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lord
別看鼠標小,它的基本組成還是比較復雜的,比如光電鼠標通常由這些部分組成:光學感應器/激光感應器(注:主要由CMOS感光塊和DSP組成)、光學透鏡、發(fā)光二極管、接口微處理器、輕觸式按鍵、滾輪、連線(有線鼠標)、藍牙/無線接收/發(fā)射器(無線鼠標)、外殼等。
我們目前常見的鼠標主要分為光電鼠標和激光鼠標。首先說說光電鼠標,其核心是一個低分辨率迷你攝像機,也稱為傳感器。它的原理是利用發(fā)光二極管照射下方的物體表面,并反射回鼠標的光學感應器,通過它記錄移動動作,捕捉移動位置的不同畫面。當鼠標移動的時候,傳感器會連續(xù)“拍攝”物體表面,并利用數字信號處理來比較這些“影像”,以確定鼠標移動的距離和方向。而這些產生的結果會傳回到電腦中,電腦的屏幕上就會根據這些結果來移動指針。
激光鼠標的原理跟光電鼠標差不多,只是把發(fā)光二極管換成了激光二極管來照射鼠標所移動的表面。不同之處在于激光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當光線從表面反射時可產生高反差圖形,出現(xiàn)在傳感器上的圖形會顯示物體表面上的細節(jié),即使是光滑的表面也會顯示出差別,而這類表面對于一般的光電鼠標來說就是完全一致的,根本無法區(qū)分鼠標是否在移動、移動了多少距離等。當然激光鼠標的圖像接收、分析系統(tǒng)也更加精密高速,同樣使其具有表面適應性強、響應速度快等特點,因此激光鼠標可以在很多光電鼠標無法識別的表面上精確操作。
鼠標可不是光有光學傳感器就可以使用的,除了這些,我們日常使用的鼠標絕大多數還擁有一個滾輪,就是用來快速翻閱內容滾屏的“按鍵”,它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目前鼠標的滾輪一般也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光柵式滾輪。光柵式結構滾輪由紅外發(fā)射器、紅外接收裝置及滾輪光柵三部分組成。紅外發(fā)射/接收裝置分別位于滾輪光柵兩側,滾輪滾動時,滾輪光柵通過對紅外線的遮攔與否,來生成通斷信號,進而反饋到實際的操作上面。滾輪工作時,紅外發(fā)射/接收裝置與滾輪光柵之間無實質性的接觸,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及使用壽命。
除了光柵式滾輪,另外一種就是機械編碼器式滾輪了。機械編碼器式滾輪的核心元件僅需要一個機械編碼器即可完成工作。鼠標滾輪滾動帶動編碼器內的轉盤轉動,轉盤上的觸點與編碼器內部的固定觸點相接觸而產生通斷信號,從而實現(xiàn)滾輪通斷信號的產生。這種滾輪的段落感清晰,也很受一些用戶的歡迎,不過由于編碼器內部的轉盤及觸點屬于具有實質性的接觸,存在著長時間使用后,容易出現(xiàn)磨損,導致鼠標出現(xiàn)滾輪失靈故障的缺陷。
光有這些就夠了嗎?當然不,鼠標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按鍵,它們的下方那種可以發(fā)出“咔噠咔噠”的聲音、確定按鍵是否按下的小家伙則是微動開關。微動開關是具有微小接點間隔和快動機構,用規(guī)定的行程和規(guī)定的力進行開關動作的接點機構,用外殼覆蓋,外部有驅動桿的一種開關,因為其開關的觸點間距比較小,故名微動開關,又叫靈敏開關。外機械力通過傳動元件按銷、按鈕、杠桿、滾輪等將力作用于動作簧片上,當動作簧片位移到臨界點時產生瞬時動作,使動作簧片末端的動觸點與定觸點快速接通或斷開。
當傳動元件上的作用力移去后,動作簧片產生反向動作力,當傳動元件反向行程達到簧片的動作臨界點后,瞬時完成反向動作。微動開關的觸點間距較動作行程短,按動力較通斷迅速。其動觸點的動作速度與傳動元件的動作速度無關。
了解了這一切,我們才能正確認識鼠標,也更容易知道鼠標哪里容易損壞,進而才有修復的可能。首先,最常見損壞的就是微動開關。鼠標中的微動開關位于按鍵之下的電路板上,當按鍵按下一次后,微動開關內的金屬簧片觸發(fā)一次,并且向電腦傳送出一個電信號,之后再復位,完成一次點擊。由于微動是純物理設備,所以它每次的點擊實際上都在造成磨損和消耗,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廠家會將點擊次數作為鼠標壽命參數的原因。
簡單地說,按鍵段落清晰的鼠標按鍵,其微動開關的金屬彈片質量、材質十分關鍵。如果段落感不夠清晰,顯然是鼠標的彈片觸發(fā)不夠理想。另外,鼠標連擊其實是微動開關的觸點失效造成的,這和微動上的金屬彈片有一定關系,但彈片可不是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