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雪楓
四川在很早以前就有荔枝栽培的記載。因唐明皇與其妃笑啖荔枝的軼事,后世便產(chǎn)生妃子笑啖的荔枝從哪里來、又如何來的歷史公案。
一、四川荔枝栽培的文獻記載
荔枝在司馬相如《上林賦》中作“離支”。從東漢開始“,離支”已寫成今名“荔枝”。
荔枝樹喜高溫高濕,喜光向陽“,是廣東、廣西、福建南部和四川南部等地廣泛栽培的果樹,……它只能抵抗-4℃左右的最低溫度”①。低于-4℃,所有荔枝樹都會凍死。荔枝產(chǎn)地既少,產(chǎn)量又低,自古及今向來號稱“果中之王”。我國具備荔枝生長條件的地區(qū)不多,四川是荔枝栽種的北界。
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根據(jù)歷史和考古發(fā)掘材料,證明我國在近5000 年中,最初2000 年,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河南安陽殷墟時代,年平均溫度比 現(xiàn)在高2℃? ?左右。在這以后,年平均溫度有2℃—3℃的擺動,……漢唐兩代則是比較溫暖的時代?!雹诘词乖跍嘏臐h唐兩代,荔枝栽培的北界仍止于巴蜀, 從沒越過秦嶺。據(jù)《三輔黃圖》記載,漢武帝曾有移植荔枝的多次嘗試“,漢武帝元鼎六年(111),破南越,起扶荔宮?!笾ψ越恢阂浦舶僦暧谕?,無一生者, 連年猶移植不息”。所以皇帝所食荔枝“其實則歲貢焉,郵傳者疲斃于道,極為生民之患”③。
巴蜀自古即有荔枝栽培記載?!度A陽國志·蜀志》載:僰道縣“有荔枝、薑、蒟”,江陽郡“有荔枝、巴菽、桃枝、蒟、給客橙”④。漢代僰道、江陽一帶最早栽培和管理荔枝的是西南夷,《太平御覽》引《郡國志》云:“西夷有荔枝園。僰僮,施夷中最賢者。古之謂僰僮之富,多以荔枝為業(yè),園植萬株,樹收一百五十斛。”⑤這些荔枝是土生荔枝,與嶺南荔枝不是同一種類。到唐朝時,由于氣候轉暖,荔枝栽種北界移到成都、眉山一帶,時有憶荔枝詩云“傳聞象郡隔南荒,絳實豐肌不可忘。近有青衣連楚水,素漿還得類瓊漿”,清楚地說明當時所食荔枝既有來自兩廣者,又有來自四川本土者,且四川本土所產(chǎn)荔枝品質并不差。南宋乾道九年(1173),陸游任職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在嘉州見到了“荔子熟”,且“凌云山、安樂園皆勝處”。
二、“妃所嗜荔枝”的產(chǎn)地和路線
《新唐書·玄宗貴妃楊氏傳》云“: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驛傳送。走數(shù)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薄缎绿茣ざY樂志》也載“:帝幸驪山,楊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奏新曲,未有名, 會南方進荔枝,因名曰《荔枝香》?!眱商幱涊d均 未提荔枝來自何處。檢諸史料,古來為朝廷進 貢荔枝的產(chǎn)地,概括起來有三說,即宋蔡襄撰《荔枝譜》所云:“荔枝之于天下,唯閩粵、南粵、巴蜀有之。”⑥
嶺南(南粵)說。李肇《唐國史補》一書載: “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猶勝蜀 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jīng)宿則敗,后人皆不知之?!雹叨鸥Α恫¢佟吩姟埃簯浳裟虾J?,奔騰獻荔枝?!碧铺鞂毮┻M士鮑防《雜感》詩“:五月荔枝初破顏,朝離象郡夕函關。雁飛不到桂陽嶺,馬走先過林邑山?!?/p>
巴蜀說。其說又有涪州、瀘州、嘉州、忠州之分,以涪州、瀘州為主。涪州說的依據(jù)有蘇軾《荔枝嘆》“: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痹娮宰ⅰ埃簼h永元中交州進荔枝龍眼,……唐天寶中,蓋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路進入?!狈冻纱蟆秴谴洝酚涊d“:自眉嘉至此,皆產(chǎn)荔枝。唐以涪州任貢,楊太真所嗜,去州數(shù)里,有妃子園”,范成大認為涪州“然品實不高”⑧。瀘州說的依據(jù)則是宋人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又如荔枝,明皇時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者,謂瀘戎產(chǎn)也,故杜子美 有‘憶向瀘戎摘荔枝’之句。是時閩品絕未有聞,至今則閩品奇妙香味皆可仆視瀘戎?!雹峒沃萑狈γ鞔_史料。在忠州,范成大曾見“又有荔枝樓,樂天所作”,游瑞光閣,見“閣前有大荔枝兩株,交柯蔽映。入蜀道,至此始見荔枝”⑩。
閩粵(福建)說。蔡襄《荔枝譜》載“:驗今之廣南州郡與蘷梓之間所出,大率早熟,肌肉薄而味甘酸,其精好者僅比東閩之下等,是二人者亦未始遇夫真荔枝者也。閩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興化軍最為奇特?!狈冻纱蟆秴谴洝芬草d“:今天下荔枝,當以閩中為第一,閩中又以莆田陳家紫為最?!?
