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
假作真時
唐人段成式撰寫的《酉陽雜俎》中記載過一種叫夢草的植物:漢武帝時,異國所獻,似蒲,晝縮入地,夜若抽萌。懷其草,自知夢之好惡。帝思李夫人,懷之輒夢。
說的是漢武帝時候,某國獻上了一種叫夢草的東西,這個夢草呢,長得有點像生長于池沼水邊、葉長而尖的蒲草,白天的時候縮隱于地,夜里就像萌芽一樣又長出來。放此草于懷中,便可得知夢的好壞。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李夫人死后,漢武帝異常思念,常常懷抱此草入睡,每每便能夢見她。
這是使人生夢的植物。
日本暗黑美學大師澀澤龍彥的長篇小說《高丘親王航海記》中有一段,高丘親王與侍從秋丸在酷熱密林中被抓到盤盤國后,因為聽說高丘親王經(jīng)常做夢又擅做美夢,于是被送到貘園——盤盤國太守專門養(yǎng)貘的一個靈囿。貘這種動物身體像豬,卻比豬大得多、肥得多,鼻子奇長而能收縮。它以人類的夢為食,又將夢的殘渣當成糞便拉出,食了美夢的貘,拉出的糞便馥郁芳香、令人陶然;如若食了惡夢,糞便便會惡臭撲鼻,令人作嘔。于是乎,被貘吃掉了夢境之后的高丘親王,清晨醒來,已然不記得夢境若何,“感覺大腦一片空白”。因此在貘舍度過數(shù)個夜晚,親王郁郁寡歡、無比寂寥。
貘這種動物是有的,但以夢為食則可說是澀澤龍彥的杜撰了。當然,說是夢境,也未嘗不可,因為以夢境為食的貘,也只存在于高丘親王的似真似幻的夢境中。夢中之夢,癡人說夢,夢與非夢,虛實交錯,真假難辨,然而對于修行的高丘親王來說,未必夢就不是真實,真實就未必不是夢境。這當然也是澀澤龍彥的高明之處。《高丘親王航海記》這整本書也即以高丘親王有跡可循的從廣州到天竺的航海之旅為依托,寫出了無跡可查、不可考據(jù)的旅行細節(jié)。更為巧妙的是,這些細節(jié)幾乎都以高丘親王的夢境為由進行鋪展和陳述,頗有莊周夢蝶之感。
在澀澤龍彥這本“杜撰”大全中,不僅有以夢為食、且肉能治療抑郁癥(前提是食了美夢)的貘,還有能上岸能說人語的儒艮。
說到“杜撰”,抑或說志怪,這和唐人筆記小說,也有異曲同工之處。澀澤龍彥的小說中經(jīng)常提到《抱樸子》《淮南子》之類的,我猜他一定也非常喜歡《山海經(jīng)》《搜神記》《玄怪錄》之類的書。閱讀中一種意外的小樂趣倒不是志怪和“玄幻”,而是文中那種一本正經(jīng)的語氣,讀來令人忍俊不禁:比如,在《儒艮》里出現(xiàn)了一只大食蟻獸,親王的隨從就認為,六百年后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才第一次發(fā)現(xiàn)這種生物,此刻出現(xiàn)在此地頗為不妥;比如,在《鏡湖》當親王質(zhì)疑一打雷能讓女人懷孕而生卵時,那個南詔國的蒙劍英便加重了語氣:沒有這種事嗎?像孔雀這類的鳥,聽到雷鳴而懷孕,佛教教典里面不是寫得清清楚楚嗎?
《唐草物語》的譯者林青說,澀澤龍彥“所展示的世界與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并不完全契合,仿佛世界的現(xiàn)實平面在某處產(chǎn)生了一條裂縫,在這裂縫的邊緣某些異樣的東西正在閃閃發(fā)光?!薄短撇菸镎Z》如此,本書也是如此。小說的結(jié)尾,高丘親王那副被鮮血浸染的尸骨在清晨的陽光下泛著慘白的光——果然以身飼虎了啊。因為“老虎將我懷于腹中,代我行至天竺”,天真赤誠讀來令人感動莫名,悲愴之感油然而生。
修行之人高丘親王,在前往未來與憧憬的天竺途中,心中時刻浮現(xiàn)懷想的是父親的一位寵妃藥子,這個藥子和八歲時的高丘親王親密有加,也就是在藥子那里,高丘親王第一次聽說了天竺。而卵生,化而為鳥,內(nèi)心映照未來的鏡子,藥子扔到院中的發(fā)光物體——藥子自述為“我尚未出生的卵”,遙遠神秘的天竺,這些詞語、物體、事件和地方在八歲的親王腦海中輾轉(zhuǎn)癡纏,以至于一個甲子之后,高丘親王所遇所感所想,皆與此種過往密切相關(guān)。這種相關(guān),是真實還是夢境,是蝶夢周還是周夢蝶?以至于我不禁暗想:去往天竺,以夢喂貘,踏足蘭房,照影鏡湖,乃至虎懷于腹,會不會都只是修行佛法的高丘親王在入定時(就像他的老師空海高僧在高野山入定那般)的頭腦風暴,是他修行中的魔障呢?
