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瑜
摘要:以秀米探尋父親陸侃發(fā)瘋出走的原因為開端,秀米遇到了張季元,輾轉(zhuǎn)花家舍,為了實現(xiàn)混雜著“桃花源”和“大同世界”的革命夢想,她對同時期女性進行抗爭,對當時的社會進行抗爭,對自我追尋的不斷抗爭。
關鍵詞:秀米;抗爭;困惑
前言
《人面桃花》是格非的一次先鋒嘗試,在90年代初,文本形式和敘述角度遭遇困境,作家們在“怎么寫”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但與“寫什么”結合在一起時,就不是那么可觀。但這部作品很好的將兩者結合到一起。格非談到:“我曾經(jīng)只重視小說的哲學內(nèi)涵,現(xiàn)在我覺得人物和故事是小說的血肉。這部小說中我第一次考慮到塑造人物和講好故事?!薄度嗣嫣一ā匪茉炝饲镨闩锩咝忝祝孕忝?、老虎、喜鵲三個不同視角講述了秀米從女兒到女人到校長再到禁語人的人生經(jīng)歷。
一、秀米對同時期女性的抗爭
秀米是困惑的,面對周圍各型各色的女性,與張季元曖昧不清的母親,一輩子都在渴望嫁給屬豬男人的翠蓮,一直干著家務事二十四歲認字、作詩的喜鵲,她在看了周圍女性的遭遇以后,她開始逐步追尋自己,認清了自己所求——革命。作品中描述道“秀米覺得身外的世界雖然藏著無數(shù)的奧秘,卻始終對她保持緘默。她宛若置身于一處黑漆漆的封閉的屋子里,只能憑借暗弱的光線,辨別屋子的輪廓”,她開始慢慢打開束縛她的高墻,擊碎他人的給予女性期望的束縛,同樣也帶給了一些女性的改變,如喜鵲后半生的醉心詩詞,終身不嫁。
《人面桃花》以秀米父親陸侃忽然出走為開端,秀米想弄清父親發(fā)瘋的原因,是她抗爭之初,她詢問身邊的可以問的人,但是這些人都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復。母親“當即把筷子往桌上一拍,拍得桌上的四只碗同時跳了起來”;她又去問翠蓮,翠蓮蠻有把握地說:“不為別的,都是韓昌黎的那張狗屁桃源圖惹出來的事?!边@個解釋也后來也被不攻自破;而喜鵲的回答是“就這么瘋了唄”。
三個人不同的描述,但是中心目的卻是讓秀米不在乎有這么好奇的好奇心讓秀米繼續(xù)像他們一樣被禁錮在其中,但是秀米“她的好奇心就像一匹小馬駒,已經(jīng)被喂得膘肥體壯,不由她作主,就會撒蹄狂奔。”秀米周圍親近的人,母親對父親發(fā)瘋的封建迷信做法,不理解父親發(fā)瘋的原因,翠蓮的一輩子仿佛被那算命先生釘住,最后以乞丐身份走遠。
二、秀米對當時社會的抗爭
《人面桃花》一開始就顯示了秀米尋找自己、尋找外部世界的動機的渴望,透露出困惑。張季元死后,重回普濟的革命顯得更為茫然,忘卻目的,忘卻為誰而革命,在她出獄又陷入了新的迷惘,只能在新的迷惘中尋找出路。這種無根似的漂泊感、生命的痛苦體驗以及烏托邦幻滅之后精神上的無所皈依讓人物最終陷入了無可奈何的宿命絕境之中。秀米的對社會抗爭主要體現(xiàn)在革命上,雖有命運的因素,但是內(nèi)在驅(qū)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內(nèi)在驅(qū)動是一種烏托邦主義激情。在文中有兩種體現(xiàn), 一種是王觀澄所創(chuàng)建的以花家舍為載體的古典形態(tài)的江湖烏托邦,一種是秀米所創(chuàng)建的以普濟學堂為代表的現(xiàn)代形態(tài)的革命烏托邦。結合秀米的時代背景中國的知識份子渴求著一條探尋光明的出路,構建一個新的社會。陸侃的烏托邦沖動給了秀米一個沖擊,革命黨人張季元的到來更是帶來了現(xiàn)代的烏托邦沖動,但是在花家舍慘遭蹂躪、九死一生的經(jīng)歷使她最終放棄了父親陸侃的古典烏托邦理想,而走上了張季元致力于反清抗暴,建構現(xiàn)代革命烏托邦的道路。但是現(xiàn)代烏托邦也存在著危機,秀米領導成立了普濟地方自治會,在一間寺廟里設立了育嬰堂、書籍室、療病所和養(yǎng)老院,然而一切如同虛設力圖通過教育的方式改良國民的劣根性,進而建立新的烏托邦社會 。自治會計劃受挫后,秀米又辦起了普濟學堂,自任校長,直接致力于反清革命活動。在介入社會秩序的烏托邦進程中,秀米沉迷暴力性質(zhì)的革命,忽略了親情的倫理,直接間接造成自己母親和兒子的死亡。