以上三說,采嶺南、涪州者居多。嶺南貢荔枝,早在《后漢書》即有記載:東漢元興元年(105)? 因“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騰險阻,死者繼路”而罷其貢。楊貴妃所食荔枝,唐人多指自嶺南,北宋中葉以后則多說自涪州?!堕_元天寶遺事》中記載“:貴妃嗜荔枝,當時涪州致貢,以馬遞馳載,七日七夜至京。人馬多 斃于路,百姓苦之?!薄对涂たh圖志》卷三十“涪州”條載至上都(長安)道路里程:“從萬州北開州、通宣縣,及洋州路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史學家嚴耕望認為存在一條“通州(達縣)北經(jīng)宣漢越巴山至西鄉(xiāng),西鄉(xiāng)東北當子午谷之南口是宋代以下所傳之楊妃荔枝道”。他在《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山劍滇黔區(qū)》篇貳陸《三南境內巴山諸谷道》中說“:涪州荔枝佳者,實產(chǎn)于涪州治所涪陵縣西北一百一十里之樂溫縣(今長壽西北五十里)”;篇貳柒《天寶荔枝道》云“:其由涪州驛運荔枝至長安之路線,……自涪陵縣(今重慶市涪陵區(qū))經(jīng)達州(唐通州,今達縣)取西鄉(xiāng)縣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但是,考之文獻,相互矛盾處甚多,《太平寰宇記》在提到涪州土產(chǎn)時只說有“連頭獠? 布、金、文鐵、席”,并未提到荔枝,瀘州的特產(chǎn)反倒是“大黃、杏仁、 石青、石綠、斑布、荔枝、鰉魚、楠木、花斑覃、茶”。
古代入蜀的道路被稱為蜀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由陜入蜀,金牛道、米倉道、洋巴道則從漢中翻越大巴山入蜀, 五尺道聯(lián)系云南四川。荔枝道是研究者的冠名,由于缺乏詳實的史料記載,荔枝道的走向模糊不清。達州市曾組織專家在嚴耕望研究基礎上進行實地考證,調查達州市境內的“荔枝道”遺跡,基? 本確定荔枝道是由涪陵至西鄉(xiāng)縣子午鎮(zhèn),由此循子午道至西安, 總行程1000 公里左右。不過參加考察的有關專家同時認為“,荔枝道不僅專指一條干道,即官道、驛道,而是一個相互通聯(lián)的路網(wǎng)系統(tǒng)”。學者于賡哲根據(jù)自己的研究,曾繪出荔枝運輸路線圖并在圖中列出嶺南路線、福建路線、涪州路線、瀘州(合江)路線4 條運輸?shù)缆贰?/p>
三、文獻和文物中的合江荔枝
合江縣是現(xiàn)代四川荔枝主產(chǎn)區(qū),荔枝道的相關考察也曾到合 江縣。合江本地學者提出了將新鮮荔枝放進巨竹筒內,從合江縣“水驛站”裝船,順長江而下運到涪陵,再由涪陵沿荔枝道運到長安的假說。
竹筒保鮮法古也有之。北宋文同在《謝任瀘州師中寄荔枝》中有竹編器皿貯存荔枝的具體記載:“有客來山中,云附瀘南信。
……筠奩包荔子,四角具封印。童稚瞥聞之,群來立如陣。競言此佳果,生眼不識認。相前求拆觀,顆顆紅且潤。”詩中提到的荔枝來自“瀘南”(瀘州),用竹制密封容器“筠奩”包裝,拆封后“顆顆紅且潤”。南宋范成大曾親自密封貯裝荔枝,“招送客燕於眉山館,與敘別。荔子已過,郡中猶余一株,皆如渥丹,……試取數(shù)百顆,貯以大合,密封之,走介入成都,以遺高、朱二使者,亦兩夕到。二君回書云‘風露之氣如新’”?。明人徐勃著《荔枝譜》“:鄉(xiāng)人常選鮮紅者,于林中擇巨竹鑿開一穴,置荔節(jié)中,仍以竹籜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氣滋潤,可藏至冬春,色香不變。”? 由此觀之,合江荔枝可順長江東下到涪陵,然后急驛到長安。因此,貴妃所食荔枝來自合江的假說可備參考。
但是,合江荔枝在唐天寶年間成為貢品為楊貴妃所食尚缺翔實史料支撐。首先是運輸路線問題,以于賡哲所繪之圖為討論起點,可發(fā)現(xiàn)如合江荔枝至長安,其實有兩道可走:一道順江由水路至涪陵起岸,循洋巴道即所謂荔枝道入關中;一道北上至成都循金牛道至關中。但相關荔枝運輸?shù)奈墨I、實物闕如。達州市組織的考察,人們看到的不過“攔馬墻、飲馬槽、關墻、衙門營盤”以及“唐代中晚期造像”,萬源發(fā)現(xiàn)一塊刻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的界碑,碑上文字只有“天寶貢果過境而被劫”可認為與“荔枝”有關聯(lián)性。
