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錦斌 廖明飛 鐘海敏 譚廣源 梁朝軍 滕德旺
(1 廣東華南混凝土有限公司;2 佛山市政通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3 廣州超力鐘村混凝土有限公司;4 清遠市益強混凝土有限公司;5 東莞市華升混凝土有限公司)
多級配砂是指通過搭配海峽砂,石粉,機制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從而達到最佳級配。
海峽砂是在福建沿海、臺灣海峽區(qū)域開采的海砂,通過正規(guī)途徑合法合理開采并經(jīng)過淡化處理,符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標準要求的淡化砂。
石粉(石屑)是碎石破碎過程經(jīng)篩分剩下的石粉和石屑。
機制砂是指通過制砂機和其它附屬設備加工而成的砂子。
首先我們看看海峽砂的細度模數(shù)和篩分過程,見表1。
表1
通過表1 可以看出海峽砂顆粒單一,主要集中在0.6mm 及0.3mm 的篩孔,各占33%及60%,細度模數(shù)雖然有2.36,屬中細砂范圍,但級配區(qū)不符合II 區(qū),也不符合Ⅲ區(qū)范圍,即使降低砂率混凝土拌合物仍會出現(xiàn)保水性差,滯后泌水等情況,不利于施工,泵送效果也不理想。
接著看看石粉的細度模數(shù)和篩分過程,見表2。
表2
如果單從細度模數(shù)上分析,該石粉屬中砂范圍,0.63mm 的篩在II 區(qū),0.3mm 也在II 區(qū),但其余各篩余量不在II 區(qū)范圍,并且0.3mm 的篩余量只有8.8%,但底盤卻有21%,造成0.6mm 以上的顆粒太多,中間區(qū)間太少,底盤含粉占比過多,用作混凝土需水量較大,外加劑摻量過高,使用成本和經(jīng)濟成本上都沒有優(yōu)勢。
我們再看看機制砂的細度模數(shù)和篩分過程,見表3。
從表3 可以看出機制砂基本在粗砂范圍,剛好在Ⅰ區(qū)的邊緣,通過試配并提高砂率,但拌制出來的混凝土和易性不夠理想,沒有光澤度,包裹性差,坍落度損失較快,整體漿量不夠,可泵性差。分析原因,主要是0.3mm的篩余量較小,0.15mm 及以下的細顆粒含量也不多,漿體量不足,需要增加膠凝材料的總量來改善混凝土和易性。
表3
在進行多級配砂搭配試驗過程中,也做了海峽砂跟石粉的搭配使用試驗,取得較好的效果,并發(fā)表在相關雜志,在此不再細述海峽砂及石粉的搭配試驗過程,本文重點介紹海峽砂、石粉、機制砂多級配砂的試驗及搭配過程,同行讀者如需閱讀海峽砂跟石粉的搭配使用試驗可搜索《海峽砂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及控制措施》。
表4 是海峽砂、石粉、機制砂多級配砂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篩分的過程,其比例為海峽砂:石粉:機制砂=27:28:45。
表4
經(jīng)篩分后的細度模數(shù)為2.91,屬中粗砂范圍,對照各篩余量符合II 區(qū)技術要求,0.30mm 篩余量在24.8%完全滿足泵送混凝土不少于15%要求,各顆粒級配分布較均勻,對配制泵送及其它普通混凝土均有幫助。
通過改善砂的級配區(qū),從根本上解決混凝土的工作性,改進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動性和泵送性滿足客戶的需求。
在進行各種砂搭配試驗初期進行很多組試驗,按不同的比例摻入石粉及機制砂進行篩分及混凝土試配,相互驗證對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響,畢竟材料搭配復雜,前期也沒有太多的使用案例可供參考,雖然之前也有海峽砂及石粉搭配使用的經(jīng)驗,但現(xiàn)在材料更為復雜,而且品種多樣,所有的一切只能從試驗中尋找答案。
最初期的設計思路是以海峽砂為主,石粉及機制砂為輔,石粉及機制砂的比例各占10%~15%,經(jīng)過多次的試配驗證,基本能滿足使用要求。但在某一時期,一砂難求,用“瘋狂的砂子”來形容并不為過,最高價達300 多元/方,但仍處于有價無市狀態(tài),又恰逢建筑高鋒期,供不應求,建筑用砂市場亟待解決。
于是我們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是否可以不用砂,即把海峽砂取消,只用石粉及機制砂代替,但經(jīng)過試配驗證,實踐應用難度較大,混凝土用水量過高,外加劑摻量超過4.5%,并且坍落度損失過快,難以滿足施工要求。
