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
明代。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蒯福、蒯祥父子率領香山幫等眾建筑工匠,參與建設承天門、紫禁城三大殿等大型皇家工程。隨后,蒯祥設計督工營造明十三陵中的景陵、裕陵?!柏崾汤伞惫僦炼?,享一品俸祿,連明憲宗朱見深也尊稱一聲“蒯魯班”,業(yè)內(nèi)風頭必定無兩。
能參建、督工這代表國體的皇家工程,手底下拉得出一支得心應手的工匠隊伍,說明“蒯侍郎”及其身后的香山幫已被認證出手了得。而香山幫前前后后經(jīng)歷的營造歷史,也是傳奇。
樣樣拿得出手的香山幫
作為中國建筑史上的“三大幫系”之一,香山幫赫赫有名。按照崔晉余主編的《蘇州香山幫建筑》的說法,就是“工種豐富、名匠薈萃、世家興旺、影響廣泛、精品迭出”。這支建筑派系以位于太湖之濱的吳中香山地區(qū)為中心據(jù)點,自古就源源不斷地輸出建筑工匠,派系最早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形成于漢晉,發(fā)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20世紀后半葉的改革開放之后復興。2009年,蘇州“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營造技藝其中的一項,入列《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回到最初。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闔閭大城,并安排布局了內(nèi)外城河,作為那個時代御敵、泄洪、交通、防火等多重功能的重大公共設施。替伍子胥完成這一經(jīng)典城市規(guī)劃的,必然是吳國的工匠。日后司馬遷南游,都免不了贊嘆一句,這宮殿建得壯麗:“宮室盛矣哉!” 春申君戰(zhàn)國末期被封吳,以子城為宮殿。
論香山幫起家,最少不了皇家建筑。吳越春秋,吳王闔閭、夫差先后建立吳宮、南宮、梧桐苑、長洲苑、館娃宮、姑蘇臺等苑囿別館三十余處,南宮、姑蘇臺都在香山附近。《述異記》描繪說,姑蘇臺內(nèi)有春宵宮、海靈館、館娃宮等建筑,規(guī)模巨大,足以與后來的清代阿房宮、漢代未央宮、長樂宮相媲美。這些浩大的工程都有香山幫木工參與建造。
身在吳地,香山幫的工匠們什么沒建過?《蘇州香山幫建筑》里說,闔閭大城固若金湯的城墻、精妙無比的水陸城門,甚至春秋時期的吳國水軍、三國時期的東吳水軍,及北宋岳家軍在太湖作戰(zhàn),所有軍事船只的建造,都離不開香山幫的建筑工匠。
不但皇宮建造早,有經(jīng)驗,皇陵亦如此。吳王闔閭的墓在虎丘劍池下,這座使用木、石、磚等建筑材料建造的“地下建筑”機關重重,凝聚了木匠、泥水匠、石匠等工匠心血。
到晉代,私家園林為士大夫們盛行的“清談”風氣提供優(yōu)雅場所。蘇州最早的私家園林辟疆園規(guī)?;趾?,沒有香山幫工匠的參與,根本建不了。大批達官貴人、商家富戶們的私家園林,也給了工匠們“炫技”的舞臺。
魏晉南北朝時,吳地道教和佛教文化大發(fā)展,香山幫又一展身手。穹窿山道教上真觀、北寺塔報恩寺等,名震一方。往后,明清時蘇州寺觀數(shù)量更勝以往。規(guī)?;趾氲乃聫R建筑,不但疊山理水,兼具園林建筑風格,更集木作、水作、磚雕、木雕、石雕等建筑技藝于一體,鍛煉和培養(yǎng)了一批批匠人。
此外,京杭大運河等南北交通要道的順暢,一次次戰(zhàn)亂后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勢必對建筑需求量大增,帶動本地建筑業(yè)的發(fā)展。諸多要素聚集,推動了蘇州香山幫發(fā)展壯大。明代之前,香山幫已在江南地區(qū)留下大量宮殿、壇廟、寺觀、園林、民居宅第等優(yōu)秀“樣板案例”,到明代,參建“皇家定制”早已“時機成熟”。
得天獨厚的先天優(yōu)勢
按照《蘇州香山幫建筑》的說法,香山幫能夠發(fā)展,一部分原因有香山幫誕生地得天獨厚的先天優(yōu)勢,順著歷史發(fā)展的脈絡,發(fā)展壯大有其必然性。
