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
我們在電視上都看到過北極熊被困在浮冰上不知所措的畫面。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棲息地破壞,正給像北極熊這樣的許多物種帶來滅頂之災。
但是,請把你的關切分出一些來給另一些物種吧,它們所面臨的生存挑戰(zhàn)似乎更嚴峻呢。因為它們遭受破壞的,不僅有棲息地,還有性別平衡。
我們都知道,有些動物的性別是由出生時的環(huán)境溫度決定的。這一群體包括了從鱷魚、海龜到魚類的很多古老物種。溫度升高會使它們趨于生下單一性別的后代。長此以往,似乎會驅使它們走上滅絕的道路。
但奇怪的事實是,這些物種在過去也經歷過多次全球變暖,而它們都幸存了下來。這就把科學家搞懵了。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目前的氣候變暖與它們之前的經歷在多大程度上不同?我們需要為它們的生存擔憂嗎?
這些問題亟待科學家們去回答。
為什么氣候變暖會造成動物的性別失衡呢?
對于許多動物,性別是由遺傳自父母的性染色體決定的。例如,在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中,大多數雌性擁有兩條X染色體,雄性有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對于這些動物,氣候變暖對性別的影響不會太大。
但一些魚類和許多爬行動物,包括鱷魚和海龜,它們雖然也有性染色體,但胎兒的性別是受環(huán)境溫度調控的,環(huán)境溫度“一決雌雄”。在爬行動物中,決定雌雄的時間是在卵孵化期間;在魚類中,是在卵孵化之后的幼蟲階段。在這些時間段,環(huán)境溫度決定了它們是雌是雄。比如海龜,如果在高于26℃的溫度下孵化,通常會生下雌性后代。
現有大量證據表明,全球變暖正導致這些動物的性別越來越失衡。大多數情況是雌性過剩,雄性不足。研究證實,在最近幾年里,海龜中出現了大量以雌性為主的種群。這種情況正日趨嚴重,預計到2100年,在海龜種群中,雌性比例將從目前的52%上升到76%~93%。
這聽起來似乎是災難性的。
到2100年,93%的綠毛海龜將是雌性的。
羅非魚在溫度更高的水里會生育更多的雄性。
對于深受氣溫變化影響的動物,它們能逃過這場劫難嗎?
但實際情況卻讓我們有理由樂觀地相信,雌性占優(yōu)勢的群體不會導致滅絕。事實上,制約種群規(guī)模的是雌性而不是雄性的數量。只要有足夠多的雄性服務于整個雌性群體,雌性數量過多實際上是有益的。
以狗為例。母狗一年可懷胎兩次,假設平均每胎生5仔?,F有三群狗,總數都是10只。第一群9只母狗1只雄狗;第二群5只母狗5只雄狗;第三群1只母狗9只雄狗。一年之后,第一群數量增至100只;第二群增至60只;第三群增至20只。由此可見,與雌雄平衡的群體相比,雌性占優(yōu)勢的群體往往具有更高的生殖產出,更容易讓種群規(guī)模激增。
為此,一些研究者甚至認為,這解釋了為什么性別依賴溫度的物種在自然界中如此普遍。當其他物種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時,那些進化出這種機制的物種可能具有更大的生存優(yōu)勢。
這樣一種生育機制還有另一個好處:它本身就有自我糾偏的功能。以鱷魚為例,其孵化溫度偏低或偏高,都會生產雌性,只有溫度適宜時才生產雄性。但對于何者為適宜溫度,卻因個體而異。對于鱷魚甲,孵化雄性的適宜溫度是25℃~29℃,對于鱷魚乙,卻是27℃~32℃,如此等等。這種個體之間的差異,是由個體的基因決定的。
現在不妨來設想一下:在一個特別暖和的年份,只有少數攜帶適宜溫度偏高的基因的胚胎,才會孵化為雄性。它們一旦發(fā)育成熟,這些少數的雄性可能會與多個雌性交配,使后代更可能攜帶適宜溫度偏高的基因,這些基因有利于在更高溫度下生育雄性。通過這種方式,種群中的雄性比例就會漸漸恢復。
這種自我糾偏的機制,再加上讓種群規(guī)模激增的能力,可以解釋為什么在更高溫度下生育更多雌性的物種(如前述的鱷魚、海龜和魚類),在過去經受了氣候變暖的考驗。
人類在氣溫高的情況下,更傾向于生育女性,不過這是一種不同的機制在起作用。
對于全球變暖導致雌性過剩的動物來說,氣候變暖對它們的種群發(fā)展影響不大。但對另一類物種則構成了很大的威脅——那些環(huán)境溫度越高,生下的雌性越少,雄性越多的物種,這對它們就有可能是滅頂之災,包括商業(yè)上有重要價值的鱸魚、羅非魚和茴魚。據估計,只要氣溫上升1℃~2℃(這是對本世紀末海洋溫度上升的最保守預測),它們中雌雄比例可能會從1:1變?yōu)?:3。
這些物種都有決定性別的性染色體,但它們的性別同時又受溫度的調控,而且溫度通常會凌駕于這些遺傳指令之上。比如說,本來是雌性的羅非魚,在更溫暖的水域成長時,就能將自己轉變成雄性。
那么,隨著全球氣溫持續(xù)上升,這類物種的命運如何?
不可否認,滅絕的可能性是極大的。然而,科學家發(fā)現,這類物種的危機中也隱藏著一條出路,這條出路似乎在過去已被多次使用過。
根據科學家的模型,雌性的長期缺乏最終可能導致它們進化出一種本領,即它們的基因發(fā)生突變,進化出性別不再對環(huán)境溫度敏感的特征。如此一來,性別就僅取決于性染色體了。
鳥類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例子。它們的祖先最初性別也是依賴于溫度的,但后來進化出不依賴溫度的生育方式,以此來擺脫即將到來的滅頂之災。這可能是1.5億年前化石記錄中鳥類數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同時,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絕大多數恐龍沒進化出這種機制,可能對它們的滅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我們知道,雖然恐龍滅絕的根本原因是小行星撞擊,但直接原因卻是撞擊所導致的氣候巨變——在氣候發(fā)生劇烈變化的時候,還讓生育方式依賴于外界溫度,那是很危險的。所以,鳥類是它們當中唯一存活至今的后代。
不論自我糾偏也罷,進化出不受氣溫影響的基因也罷,要讓這些機制發(fā)揮作用,前提是氣候變化的速度不能太快,譬如,進化出一個好基因之后,要讓它傳播開去,至少得讓這個基因的攜帶者活到性成熟期;要是環(huán)境變化太快,攜帶者沒活到成熟期就死了,那這個好基因就不能發(fā)揮作用。
不幸的是,有跡象表明,與過去的氣候變暖事件相比,現在氣候變暖的速度太快了。在這種情況下,爬行動物尤其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因為它們的代際跨度很長,例如紅海龜需要30年才能達到性成熟,這意味著它們無法足夠快地適應環(huán)境。最近一項研究預測,在未來幾十年內,許多海龜種群將幾乎全是雌性。
更為嚴峻的是,這次氣候變暖已使許多物種全失去了它們連接成片的棲息地。過去,它們可以通過遷徙來躲避不適宜的氣候,現在已經沒這個條件。此外,棲息地的破壞會縮小種群規(guī)模,從而限制適應能力。因為在更大的群體中,發(fā)生基因變異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種群規(guī)??s小,意味著讓進化發(fā)揮作用的舞臺縮小了。這一切也是我們現在需要采取行動限制氣候變化和環(huán)境退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