然后只用機制砂拌制混凝土,通過提高砂率、增加膠凝材料、提高外加劑摻量等手段,但拌制出來的混凝土和易性仍不夠理想,整體漿量較少,混凝土表面看起來就是很多大顆粒的砂子,很澀,沒有光澤度,包裹性差,坍落度損失較快,剛出機還好,但很快就會失去流動性,可泵性難以滿足要求。
但我們并沒有放棄,再次回歸原點,把海峽砂的比例控制在50%,石粉+機制砂的比例控制在50%再次進行試配驗證,通過多次試配調試,混凝土初始狀態(tài)基本滿足施工要求,也在生產(chǎn)中實踐應用可行。
為了進一步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及性價比,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經(jīng)濟效益,最后選用以下方案:海峽砂+石粉的比例在55%,機制砂的比例在45%,以此為基礎做砂的篩分試驗及混凝土試配,相互驗證,得出的結果多級配砂的細度模數(shù)為2.91,混凝土的試驗記錄如表5。
表5 (單位:kg)
試驗結果及強度如表6。
表6
通過不同標號的混凝土試配驗證,多級配砂的比例(海峽砂27%:石粉28%:機制砂45%)是可行的,混凝土拌合物初始狀態(tài)良好,粘聚性及包裹性良,無泌水現(xiàn)象,通過調整外加劑的保坍性,兩小時內坍損20mm 內,總體和易性優(yōu)良。
圖1 初始坍落度215mm
圖2 初始擴展度530mm
由于石粉中4.75mm 篩余量有12%,在設計配合比時應適當減少碎石用量,建議按10%的碎石用量扣除。機制砂的細度模數(shù)達3.68,屬粗砂范圍,砂率也要相應提高,最后把石子的總量控制在950kg~980kg 之間進行試配,混凝土拌合物可滿足泵送要求。
考慮到高標號混凝土膠凝材料總量超過450kg,還有坍落度的經(jīng)時損失,試驗中未摻入石粉,以海峽砂及機制砂雙摻使用,在保證混凝土工作性的同時,后期強度也有保障,實現(xiàn)較高的經(jīng)濟效益。
在試驗階段剛好遇上冬季,氣溫較低,早期強度偏低,礦物摻合料摻量相對減少,以保證后期強度的發(fā)展,在后期也進行大量跟蹤服務,到現(xiàn)場回彈,參與工地的驗收,圖3、圖4 是部分跟蹤信息。
多級配砂的使用混凝土密實度較高,氣泡較少,對強度有幫助,我們也對強度發(fā)展進行追蹤,發(fā)覺28 天后強度仍有較大增長,于是建議施工單位超過兩個月才進行主體驗收,合格率110%以上,受到施工單位的好評。
⑴機制砂的含水率一般都比較大,每班次檢測頻率不少于兩次,根據(jù)含水率的變化及時調整。
圖3 工地現(xiàn)場抽芯
圖4 混凝土芯樣
⑵如果新進的機制砂含水率過高(超過10%以上)建議至少靜置12 小時,含水率相對穩(wěn)定再用。
⑶石粉的含水率不宜超2%,超過2%容易堵塞,很難配料,耽誤生產(chǎn)。
⑷石粉料倉及料稱應配備震錘以方便投料。
⑤用水量會有所增加,需要提高外加劑摻量及改進保坍性能,保持兩小時內坍損在20mm之間。
⑹因外加劑摻量較高,要嚴密關注外加劑摻量的變化,加強出廠控制,防止混凝土離析。
海峽砂、石粉、機制砂多級搭配,在行業(yè)內屬于比較大膽的創(chuàng)新,大摻量石粉及機制砂并把海峽砂的用量控制在27%內更是業(yè)內的創(chuàng)舉。經(jīng)過多次的實驗實踐,從砂的篩分搭配到混凝土試配,互相取證,找到最佳搭配比例,把多級搭配的砂控制在中砂II 區(qū)范圍,混凝土拌合物各性能指標基本滿足施工要求,既合理調配資源,又提高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響應政府大力推廣發(fā)展機制砂的要求,這是一舉多得的舉措。
但在生產(chǎn)使用過程還會碰到許許多多的難題,譬如石粉的投料方式,機制砂的供貨保障,不同石場不同生產(chǎn)工藝生產(chǎn)出來的機制砂千變萬化,都要經(jīng)過試配重新驗證,同時嚴格控制石粉及機制砂亞甲藍MB 值,MB 值過高吸附率過大,混凝土坍損過快,難以施工,對混凝土強度產(chǎn)生不良影響。
任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都會有一個艱難的發(fā)展過程,需要從業(yè)者不斷的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在響應政府方針政策的同時提高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科學的手段解決在生產(chǎn)中碰到的技術難題,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追求,即使較為復雜的技術難題也會迎刃而解,作為混凝土行業(yè)從業(yè)人員,我們都肩負著技術創(chuàng)新和質量管理的重任,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