革命者們在建設烏托邦世界的時候只考慮自己的欲望卻很容易忽略了當時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張季元有一次表示到:“男女不需婚嫁,只要喜歡就住在一起”,表達了平等的觀念,但是隨后說到“要是不同意,就殺掉她父母?!北砻鬟@種只為自己的革命觀是忽略人的基本權利的。格非認為:“描述那些尚處于暗中,未被理性的光線所照亮的事物,那些活躍的、易變的、甚是脆弱的事物”是作家的要職責之一。在秀米的迷茫、困惑心理狀態(tài)上踐行了這一點,特別是秀米在死后接觸到張季元日記的內(nèi)容,看到了更廣闊、未知的世界,但是她的束縛和壓抑感就越來越明顯,她找不到發(fā)泄口,陷入了憂郁,在渾渾噩噩許久之后,她通過自殘來假裝證明自己的清醒,用門框反復夾自己的小拇指,直到手指變形鮮血流出,看似清醒了,實則還在困惑,她開始不再在乎嫁給誰,覺得自己的身子隨別人糟蹋罷了,反正不是自己的。
三、秀米對自我的不斷抗爭
秀米的對自我抗爭,離不開種種象征物,如金蟬、瓦釜、閣樓,這些物件伴隨著她的對自我認知的不斷深入。金蟬、瓦釜成為故事線索并貫穿故事始終。金蟬是小說中革命黨人之間傳遞的信物,出自李商隱《無題》中:“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賈氏窺簾韓椽少,毖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痹姲凳玖诵忝椎姆N種經(jīng)歷,金蟬是金蟾一字之差,金蟾是閨房中熏香之物,蟾鎖春心,如同秀米和她周圍的男男女女,蟬蛻變幻。春心比喻張季元的到來,誘發(fā)秀米母女“春心”,而“革命”是歷史的春心,在經(jīng)歷社會的重重變故之后,“杏花春雨江南,燈灰冬雪夜長”。只留下相思和火焰的灰燼。
金蟬夜可以說寓意著宿命。第一次在出現(xiàn)是在張季元前路兇險把金蟬交給秀米,傳遞給秀米革命信息,第二次出現(xiàn)在花家舍時,韓六贈予秀米金蟬,暗示秀米進行烏托邦革命。第三次是小驢子給革命失敗禁語的秀米,但是秀米拒絕他的來訪,這意味著革命烏托邦沖動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已寂滅。喪失了革命烏托邦意義的金蟬不過是一個無用的空殼而已。作品中出現(xiàn)金蟬還有暗訪花家舍時,秀米小兒子死亡的雪地上,陸侃筆記中關于“金蟬”和“金蟾”的區(qū)別。金蟬還有金蟬脫殼的意思,隱喻了秀米追逐烏托邦的迷幻人生,終為空殼。
四、總結:
格非將他的作品取名《人面桃花》,就會聯(lián)想到那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選取人面和桃花兩個意象?!疤一ā币庀笤谥袊糯膶W作品中的大同理想寓意,傳達了國家夢思想在中國的歷史里就像桃花一樣絢爛卻難以為真。秀米回憶自己一生感概“年復一年,春去秋來,有絢麗盛開也有花敗花落之日”,表達了時間不斷前進。人面不知何處去是秀米人生之路的映照。秀米因為困惑,得不到答案,進行了許許多多的抗爭,對同期女性的抗爭,對當時社會的抗爭,對自我的不斷抗爭,但秀米追尋烏托邦未果。格非他反思批判烏托邦實踐給人類帶來 的毀滅性災難 , 如花家舍的毀滅,但又對烏托邦不斷執(zhí)著追求,烏托邦實踐雖然被證明是一場災難 , 它注定只能存活于人類的夢想幻境中,但可激發(fā)個體求新求變及向善向美的動力,可就是格非希望在這篇小說中表達自己的家國情懷,希望有人為這個美好夢想不斷實踐。
參考文獻:
[1] 姚曉雷,格非《人面桃花》等三部曲中烏托邦之殤,文藝研究14年第4期
[2] 王旭,論格非《人面桃花》中夢境敘事空間的構筑,黑龍江業(yè)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
[3] 耿傳明,格非的《人面桃花》與歷史烏托邦,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4] 張學聽,格非《人面桃花》的詩,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2期
[5] 黃惟群,神神乎乎的懸念和突變——格非的《人面桃花》解讀,小說作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