想情感。從東方藝術史來看,很多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其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是自然和生活,這些藝術家憑借自身的情感,對生活產生新的認識和感受。比如鄭板橋的代表作品《墨》、齊白石的代表作品《蝦》以及徐悲鴻的代表作品《奔馬》等,始終堅持“外師造化”。徐悲鴻之所以畫出萬里奔騰的馬,主要原因在于馬的形象來源于生活。中國畫的藝術靈感主要來源于對大自然的感受,這也是畫家對自然界以及社會生活的審美體驗的一種物化形態(tài)。從古到今,我國畫家始終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對于中國畫創(chuàng)作而言,“中得心源”不僅僅是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源”,更加重視人的“心”以及“心思”在作品中占據的分量,其充分表現“心”即“寫心”“寫情”。東方藝術主旨在于體現人的主體精神,不贊同刻意模仿自然,不可以僅僅重視形似,必須要將主觀和客觀的“心思”進行有機結合[2]。用人的胸懷和心來體會大自然,通過人的意識進行物化,將自然界轉變成人的主觀意識的重要媒介。比如文同畫竹,其長期待在種滿竹子的環(huán)境中,將竹子作為自己的朋友,通過自然感情的影響和豐富的想象力,文同真正做到“胸中有竹”。后來,清朝著名畫家鄭板橋也注重情感的作用,倡導“胸中無竹”。其在堅持“胸中有竹”的基礎上,強調心胸的藝術意象和“心”的重要作用。綜上所述,很多畫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都強調“心”和“心思”的重要性。
從其他的角度來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運用于東方藝術創(chuàng)作是畫家普遍關注的話題,怎樣對其繼承與創(chuàng)新呢?“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畫家指明了思考方向。第一,就繼承來講。繼承的內容以中國畫的筆墨語言為主。眾所周知,中國畫中筆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主要表達語言之一。只有中國畫才有筆墨,其他國家沒有,而且這是其他畫種不可替代的重要優(yōu)勢,更是中國畫的核心[3]。了解和掌握中國畫的“筆墨”,主要通過傳統(tǒng)的影響以及繼承,這是很多人都贊同的,筆墨是很多人長期實踐總結的一種藝術技巧。比如古代李唐的“斧劈皴”以及董源的“披麻皴”等。不難發(fā)現,這些技巧的誕生都源于畫家對自然的感悟,這是“中得心源”的最終結果。因此,每個畫家作品的地域特點以及面貌都有所不同,創(chuàng)造出很多優(yōu)秀的筆墨技法。筆墨語言將他們描繪的對象充分表現出來,進而形成他們個人獨有的風格。
就創(chuàng)新來講,石濤言強調師法自然,繼承古代人的技法,又一次認識,僅僅適當地借鑒,不可以完全照搬[4]。比如范寬,其學習李唐的筆墨,雖然非常精妙,但是有自己的想法,形成獨有的風格。事實上,對于傳統(tǒng)的筆墨,必須要批判性繼承,既不能直接否認,也不可始終不變,中國筆墨自身具有多重性,比如民族審美性以及文化性等,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其越來越豐富。對筆墨傳統(tǒng)進行發(fā)揚,重點是對筆墨精神進行發(fā)揚,并非傳統(tǒng)筆墨中一個流派的激發(fā)。之所以了解傳統(tǒng)技法,其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出更多新的技法,將自身的藝術面貌全方位體現出來。
目前,在中國畫壇上,不同美術思潮相互碰撞,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創(chuàng)作風格,具象和抽象、現代和傳統(tǒng)并立,而且有許多實驗性的內容。因此,必須要又一次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chuàng)作理念提出來,其具備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專有的,必須要成為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趨勢,并且“中得心源”和“心”以及“心思”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占據的分量完全不同,而且效果是不一樣的。就“中得心源”來講,其提倡“具象造型”[5]。中國畫始終都具有“應物象形”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面貌,比如古代代表性作品《清明上河圖》以及現代作品《人民和總理》等。這些作品不僅具有歷史容量,而且有豐富的審美價值,極具收藏價值。中國畫在語言表達媒介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對于西方國家的油畫而言,與寫真的水準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依舊需要人們不斷努力。
當前,我國一些現代畫家每天只是模仿和參考他人,并沒有到自然界寫生,也沒有接觸實際生活,作品不符合現實,打著變形的旗號,雖然創(chuàng)作出很多藝術作品,但只是病態(tài)美而已?,F如今,不管是藝術風格還是藝術面貌都是多元化的,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其實,從筆者的角度來看,要想與眾不同,得到別人的關注,必須要在藝術中融入生活氣息,體現出特色。在當前多樣化的創(chuàng)作理念中,很多畫家依舊推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chuàng)作理念。
“外師造化”效仿自然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其也有一些強制性的要求。首先,必須要有長期的“師古人”過程,而且懂得融會貫通。其次,該畫家有自己的風格。最后,這種自然并不是所謂的自然,類似于文同的“胸有成竹”并不是生活中的竹子。實際上,“中得心源”充分總結了以上幾點。中國畫有幾百年的發(fā)展歷程,剛出現時的確是按照自然來畫,最早出現時是被當作計數和記事的工具,之后隨著文明的不斷發(fā)展,很多記錄的畫面被當作信仰的主要圖騰,繪畫有了更多的社會功能,而且很多主觀意識融入模仿自然中。添加主觀意識后,畫面有了更多的美感需求。一直以來,繪畫都是重要的裝飾形式之一,而且開始在室內裝飾中應用,繪畫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出現很多分類,比如寫意畫、工筆畫等,后來又劃分成花鳥畫、山水畫等,所有的畫種都有細分。就繪畫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來講,繪畫只是模仿自然,然而事實上并非這樣。文化傳承應該以文化為前提積極發(fā)展,這樣才可以傳承文化。繪畫屬于文化的范疇,所以繪畫的傳承必須要與文化的基本傳承準則相符。可以嘗試著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當作文化觀念,這也與中國寫意理論相符。“中得心源”和“藝術加工”是不同的概念。
總而言之,“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從客觀現象到藝術意象再到藝術形象的整個過程。簡單來說,藝術應該來源于現實美,需要將現實美作為重要源泉。然而此現實美在變成藝術美之前,需要得到畫家主觀情感的再造,作品充分反映客觀現實,必定融入畫家的情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揭示了藝術形象形成的所有秘密,所以流傳千古。
參考文獻:
[1]孫紅陽,段德偉,宋祖德,等.論傳統(tǒng)畫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與“氣韻生動”蘊含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42-47.
[2]江樂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繪畫心得對國畫與陶瓷山水畫的影響[J].陶瓷研究,2019(6):121-123.
[3]張晶.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張璪繪畫美學思想述要[J].名作欣賞,2019(31):125-128.
[4]張龍.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啟示[J].西部皮革,2019(16):120.
[5]胡慧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現代解讀:以山水畫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4):12-13.
作者單位:
南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