青云深處
作為日本“暗黑美學大師”的澀澤龍彥,不僅關(guān)注西方文化與思想,對中國文化也相當關(guān)注。在他獲得第九屆泉鏡花文學獎的《唐草物語》的集子中,就有以秦始皇派徐福求長生不老藥為藍本的《海市蜃樓》。收入《虛舟》的幾個故事,《工匠》以宋代佛師陳和卿為主線敷衍故事(其中又包含了莊周夢蝶式的“蟹變”,不,應(yīng)該說是卡夫卡式的“蟹變”更為確切——“第二天早晨,在材木座弁之谷的偏僻房子里,陳和卿從鬧心的夢境中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一只紅色螃蟹躺在床上”);《護法童子》里的男主人公彥七自己就愛看《聊齋志異》,并且遭遇了和聊齋中《陸判》類似的事情。
既然連澀澤龍彥自己都提到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而且收入小說集《虛舟》中的八篇故事也基本都類似于聊齋,我免不了想作一點小小的比較。
《虛舟》中的幾乎每一篇后面澀澤龍彥都有一段類似“情況說明”或“補充說明”的話,不知是他無意還是故意,正是這段“異史氏曰”,讓人從似是而非、朦朧綽約的幻境中走出,而并非像蒲松齡那般更加深了讀者對故事真實性的信任度,讓讀者更能深入故事本身。
而且,以我個人的閱讀習慣來說,澀澤龍彥這些故事標題都過于潦草,像《花妖記》,便有些令人先入為主,不像蒲松齡的“作風”,蒲松齡寫妖寫怪,標題十分含蓄:寫一條聽詩歌便能病愈的白鯉,他要取名白秋練;寫一只報恩的獐,他要取名花姑子;寫一只愛笑的狐,他要取名嬰寧;寫一只慕雅的綠蜂,他要取名綠衣女;寫菊花精姐弟,他要取名黃英……
不過,如《花妖記》這般故事,倒也如聊齋般云深不知。不知真假的梅花妖——我們并不知道這是與次郎的編造還是真實的經(jīng)歷,畢竟結(jié)尾讓我們大吃一驚——那個女人已經(jīng)被殺死了啊!數(shù)以萬計的梅樹正在盛放,夜幕降臨,四野靜寂,只有花香繚繞,只有晚風輕吹,只有一個半醉半醒的人在花樹下沉吟。酒醒不知歸處,入梅林深處——所有的意外都是在這種時候發(fā)生的。你并不知道是有著高貴身份的與次郎編造了這樣的幻境,還是他真的經(jīng)歷了如此的奇遇,總之最后的結(jié)局是:有一個穿白色睡衣的女人,在繪有花鳥的幔帳中已經(jīng)死去。
在與次郎的敘述中,那個“美得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的居所叫做華胥窟,門旁竹聯(lián)上還刻著李商隱的“春窗一覺風流夢,卻是同衾不得知”。不知為何,讀到此處,我忽然想起了賈寶玉到秦可卿臥房中休息時看到的兩句“嫩寒鎖夢因春暖,芳氣襲人是酒香”。也正是在這樣的房間中,寶玉神游太虛幻境,也從此解了男女之情。
曾在朋友那里看到過一本《百鬼夜行》,里頭說,在日本的傳說中,正常的活人也可以因為某些原因,如嫉妒、悲痛、悔恨等情緒,而化為妖怪,這個過程被稱作“生成”。如書中提到的一種妖怪:飛頭蠻。飛頭蠻的本身是正常人,但因為內(nèi)心存在執(zhí)念,在夜晚,頭部可以脫離身體而四處游走,雞鳴時分返回身體。那種因為對男子非常執(zhí)著的愛戀而無意識生成為飛頭蠻的女人,她們在無意識中是要去做什么呢?是去看那個人嗎?可是你想,月明星稀,樹影婆娑,一顆也許美麗的頭顱飄來蕩去,哪怕只是隔著窗子看那人一眼呢,會不會把他給嚇死?
澀澤龍彥《魚鱗記》中因為被冤枉或誣告而死的十二歲少女由良,以及那個來歷不明、行蹤成謎的少年十一郎,前者因為要證明自己的清白,屢屢以亡靈出現(xiàn)在家中;后者也許是被殘忍對待的魚的某種化身。他們不也是因為某種執(zhí)念才有如此之種種表現(xiàn)和變形?還有,《骷髏杯》中那個蘭亭,臨死之前的迷夢——也許并不是夢——是年幼時因緣巧合害死的小座頭的怨念在報復,還僅僅是那種因自己的一時意氣害死了一條生命的悔恨之心始終埋藏在心底,在人生最后時刻明明白白地表現(xiàn)出來?
過分的執(zhí)念、嫉妒、恨意、報復之心,都能生成“鬼”。人心不定,則百魅生。人心愿望過盛,執(zhí)念過強,愛意成為某種“執(zhí)”,則會變成不自知的“鬼”。也許,因為不能生而為人,只好“生成”了“鬼”。但人如無“執(zhí)”,人生有什么意味呢?
