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瑜
十四歲,我到離家十幾里的小鎮(zhèn)念高中,住校。但是,那里的飲食和家里的并無差異。
飲食上的差異,會補充和擴大人的視野。所以,在小鎮(zhèn)讀高中的過程中,我的人生與外界幾無聯(lián)系。我仍是被單調(diào)的食物捆綁在家鄉(xiāng)的一顆獨孤種子。
十八歲,我到離家一百公里的小城讀大學。大雪中,我在街頭吃了一碗豪放的羊肉湯,遇到一種叫鍋盔的餅子,像是讀了一部方言寫成的小說。
二十六歲,我在深圳工作了半年。那是一座移民城市,人與人之間皆是陌生的,所以,人與人均相互尊重。我第一次體會到,當我們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時,那種只守規(guī)則,不看人情的美妙。所以,在深圳居住的時間里,我每吃一種食物,都覺得是對人生見識的延伸。不是食物美好,而是生產(chǎn)食物的地方讓我覺得舒適。
到了三十歲,我第一次到海南島工作。那是一個與我的人生磁場完全不相諧的島嶼。在那兒,我第一次吃到腌面。酸菜、肉絲、澆汁,拌勻后的腌面就像我突然抵達一個陌生地方的人生境遇。
年齡并不和見識成正比。即使走過的地方很多,也并不代表我們就接受了那里的文化。見聞增長是一個來源非常復雜的話題,然而,這些年,我的確是被一種又一種面食擴充了認知,我被這些面食喂養(yǎng)的同時,也接受了這些面食背后的溫度和濕度、文化及肌理。
食物是流動的。新疆的馕,到了內(nèi)地,漸漸變成鍋盔和燒餅。而北方的面條,在南方漸漸成為龍須面和伊面。
北方人喜歡吃硬硬的面,這和食物品種的匱乏有關(guān)。北方四季分明,在相當長的“前現(xiàn)代”歲月,冬天的時候,人們只有大白菜可以食用。所以,一碗面往往意味著一個北方人的全部食譜。那么,面做得硬一些,讓吃面的人嚼起來有滋味、有回味,拉長了一個人吃面的時間,讓人的精神在吃面的時候,得到充實和延伸。
而到了南方,即使是冬天,也是百花盛開、青菜充足。所以,南方人的面,大多數(shù)是作為夜宵吃的。一碗面之前必須要點多種小菜,吃到半飽了,面是最后的補白。所有這些都是食物豐富的象征。
時間和食物的關(guān)系充滿了變化。多年前,我們無法接受的一碗面,或許只是因為換了一個人陪我們吃,便讓我們忘記了之前對這碗面的介意和差評。又或者是,時間終會讓我們的胃口打開,接受更多的人生滋味。之前我們可能嗜辣,現(xiàn)在呢,我們學會了約束自己。以前我們可能喜歡吃大碗的面、大塊的肉,現(xiàn)在呢,我們開始克制,學習養(yǎng)生,主動將大碗換成了小碗。
所有這些變化,既和食物本身有關(guān),也和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有關(guān)。我們終于變成了和食物相互呼應的那個人。是食物塑造了我們,同時,也是我們接納了更多的食物。
(秋 桑摘自《山西文學》2020年第7期,本刊節(jié)選,趙希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