其次是文獻對唐宋時期有關貢荔和合江毗鄰地區(qū)荔枝栽培的記載問題?!对涂たh圖志》卷三十、“涪州”條載涪州貢賦為“開元貢:麩金、文鐵刀、蒟醬。元和貢:白蜜、連頭十段布一匹”;卷三十一“戎 州”條載戎州貢賦為“開元貢:葛五匹、纻布。元和貢:荔枝煎四斗”;卷三十三“瀘州”條載瀘州貢賦為“開元貢:麩金、葛、醬;賦:麻、布。元和貢同。”?除戎州在元和年間(806—820)貢“荔枝煎”外,并未提貢荔枝的事。有關記載中貢荔枝,大多是荔枝干、荔枝煎,南宋紹興初始進生荔枝,但很快即罷。關于荔枝栽種的記載,范成大由成都南下沿江東行,至戎州,有“兩岸多荔子林”的記載,至瀘州只 說“登南定樓,為一郡佳處”,下合江登岸游歷,記載了“有廟曰登天王,相傳為呂光廟”“又有劉仙觀,在對江安樂山”?,只字未提荔枝。
但是,合江地區(qū)遺存的荔枝古樹和發(fā)現(xiàn)的文物實物,足以證明南宋時期合江已是荔枝的主產(chǎn)區(qū)。
首先,當代合江仍遺存數(shù)量頗多的古荔枝樹,年代直指唐宋時期。唐宋時期,北緯31 度以南的成都、重慶、宜賓、瀘州、涪陵、樂山、萬縣和雅安等地河谷地帶均有荔枝種植的記載。根據(jù)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我國古代氣候在南宋時期進入寒冷期,“十二世紀初期,中國氣候加劇轉寒”“四川眉山已不生荔枝,作為經(jīng)濟作物,只樂山尚有大木輪圍的老樹。
荔枝到四川南部沿長江一帶如宜賓、瀘州才大量種植”?。
現(xiàn)代合江荔枝樹的來源包括原有的土著荔枝和后來引進的? 外地荔枝兩個部分?,F(xiàn)代合江荔枝品種,大多來源于引種。據(jù)民? 國版《合江縣志》記載,合江“甘氏荔枝為特產(chǎn)。甘氏廬于三塊石, 樹僅一株,大可合圍,每年結實約計千斤,味甘而核小,成熟最晚, 其種移自粵東?!迨?,官斯土者,每于初夏,專買其實饋送顯要”?。因此唐至南宋的合江荔枝是原有的土著品種。根據(jù)《合江荔枝》所載,目前四川全省古荔枝現(xiàn)存111 株,合江縣獨占95 株,古荔枝品種28 個,合江保存18 個。
合江古荔枝樹群落在川內最為繁多。這些古荔枝樹群,應是《華陽國志》《太平御覽》所提到的荔枝孑遺。據(jù)《四川荔枝志》: “合江原來就栽培荔枝,多數(shù)系早熟種類,果子在夏季左右成熟”“這些品種中尤以‘白荔枝’等含有‘綠荔枝’的遺傳形態(tài),與甜荔枝的屬性接近,是很有價值的地方資源”。今合江縣馬街原有4株千年以上荔枝樹,現(xiàn)尚存1 株。據(jù)當?shù)乩先私榻B,這幾株荔枝樹所產(chǎn)荔枝歷來為貢品,年年都要專人護送。
其次,在合江縣漢棺博物館中,有一方宋墓石刻,荔枝圖像清晰可辨,它是合江目前考知的最早荔枝圖,與文獻互證,可推知唐宋時期合江就是荔枝產(chǎn)地,荔枝亦為民眾常食水果。
杜甫《解悶十二首之十》詩云:“憶過瀘戎摘荔枝,青楓隱映石逶迤。京中舊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薄皯涍^瀘戎摘荔枝”證明杜甫確實在今瀘州、宜賓一帶親自摘過荔枝,“京中舊見無顏色”一句蘊含信息量極大。其一,證明杜甫在京中(長安)見過和吃過瀘戎荔枝;其二,證明長安市場上有瀘戎荔枝買賣,當時的杜甫是一小吏,能見到、吃到瀘戎荔枝,只有市場購買這一途徑;其三,荔枝經(jīng)過長時間保存,表皮已經(jīng)沒有鮮荔枝的顏色,但荔枝果味并未變質,即所謂“紅顆酸甜只自知”。
杜甫詩中并未明言在今瀘州、宜賓一帶摘荔枝的地點在何處。詩寫于安史之亂以后,詩人自成都東至夔州(重慶奉節(jié))途中。詩人于唐永泰元年(765)五月攜家離開成都,經(jīng)嘉州(樂山),六月至戎州(宜賓)登岸,戎州長官楊使君設宴款待杜甫,宴上有荔枝,杜甫寫有《宴戎州楊使君東樓》記此事“,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為其中一句。據(jù)此推斷,摘荔枝地非戎州。
