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睿萍 張靜
摘要:本文以傳播學視角下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為基礎,通過對社會公眾網絡流行語使用行為的描述,分析其使用網絡流行語的心理需求,旨在為當前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實踐研究作出些許貢獻。
關鍵詞:使用與滿足理論;網絡流行語;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232-02
網絡流行語的出現,是對社會傳播現象的一種折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抗疫宣傳、救災馳援的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流行語。例如,“央視頻”直播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的建設情況時,網友們給施工現場的設備取了“白居易”“送高宗”“送灰宗”“群視皇”“勤史黃”等名字。又如《咬文嚼字》編輯部發(fā)布的流行語“文明互鑒”“區(qū)塊鏈”“硬核”“我太難(南)了”等,都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反映。
一、網絡流行語傳播現狀
“要尋找一種語言盛行的原因,比我們想象的要困難得多”[1],作為一種語言現象,網絡流行語的傳播也同樣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自網絡流行語進入人們的視野以來,社會學、語言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的學者們都在進行相關研究,關注網絡流行語的視角也從其語言語法、語義語用等基本特征,轉向其背后的傳播形態(tài)。
從早期較為簡單的“打醬油”“給力”“拼爹”等,到反映社會問題的“樓脆脆”“躲貓貓”等,再到現在的“awsl”“PS糖”“90后夕陽團”“塑料表達力”等網絡新詞火熱流行,在這些流行語當中,有的是舊詞新用,有的是諧音隱喻,有的是語詞新造,甚至有的網絡流行語根本不符合傳統(tǒng)意義中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但這并未影響其傳播。本文將從傳播學角度,結合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網絡流行語傳播中的受眾心理機制。
二、使用與滿足理論概要
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源于20世紀40年代,是學者們關于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媒介使用行為及相應心理機制的經典研究。按照這一理論,受眾基于一定的社會因素及心理特征去接觸媒介,媒介接觸的結果是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他們“把受眾成員看作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2]。
當下,網絡傳播環(huán)境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受眾早已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收者,傳媒領域中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及發(fā)展,使智能化媒體的優(yōu)勢更加凸顯,微博、微信、網絡直播等傳播形式的出現與普及,為社會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社會公眾正以前所未有的能動性參與信息傳播,網絡流行語的傳播也獲得了極大的機遇。互聯網和新媒體固然為網絡流行語的生成和傳播提供了外部生態(tài)條件,但新聞事件的特性、公眾的心理滿足和基于實際的使用需求同樣是其擴散的必要條件[3]。本文將結合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受眾的心理需求角度對網絡流行語的傳播作簡單分析。
三、網絡流行語傳播中的使用與滿足機制
按照霍爾的觀點,在信息傳播中受眾對媒介信息有三種解讀和理解形態(tài),一是按照媒介傳播的意義進行同向理解;二是基于媒介報道,受眾依據自己的認知來理解信息;三是對媒介提示的信息作出反向理解。在日常的社會傳播實踐中,受眾總是根據媒介所提示的信息進行意義解讀,并結合自己的教育背景、文化積淀、個人經歷等多方面的因素,對媒介事件進行理解,創(chuàng)造出一批批網絡流行語。
(一)網絡流行語的使用行為
根據網絡流行語的使用狀況,筆者對其使用行為作出簡單總結,大致可以分為諧音再造、老詞新用、語詞新造、符號意指四大類。
1.諧音再造。在網絡流行語的傳播中,諧音再造是非常典型的一類現象。如“白居易”一詞,諧音唐代詩人“白居易”,指代意義是白色板房,寓意居住白色板房容易康復;“集美”諧音“姐妹”,出自某網絡主播,由于其說話的口音習慣,將姐妹說成集美,該詞同時也有稱贊美麗的意思,于是廣為流傳,被網友尤其是年輕女性網民頻繁使用。
2.語詞新造。網友們在網絡事件傳播中,結合網絡語境與社會現實,創(chuàng)造出了一些流行語。如“大方窮鬼”一詞,“大方”和“窮鬼”本來是含義相對的兩個詞,被網友用在一起,以象征社會現實中一些人對外出手十分闊綽大方,自己卻靠各種借貸過日子的人,用來指代生活中只顧面子的一類人,將現實境況與網絡語境充分結合起來。
3.符號意指。也有部分網絡流行語通過符號來執(zhí)行意義替代功能,如“RPWT”一詞,是“人品問題”的漢語拼音首字母縮寫,經常被網友用來調侃或者自嘲;“打call”,本意是指打電話,引申為支持某人,為某人點贊,指代呼喚、喊叫、活躍氣氛等。
4.舊詞新用。一些網絡流行語通過給舊詞賦予新的含義,來完成意義傳播。如“摳腳”一詞,本來指“摳腳大漢”或摳腳的動作,現在用來形容許多網友喜歡的偶像明星在一段時間內因沒有作品而無聊的狀態(tài),也被用來調侃或嘲諷。又如“硬核”一詞,本譯自英語“hardcore”,因為電影《流浪地球》而走紅,被用來形容很厲害、很剛硬、很彪悍。
(二)網絡流行語滿足的心理需求
