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譯文
維克多·雨果:《九三年》
維克多·雨果:法國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以社會小說描寫人生百態(tài)為主,融合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善于運用對比。情節(jié)生動、結構離奇、感情澎湃、氣勢磅礴。文章瑰麗,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絕妙的音樂性,巧妙的韻法,達到優(yōu)雅、精美、雄偉、樸實的非常境界。
作品介紹
革命派郭文和?;逝衫商丶{克侯爵是政敵。郭文在捕獲郎特納克侯爵之后,念及郎特納克侯爵救了三個孩子而放走了他,因此被施以絞刑。而西穆爾在判處郭文后也自盡了。這種安排,最能體現雨果對慈悲為懷,對純潔良心的信仰。雨果捍衛(wèi)法國大革命,包括雅各賓派一系列正確政策的立場,鮮明地表現了他的民主主義思想,體現出真知灼見?!毒湃辍芬孕蹨喌墓P觸真實地再現了十八世紀末的法國歷史面貌,是描繪法國大革命的一部史詩。
片段摘錄
1.一顆卵石能阻止一塊巨石滾動,一根樹枝能改變一場雪崩的方向。
2.人生下來不是為了抱著鎖鏈,而是為了展開雙翼。
3.沉默往往為那些收到痛苦劇烈打擊的簡單心靈提供一個無以名狀的庇護場所。絕望到了一定程度,就連絕望的人也無法理解。
4.讓黑夜降臨我們內心的東西也會留下星星。
5.我們不能在生命的長河中垂釣,卻可以將對苦難的詰問化為覓渡的力量。在死亡與重生之間,我們必定得承受命運暴虐的毒箭。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咬牙堅持忍受我們要受到痛苦。如果要將生命的酒杯打濕,我寧愿用自己的眼淚。
6.推理僅僅是理性,感情往往是良心。前者來自人,后者來自上天。
7.歷史和傳奇都有同一個目的,描繪過眼煙云的人背后的永恒的人。
適用主題:苦難與人生;歷史;堅強;人性;道義;矛盾……
素材延伸
斬獲金棕櫚大獎的《小偷家族》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日本東京的縫隙里,有一座破敗的小屋,奶奶、爸爸、媽媽、小姨、哥哥和妹妹在這個彈丸小屋里抱團取暖。爸爸媽媽是薪水微薄的工人,小姨從事特殊行業(yè),奶奶靠領養(yǎng)老金,哥哥和妹妹沒錢上學??瓷先テD難求生的一家都是小偷,他們互相配合放風,共同偷竊。而且妹妹是爸爸和媽媽“誘拐”來的,哥哥是爸爸媽媽在他孩提時候偷來的,爸爸媽媽還涉嫌殺人拐騙等重大罪行。但當我們譴責這一家時,卻又發(fā)現,妹妹雖有親生父母,卻處在家暴和嫌棄之中,奶奶雖然有親人,卻過得和獨居老人沒有任何區(qū)別,沒有人在乎她,關心她。是爸爸和哥哥路過,不顧家庭困難,好心地把她們帶回小破屋中。就像影片的宣傳:“縱然是短暫的溫暖,卻是一生的羈絆。我們什么都沒有,只有愛?!比诵詮膩聿恢挥猩茞褐?。
學生運用示例
巴爾扎克曾感嘆道:“在風度和各種事情上一樣,唯一不衰老的東西,是心地?!蔽覀円惠呑涌倳龅讲蝗缫獾氖?,因為他人的錯誤而耿耿于懷、念念不忘,但其實最受其害的反而是我們自己的心靈。我想這樣的人生未免太遺憾了一點,與其在仇恨茫然中越陷越深,失去了自我,倒不如沉靜自己的心靈,畢竟學會寬恕,然后忘卻生活中的不如意,才是對心靈最好的解脫。
