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蒂
女兒已經(jīng)有兩年沒有自己買什么新衣服了。生日、圣誕時,別人送的禮物除外。幾乎所有的衣服都來自于附近的幾家慈善商店。別人捐贈的舊衣服,買回來,洗洗干凈,顏色風(fēng)格各種各樣。女兒個兒高,是個衣服架子,穿什么都好看。
其實,女兒從小就沒穿過多少新衣服。她的表姐比她年長七歲,穿過的衣服都至少是八成新,女兒是她自然的接替者?,F(xiàn)在,倆人一起在我家看影集,表姐總要驚嘆:我記得這件,還有這件!驚嘆要到女兒個頭超過她的歲數(shù)時,才止住。
去慈善商店買衣服,便宜當(dāng)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對環(huán)境的益處,舊衣服循環(huán),既對慈善商店做了貢獻(xiàn),又是典型的低碳消費。這天,女兒從慈善商店回來,帶回來一件并不合身的旗袍。這件藍(lán)色的錦緞旗袍上有龍鳳的圖案,典型的大工廠出來的成品,秀水街、唐人街、飛機場都有的賣。我說:這也太難看了吧,幾乎就是中餐館的制服,又不合身。
女兒說:我不會穿它,但我要救它。我不希望這件旗袍被哪個白人女孩買了,穿著去參加什么晚會。我沒明白。女兒又說:我不想讓它被人挪用。
被人挪用,女兒指的是文化挪用,這是一個我并不陌生的概念,一年前,加拿大總理涂成黑臉的舊照風(fēng)波時,這個詞就被屢屢提及,我還特地查過字典。
她用四英鎊“拯救”的旗袍,成了她的“文化挪用”和我的“文化交流”的分水嶺。
Cultural appropriation ,直到2017年,這個詞才被《牛津大辭典》正式定義:“the unacknowledged or inappropriate adoption of the customs, practices, ideas, etc. of one people or society by members of another and typically more dominant people or society.” 翻譯出來,即指“通常是處于強勢的群體或社會的成員,對另一群體或社會的的風(fēng)俗、習(xí)慣、思想等未經(jīng)認(rèn)可或不適當(dāng)?shù)牟杉{?!?/p>
如果查百度,會看到這樣的解釋:“文化挪用的本意,近似于文化剽竊,就是將本不屬于本地的異域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資源借用過來,從而對本地的文化形成影響,也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產(chǎn)品和現(xiàn)象。”這里,百度沒有能夠指出的是“強勢社會或群體“這一重要概念。
但把文化挪用扯在旗袍上,有些牽強吧。我說:有人喜歡中國旗袍,覺得漂亮,不是挺好的。她說:媽媽,你不在乎自己的文化被挪用么。我說:我更在乎文化交流,自己要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有人來欣賞,來使用,應(yīng)該歡迎啊。
我的這句話,引來了女兒的連珠炮。她說:但買了這件旗袍去穿的人可能根本不了解中國文化,可能嘲笑過中國文化,可能歧視過華人,可能根本沒有要了解中國文化的念頭。如果是中國人穿了這個旗袍,別人就會說像在中國餐館里打工的,就像你剛剛說的。但如果一個白人女孩去穿這個旗袍,別人就會說你多有異國情調(diào),多好看,多時尚。這就是文化挪用。文化挪用不是文化交流。在英國,白人是多數(shù)群體,是強勢群體,他們在這里不會被歧視,沒有弱勢群體所經(jīng)歷過的痛苦。他們可以去自在地決定接受什么文化,喜歡什么文化,他們有選擇權(quán)。弱勢族群的人是沒有這種選擇權(quán)的,他們?nèi)绻┲约旱膫鹘y(tǒng)服飾,反而可能會被嘲笑,會被人說成是不融入主流。所以我要拯救這件旗袍,不給她們選擇權(quán)。
我一向自持自己思想激進(jìn)開放,但最近幾次與女兒的討論,關(guān)于性別流動,關(guān)于身份認(rèn)同,關(guān)于角色扮演電腦游戲,才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這位大一學(xué)生的眼中,竟然是那么“保守”。這次她用四英鎊“拯救“的旗袍,成了她的“文化挪用”和我的“文化交流”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