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涉民營企業(yè)案件需秉持“謙抑、審慎、善意”價值取向,不能辦了一個案子,垮掉一個企業(yè)、下崗一批職工。檢察官不止是辦案的匠人,更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主體,擔負著法律監(jiān)督的憲法職責。
——近日,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很多問題上,檢察官主要是想不到,認識不到位,很容易就案辦案,將自己定位成一個辦案的匠人。案子來了,把法條翻開,根據理解逐句套到案件中。這種做法不容易理解司法、立法本身的精神,更談不上把黨和國家的政策貫徹到司法辦案中去。(《新京報》2019年12月1日)
如果把違法等同于失信,實際上就等于采用了可以挽救但是拋棄的做法,“一處失信處處受限”,把失信人從社會中放逐。
——近年來,失信懲戒制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信用懲戒制度泛用的苗頭也在逐漸顯現。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鍇認為,目前對失信或者說對信用的定義過于泛濫,混淆了約定義務跟法定義務的區(qū)別。(《法制日報》2019年12月10日)
官方媒體在報道惡性重大刑事案件時應堅持“足夠的謹慎”原則,先對社會導向與新聞價值作一番認真審視,并以身作則,在新聞報道界中樹立良好的操行模范。
——近日,“勞榮枝案”引發(fā)眾多媒體競相報道并“猛追深挖”。對此,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和靜鈞撰文稱,錯誤導向的刑事案件報道,往往會引來社會上的“犯罪模仿”,并導致在一段時期之內刺激類似案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增大。(《環(huán)球時報》2019年12月5日)
要學深悟透中央精神,接好“天線”;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接好“地線”;全面觀察國際形勢,接好“外線”;研究政法工作態(tài)勢,接好“內線”,增強決策部署的超前性、創(chuàng)新性、實效性。
——前不久,政法工作調研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在會上,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強調,謀劃明年政法工作思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抓住政法工作全局性、戰(zhàn)略性、關鍵性問題,找準助推“中國之治”著力點,切實增強政法工作科學性、原則性、前瞻性、創(chuàng)造性。(《法制日報》2019年12月10日)
要把“當下改”與“長久立”結合起來,著眼長效、立足規(guī)范,圍繞動議、規(guī)劃、審批、建設等方面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從源頭上防止“政績工程”“面子工程”。
——近年來,脫離實際、盲目興建景觀亮化設施,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在一些地方仍屢有發(fā)生。對此,《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評論員閆鳴如是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9年12月6日)
現在的文本規(guī)定得太具體,限制了教師行使懲戒權。這是教育的藝術,不能以太多的框架約束,容易導致教師的自主權不足。
——近來,全國各地都相繼出臺了相關懲戒教育的條例,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懲戒不是說要違背孩子的天性,而是為了讓孩子的天性有一個更好的發(fā)展空間。(《人民周刊》2019年第21期)
實行學術共同評價,才能讓包括“長江學者”計劃在內的人才計劃、項目,擺脫“帽子”“頭銜”的干擾,真正起到促進我國學術人才培養(yǎng)與科學研究的作用。
——近日,針對取消“長江學者”計劃的建議,教育部網站發(fā)函指出,“長江學者”計劃是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支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單位惡性競爭引進國字頭“帽子”而忽視引進真正急需的人才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人才的無序流動。對此,中國高校校報協(xié)會副會長、上海市高校校報研究會理事長熊丙奇表示,問題不在于有無計劃,而在于怎么樣實施計劃。(《新京報》2019年12月9日)
因以政府換屆、領導人員更替等理由違約毀約侵犯合法權益的,要承擔法律和經濟責任;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改變政府承諾和合同約定的,對企業(yè)和投資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推動責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落到實處。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于審理行政協(xi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對此,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長黃永維介紹,此次司法解釋著眼于加強政府誠信建設,確保行政機關按照行政協(xié)議約定,嚴格兌現向社會及行政相對人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諾,確保行政機關認真履行在招商引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活動中與投資主體依法簽訂的各類合同。(《北京青年報》2019年12月11日)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加密”既是依法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需要,也是加強法治建設、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需要。
——針對一些未成年人犯罪信息被不當泄露,就業(yè)受限、融入社會困難這一問題,律師李英鋒撰文稱,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更有利于未成年人洗心革面、改過自新,回歸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社會矯正。(《新京報》2019年12月9日)
學術不端不僅是一個作風問題、職業(yè)道德問題,更應該是一個嚴肅的法律問題,部門規(guī)章之外應該有一個上位法的約束,細化法律規(guī)范,填補規(guī)則盲區(qū),并真正做到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
——近年來,學術不端行為屢屢發(fā)生,“學術圈大地震”時有發(fā)生。對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郭澤強認為,學術不端行為屢屢發(fā)生的重要原因,就是違規(guī)成本過低。目前規(guī)章制度仍然是行政手段,行業(yè)自查是主要方式,難以真正震懾學術不端行為。(《法制日報》2019年12月7日)
在自治、法治、德治不是把這三者強加在一起,而是在區(qū)分各自作用范圍的基礎上,發(fā)揮三者不同的功效,從而真正踐行系統(tǒng)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和源頭治理的原則。
——近年來,“三治融合”一直是引發(fā)社會各界不斷探索的熱點問題,對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fā)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講師,碩士生導師葉強撰文稱,“三治融合”關鍵在“融”。(《法制日報》2019年12月11日)
把道德倫理的柔性規(guī)范與法律制度的剛性約束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打造誠信社會。
——近日,一些社會失信事件接連被報道,引發(fā)社會熱議。對此,評論員吳宇軒表示,誠信問題是道德問題,也是價值觀問題。誠信大廈的矗立,離不開制度支撐。人人都要加強自身誠信建設,讓誠信真正成為一種思想自覺、一種行為習慣。(《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9年12月11日)
首先要讓紀律和法律的約束“硬”起來;其次,還得讓監(jiān)督的觸角伸得更廣。
——近日,“上財知名教授在校園內騷擾女學生”事件引發(fā)廣泛關注。對此,媒體人濟兼認為,針對此類問題,有關部門應該舉一反三,開展拉網式篩查,打撈更多“沉默的聲音”,嚴厲打擊高校教師性騷擾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及時驅散校園性騷擾受害者心中的陰霾,還學子們一個清朗干凈的學習成長空間。(《光明日報》2019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