社會公眾將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情境與經歷演變?yōu)檫@樣一種流行文化現象,將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壓力、情感、遭遇等,通過網絡虛擬的空間情境進行消解,實現個人情緒在現實社會與虛擬空間的協調。
1.娛樂消遣需求。網絡環(huán)境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和現實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公眾進行意見表達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場域,人們不因職業(yè)、地位、年齡等身份差異而被區(qū)別對待。另外,手機、網絡的便捷性,也帶來了極大的“自由”,催生了許多網絡流行語。例如,“awsl”本是電影臺詞“阿偉死了”的拼音縮寫,在網絡傳播中被用來形容看到喜歡或可愛的事物時的興奮,使用方法同“尊”,它們都被用來形容激動興奮、無比愉悅的心情。在網絡傳播中,人們借由這些流行語來娛樂消遣、放松身心,尤其是一些娛樂綜藝節(jié)目,更是借助這些流行語實現狂歡。
2.惡搞自嘲需求。網絡是一個特殊的輿論場,很多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可以借由網絡空間得到釋放?,F代人的生活壓力在網絡中得以宣泄,看似是網絡語言的狂歡,實則是網民內心的吶喊。如“制杖”一詞,諧音“智障”,本指腦發(fā)育不完全導致的意識或行動障礙,被用來進行調侃或自嘲。又如“檸檬精”,本出自電競圈,該詞字面意思是指檸檬成精,用來指代嫉妒或妒忌他人的人。在實際使用中,多以自嘲口吻表達對他人生活或狀態(tài)的羨慕,無論是外貌還是內在,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世界,都對他人有極大的羨慕。通過這種自嘲與自我調侃,理性表達生活壓力、工作壓力,又不失禮貌,更易被當代人尤其是青年人所喜愛。
3.焦慮宣泄需求?,F代社會的諸多問題困擾著社會公眾,許多人存在焦慮、壓抑等消極情緒,如果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排解,則會引發(fā)許多問題?,F代社會,人們普遍的焦慮情緒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心理精神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公眾在工作、社會生活中,通過一些網絡語言進行交流,一方面是實現身份認同,另一方面更是對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宣泄。如“996”一詞,起初是因網絡及軟件行業(yè)的員工交流而產生,指一種“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更有網友戲謔自己處于“上班996,生病ICU”的狀態(tài)。此詞一出,立即引起許多網友的認同與點贊。又如“我太難(南)了”一詞,出自社交平臺快手,視頻中一位網絡主播緊皺眉頭,一邊說“我太難了……”,一邊用雙手扶著額頭,欲哭無淚。普通網民借此釋放生活壓力,后被使用于諸多語境中,用來表達對生活壓力的吐槽和調侃。
4.社會交往需求。在網絡社會中,公眾的地域、年齡、職業(yè)、身份等特征被打亂,傳統(tǒng)社會中的“熟人圈子”被消解,不受時空限制的新的“圈子”被建立,社會公眾融入其中。網絡流行語的傳播,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人們社會交流、身份認同的需求。如“集美”,雖是“姐妹”口誤,但該詞語的傳播速度不容小覷,在人際傳播中廣為流傳,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減輕陌生人之間的疏離感,類似于早期的流行語“親”。如“XX千萬條,XX第一條”,本是電影《流浪地球》中的一句交通安全宣傳語,卻被網友們用于多個場景,如“推送千萬條,點贊第一條”“投資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評論千萬條,禮儀第一條”等。又如“硬核”一詞,用來形容很厲害、很剛硬、很彪悍。后衍生出“XXX很硬核”或者“硬核XX”等詞,如“硬核村長”“硬核男友”等。
除了以上幾種情況,網絡流行語同時還反映了其他情感需求,如反應物價飛漲的“水果自由”,用來指水果丑橘等價格上漲的現實問題;“隨薪鎖欲”諧音“隨心所欲”,用來指工資太少而只能無欲無求的現實無力感等。網絡流行語作為網民幽默調侃表達看法的一種方式,也不失為輿論表達的另類方式[4]。
四、結語
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在今天已不僅僅存在于網絡空間,在多元化的價值傳播體系下,已經逐步被主流話語體系所接納和認同。但在傳播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如語法規(guī)范問題、網絡語言暴力傷害、沖擊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增加不同年齡群體的交流障礙等。這些問題同樣值得重視,筆者將在以后進行持續(xù)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仕勇.網絡流行語研究:社會與媒介的視角[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6.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65.
[3] 黃婉童.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要素及其動力[J].新聞愛好者,2020(5):93-95.
[4] 王仕勇.網絡流行語研究:社會與媒介的視角[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193.
作者簡介:蔣睿萍(1989—),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傳播實務。
張靜(1988—),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廣告?zhèn)鞑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