《九三年》中的郭萬在被刺殺未果后,卻選擇原諒:“你想以國王的名義殺死我,而我以共和國的名義寬恕你?!蔽覍嵲陔y以想象,明明有足夠力量的郭萬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態(tài)寬恕了想要殺死自己的敵人,可正是因著他寬恕了自己心中的仇恨,才達成了與自己的和解。仇恨是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唯有寬恕才能。然而現代生活讓我們都太斤斤計較,心中充滿了利益的交換,于是每個人的心變得越來越小,被鄙陋和丑惡填滿,再也容不下任何真摯的感情,丟失了最寶貴的良知。所以我們才要開闊自己的內心,就是為了解放自己,以此來面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摩擦。這樣,即使當我們遇到怨念、仇恨時,都可以以一份寬容的心情,來作為消除它們最好的良藥。
——浙江省新昌中學 張圣瑜《寬恕是心靈的解脫》
帕蒂·史密斯:《只是孩子》
帕蒂·史密斯:美國搖滾女詩人、畫家、藝術家,1970年代美國朋克音樂的先鋒人物之一,一位撼動搖滾樂史的偉大白人女性,有著搖滾桂冠詩人稱號。游走于文學、詩歌、音樂、攝影、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之間,是當代美國藝術家中最為獨特與非凡的一位。她的創(chuàng)作深受法國象征主義詩人蘭波和魏爾蘭,以及艾倫·金斯堡等垮掉派文人的影響,具有濃濃的迷幻色彩。
作品介紹
帕蒂·史密斯憑借歷經20年精心寫作的《只是孩子》,斬獲了當年美國書業(yè)最高獎項——國家圖書獎。本書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神話,兩個青年藝術家共同奮斗的寫照,一段成名前的序曲?!盀橛问幵谄吡隳昙~約街頭的波西米亞年輕人畫一副流動的肖像,致所有戀人、藝術家和流浪漢的真摯情書。”帕蒂·史密斯與羅伯特·梅普爾索普是二十世紀紐約最傳奇、最美好的愛情。她以此書回憶他們共同的人生。像愛情故事一樣開始,如挽歌一般結束。它是向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紐約,向它的貧與富、它的牛郎與惡棍的一次致敬。
片段摘錄
1.一切通向彼此,我們成為自己。
2.不能就這么躺著,世界正在拋棄我。
3.藝術家的責任,就是在神秘的交流和創(chuàng)造的勞動之間尋找平衡。
4.你若咬定了人只活一次,便更沒有隨波逐流的理由。
5.我們交付了彼此的孤獨,又用信任填補了它。
6.我們開始接受自己的雙重性,接納大相徑庭的信條,接納自身的光明與陰暗。
7.真相將在他的作品中——在藝術家有形的身體里——被發(fā)現。它不會消散。人類無法評判它。因為藝術是贊美上帝的,并終將屬于上帝。
適用主題:自我;青春;奮斗;成長;陪伴;夢想……
素材延伸
《愛樂之城》中潦倒的爵士樂鋼琴家遇到落魄的龍?zhí)籽輪T,同是天涯淪落人,彼此吸引。塞巴斯蒂安堅持做復古爵士樂,卻飽受白眼;米婭從法學院輟學到各個劇組面試,卻處處碰壁。塞巴斯蒂安沉浸在自己的爵士樂世界中時,米婭也慢慢因為他愛上了爵士;米婭為了自己的演員夢四處奔波時,塞巴斯蒂安做了她的頭號粉絲。兩人相互鼓勵扶持,面對理想,哪怕窘迫,也不放棄。隨著兩人繁忙的事業(yè),交流越來越少,其中矛盾也開始凸顯出來,最終走向分手。故事的最后,兩個人再次重逢,雖然前緣難續(xù),但都成為了最好的自己。兩個獨立的人格,在經歷了一段時光后,都各自精彩生活。沒有誰辜負了誰,誰虧欠了誰,彼此成長彼此成全。就像《只是孩子》中的兩人,雖然分離但相互陪伴的日子永遠不會改變。
學生運用示例
所謂成長,就像帕蒂·史密斯在《只是孩子》中說的“我們開始接受自己的雙重性,接納大相徑庭的信條,接納自身的光明與陰暗。”這需要持之以恒的汲取,日復一日的觀察,坦坦蕩蕩的反思,最后靜待心中花的開放。成長從來不是簡單的荏苒代謝,而是在日漸月染中正視自己,包容他人,體察世界。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