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素有“東南動植物寶庫”之稱。有高等植物5500余種,其中木本植物1400余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1種、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1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39種,其中百山祖冷杉、普陀鵝耳櫪、天目鐵木等28種為浙江特有樹種。陸生野生動物共689種(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獸類),其中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8種,包括梅花鹿、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等,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7種。浙江省開化、泰順、舟山、長興、淳安等市(縣)分別為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命名的“中國白頸長尾雉之鄉(xiāng)”“黃腹角雉之鄉(xiāng)”“河麂之鄉(xiāng)”“揚子鱷之鄉(xiāng)”“紅嘴相思鳥之鄉(xiāng)”。
浙江林業(yè)堅定走好“兩山”之路,特別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八八戰(zhàn)略”以來,通過“綠色浙江”“生態(tài)浙江”“兩美浙江”“森林浙江”和浙江省“兩個高水平”建設,以及浙江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浙江省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工程和各類自然保護地建設等一系列相關保護行動的實施,使許多珍稀瀕危物種的種群數量得到擴大,物種瀕危程度得到了有效緩解。
珍稀動物 寶貝回家
浙江省于2008年從陜西省引進5對10只朱鹮,落戶德清縣下渚湖,通過人工繁育,目前德清朱鹮種群491只(人工圈養(yǎng)332只、野外159只);2007年5月經省政府批準建立長興揚子鱷省級自然保護區(qū),揚子鱷通過自然繁育超7000條,野外種群數達960條;2014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從河南等地引進華南虎6只,實施種群人工繁育,已成功繁育成活華南虎9只;建立獐種源人工繁育基地,實施了獐的野化放歸,目前人工繁育獐放歸220只;自2013年開始在象山韭山列島、舟山五峙山列島實施“中華鳳頭燕鷗繁殖種群招引與恢復項目”,2020年成功招引中華鳳頭燕鷗88只,繁殖雛鳥19巢;華南梅花鹿建立圈養(yǎng)種群人工繁育基地,目前共有華南梅花鹿61只,已開展2次野外放歸,共16只;義烏小鯢調查發(fā)現棲息地14處,并進行仿生態(tài)人工養(yǎng)殖,繁育出了適合野外生存的義烏小鯢,在義烏、浦江野外放歸共1020余尾;自2017年以來,浙江自然博物院科研團隊對安吉小鯢主要棲息地和產卵場所進行調查和研究,利用野外發(fā)現的卵膠囊,繁育出安吉小鯢幼體,野外放歸400多尾;鎮(zhèn)海棘螈人工擴繁技術獲得了初步突破,2020年成功野外放歸了510尾個體;浙江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建立了穩(wěn)定的黃腹角雉人工種群,并已經成功實施了利用籠養(yǎng)黃腹角雉種群向野外的再補充和再引入實驗;海南鳽2020年開展全面系統野外調查,共記錄到繁殖巢120個,目前已繁育幼鳥119只。
瀕危植物 落地繁花
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與浙江大學等單位合作開展百山祖冷杉保護研究,新建育苗大棚2處,培育嫁接幼苗4000多株。開展人工輔助促進天然更新,原生境現保存240多株幼苗。開展種群生態(tài)學、幼苗更新動態(tài)跟蹤、根際微生物、遺傳多樣性譜系、生殖生物學、胚培養(yǎng)、試管嫁接等多項研究,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1項,國際發(fā)明專利和國家發(fā)明專利各受理1項;普陀山已營建普陀鵝耳櫪回歸種群數量達1400株,逐步建立以老母株為中心的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野外回歸種群,初步緩解了普陀鵝耳櫪瀕危狀態(tài);天臺鵝耳櫪,已建立種質圃20畝,苗木培育1.8萬余株,建立就地和遷地回歸示范點4個,遷地回歸示范點7個;景寧木蘭完成野外回歸試驗,在景寧木蘭模式標本地,回歸種植景寧木蘭510株;浙江大學通過浙江雪膽塊莖和種子繁殖,各得到200多株浙江雪膽的幼苗,現正在育苗溫室培養(yǎng);伯樂樹建立了2個培育研究基地和1個原地遷入點,繁育幼苗500多株;通過調查監(jiān)測到伯樂樹196株,其中最大株胸徑28厘米,樹高16米。天目鐵木共繁育苗木1000余株,在海南、湖北、山東等8個潛在適生地開展遷地保護試驗研究。天目鐵木、百山祖冷杉等品種在北京世園會展出,得到了有關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肯定。建立了杭州植物園、省林科院、麗水植物園3個集中遷地保護點,保護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物種50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