春秋戰(zhàn)國時,吳地冶金在諸侯國中享有盛名,尤其兵器制作。金屬冶煉技術的日益完善,為制造各類勞動工具打下堅實基礎,比如香山幫工匠使用的工具。
木材、石材、磚瓦是建筑主要建材。太湖沿岸的山上生長著茂盛的樹木。蘇州本地有太湖石、石灰石(青石)、花崗石(金山石)、黃石四大石材,適宜堆疊假山,或可用于廳堂臺階、柱礎、碑刻、古亭等。郊外細泥又誕生了地上鋪的“金磚”和屋頂上蓋的“黛瓦”。這些豐富優(yōu)質(zhì)的材料可供工匠們發(fā)揮。
此后,再加入了一個要素,文人。他們參與研究設計了園林從選址到布局,再到每一個點位的細節(jié)布置,并將融合建筑與藝術的經(jīng)驗、成就做了整理、總結。明代,計成撰著中國最早的造園著作《園冶》,抄本流入日本,名為《奪天工》;文震亨著有造園之書《長物志》。江南園林自成流派,聞名于國內(nèi)外,成為世界造園的三大源流之一。
香山幫在明代以前就很有影響力的佐證,北宋末年,官府在蘇州設立應奉局,征調(diào)吳郡能工巧匠赴東京營造苑囿,其中有很多香山工匠。南宋時,技藝祖輩相傳的香山幫工匠形成派系,《香山小志》稱“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南宋范成大在《吳郡志》中說,江南工匠,皆出于香山。
早期的香山工匠實以木工、泥水工為主體,木雕由木工兼營,磚雕由泥水匠兼任。明清以后,隨著建筑雕刻風格日益細膩繁瑣,業(yè)務需求量大增,香山工匠的分工不斷向?qū)I(yè)化方向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一個集木作、泥水作、磚雕、木雕、石雕、彩繪油漆等多種建筑工種匠為一體的龐大群體。不但工種齊全,且分工細密能適應高難度建筑工藝的需求,使用的工具更是很先進,如木匠用的鑿子分手鑿、圓鑿、翹頭鑿、蝴蝶鑿、三角鑿五種,而每一種又有若干不同尺寸或角度的鑿子。
蘇州市區(qū)保存至今的著名古建筑:周、宋時修建的虎丘塔等7座古塔,南宋重建的玄妙觀三清殿,元代的虎丘斷梁殿、盤門水陸古城門,明代的孔廟大成殿、開元寺無梁殿,清代的萬壽宮、太平天國忠王府等,以及宋元明清時修建的一批大小園林、庭院和擁有數(shù)千平方米屋宇的深宅大院。因為蘇州地區(qū)是香山幫的大本營,方能將這么多古建筑集中于一城,且均為古典建筑的范本。
源遠流長的建筑世家與行業(yè)組織
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征召天下工匠20余萬,至京師南京興建都城,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香山幫木工隊伍,“明朝皇室的技工多來于吳地,所以明初建南京、北京二皇城都是由香山幫主持建成的?!薄短K州香山幫建筑》解釋。蒯祥本人出身在香山的木匠家庭。祖父蒯明思、父親蒯福本就主持“大營繕”。北京明宮以南京規(guī)制為本,蒯祥參與設計、施工完成營建二宮、五王府和六部,蒯祥父子還參與指導了武當山金殿的設計工程。
香山建筑工匠代代相傳,有許多建筑世家。清明村鐘家是疊假山世家,梅舍村李家,香山西莊徐家,小橫山姚家、張家、賈家,蔣墩村朱家等,都以水木著稱。建筑世家?guī)恿舜笈鷦趧恿ν度虢ㄖI(yè)。清末香山區(qū)“民習土木工作者十之六七”。
清末民初,香山幫又走出了一位與明代蒯祥比肩的宗師姚承祖。他也是木匠世家出身,總結了古建筑維修和園林修繕、營造實踐,寫成中國南方建筑學經(jīng)典《營造法原》一書,發(fā)揚和繼承了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技藝。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香山水木作匠人在蘇州市中心洙泗巷清洲觀前,建立起自己的行會組織,梓義公所,奉魯班為祖師爺。當年十二月初七,地方政府為梓義公所建立立碑。光緒十三年(1887年),梓義公所組織起新的經(jīng)營組織營造廠,與水木作同存。民國18年(1929年),一些研究香山幫建筑的著名學者,創(chuàng)辦了影響很大的《營造匯刊》,從理論上推動了香山幫古建筑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