離開戎州后,杜甫順江東下過瀘州、合江,其間登岸所歷諸事,印象最深者是“摘荔枝”?!斗捷泟儆[》在記載涪州、瀘州土產(chǎn)時,均言及“土產(chǎn)荔枝”“蜀中荔枝,瀘敘之品為上,涪州次之,合州又次之……涪州徒以妃子得名,實不如瀘敘也”。瀘敘之間成片荔枝林,在史籍中可找到的材料,一是范成大《吳船錄》載戎州“兩岸多荔子林”,另一則就是杜甫此詩 “青楓隱映石逶迤”之句。杜甫對“摘荔枝”地點的環(huán)境地貌特征,印象深刻的有兩點,一是“青楓隱映”, “青楓”是成片的綠林,荔枝樹為喬木,成年荔枝樹, 濃密的荔枝葉遮天蔽日,符合“隱映”的特征。二是? ?“石逶迤”,即綠林附近石頭連續(xù)不斷。今合江縣白米鄉(xiāng)境內長江航道中曾有12 個石灘一字排開,名曰連石灘,遠遠望去正是“逶迤”之狀。連石灘又名荔枝灘,清人有詩云“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灘上瘴煙開。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習部來”。據(jù)《吳船錄》記載的里程計算,敘州至合江縣 420 里,順流而下,長時間在船上,枯燥無味,能夠入詩的景致和趣事并不多,因而杜甫對“青楓隱映石逶迤”摘荔枝的場景記憶猶新是情理之事。
宋人繪畫、雕塑,均講求逼真,“觀畫之術,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絕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也”。合江宋墓石刻以非常寫實的手法,把荔枝果實表皮的鱗斑狀突起特點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宋墓石刻中的荔枝葉,呈披針形,一支主枝分數(shù)子枝,每一子枝掛一果,若干果實成簇狀聚為一簇,反映出工匠對物象觀察細致入微,對荔枝果、葉、枝的分布特征相當熟悉。聯(lián)系迄今合江樹齡超過 1000 年的古荔樹尚存 10 株以上的事實,可以說,南宋時期合江確實是荔枝產(chǎn)區(qū),其品種群落應是古代品種群而非近代引種的閩廣品種群。
(作者單位:瀘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注釋:
①②⑨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 年第1 期。
③何清谷:《三輔黃圖校注》,三秦出版社1998 年版,第195—196 頁。
④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蜀志》,巴蜀書社1984 年版,第285—286、289 頁。
⑤宋·李昉撰,王曉天、鐘隆林校點:《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七,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第839 頁。
⑥?彭世獎校注,黃淑美參校:《歷代荔枝譜校注·宋蔡君謨荔枝譜一》,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8 年版,第4 頁。
⑦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年版,第19頁。
⑧⑩???《范成大筆記六種·吳船錄》卷下,中華書局2002 年版,第215、215、216、194、213、212 頁。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江南道六》、卷三十一《劍南道上》、卷三十三《劍南道下》,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38、738、790、864 頁 。
?于賡哲:《再談荔枝道:楊貴妃所吃荔枝來自何方》,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96299。
彭世獎校注,黃淑美參校:《歷代荔枝譜校注·明徐興公荔枝譜二》,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8 年版,第47 頁。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丙編卷四《物產(chǎn)不常》,中華書局1983 年版,第300 頁。
?《合江縣志》上卷《物產(chǎn)》,1925 年續(xù)修,2012 年點校重刊,第201 頁。
肖大齊主編:《合江荔枝》,時代文藝出版社2012 年版,第16—17 頁。
宋·祝穆撰,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卷六十一《涪州》,中華書局2003 年版,第108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