夢中所見
蔓生的草,即唐草,通常是指阿拉伯式花紋。據(jù)說唐草可上溯至古埃及時期,我不甚明了。唐草花紋細碎、繁復、向邊界處鋪陳、蔓延、纏繞,仿佛通向無盡的遠方,充滿了神秘和不確定性。這也許便是作者為這集子如此命名的緣故?澀澤龍彥在后記中引用了波德萊爾寫于《火箭》中的話“所有紋樣中,阿拉伯花紋是最具概念性的”,并稱,“若蒙認為本書總標題來自波德萊爾的話,那就不勝榮幸了”。
我并不關(guān)心這書名來不來自于波德萊爾。這集子中的故事本身,就像是唐草——枝枝蔓蔓,內(nèi)容龐雜,回環(huán)纏繞,圍繞S型柔軟的莖稈四下延展又不可名狀,時而到無邊無際的暗中發(fā)光的大海,時而到枝搖影動、婆娑幽暗的密林,時而到達初秋微薄日光照耀著的湖面,時而,又到了水聲豐沛、浪花四濺,有瀑布飛奔而至的深潭。到是到了,但到達之處有什么,會有什么,還有什么,是神秘未知的,是不可預(yù)料的,是需要反復閱讀體悟卻仍覺恍惚的、幽暗的。也許這便是澀澤龍彥想表達的意味?《唐草物語》的譯者林青說,澀澤龍彥“所展示的世界與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并不完全契合,仿佛世界的現(xiàn)實平面在某處產(chǎn)生了一條裂縫,在這裂縫的邊緣某些異樣的東西正在閃閃發(fā)光。”
正是這閃閃發(fā)光的東西吸引著我。
在《三個骷髏》中,這種“閃閃發(fā)光”的東西更令人著迷。安倍晴明三次占卜時確認,三個骷髏分別來自花山院的三世:前世七歲時死去的小舍人,前前世十六歲時死去的后宮女官,前前前世二十五歲落入山谷圓寂的修行者。而那場景,隨著安培晴明的稟報,漸次浮現(xiàn)在花山院的腦海和情緒中,亦真亦幻的描述體悟、前世與當世的重疊、場景的重現(xiàn),讓人恍惚,仿佛有無形的手拖曳著花山院和讀者一起到達那不可名狀的神秘前塵。
據(jù)說,澀澤龍彥手邊有一只常年為伴的骷髏頭,他寫出《三個骷髏》這樣的作品也不足為怪。我只是很想知道,他手邊的那只骷髏頭,到底是誰呢?是否也是他的某個前世?他手撫摸骷髏的瞬間,想到的是山間的涼風、林間的鳥鳴、湍流的溪水,還是幽暗不明的前世?
如果《三個骷髏》總讓人覺得有些迷茫、幽暗、不知真假和神秘難測,那么《金色堂異聞》則更明確地道出了故事存在著虛構(gòu)。在這異聞中,澀澤龍彥讓八百多年的藤原清衡仍舊活著,并給“我”當了一次“向?qū)А保斡[了中尊寺、伽羅御所遺址等,并借此機會描述了日本最著名的國寶金色堂及其相關(guān)的歷史,在虛構(gòu)中講述歷史,讓人在亦真亦幻的迷霧中想去觸摸當時的風物和眼下的世界。
看完全書,我有點茫然,不知道怎么給這些作品歸類,《鳥與少女》看起來像是旅行札記,《死于火山》像關(guān)于《博物志》作者普林尼的隨筆,《六道十字路》像關(guān)于馬卡貝及馬卡貝舞的“傳記”,《女體消失》則明顯帶有中國的古代志異小說的意味。在《女體消失》中,跟隨作者的敘述節(jié)奏,我知道紀長谷雄一定沒有遵循和鬼的百天之約定,但誰會知道,那“聲音美麗得無以言喻”“眉毛漆黑濃密,有如遠黛”“仿佛會發(fā)光般”的美女竟會消失成水呢?
也許,正是這種不可捉摸的特質(zhì),才構(gòu)成了有“暗黑美學大師”之稱的澀澤龍彥,正如他在《金色堂異聞》里聽到藤原清衡抑揚頓挫地唱起他從未聽過的歌時的感受——“像是中國人在說夢話”。澀澤龍彥作品中展現(xiàn)的,大約也是夢中所見,是夢話般的囈語,是迷離曲折,恍惚幽暗的迷途,是旁逸斜出、不知所蹤的神秘。
亦真亦幻
給小孩買過一套克里斯提昂·約里波瓦的“不一樣的卡梅拉”,里頭有個小故事叫《我不要被吃掉》,講的是雞舍鬧饑荒,大家出門尋找食物,卻被一個大怪物變成了石頭的故事。小公雞卡梅利多和妹妹卡門,好朋友綿羊貝里奧前往怪物所在城堡的路上,碰到了想要去殺掉怪物拯救世界的騎士蘭斯洛特,這才了解了怪物的來龍去脈。原來,這是一個雞頭蛇怪,是公雞下的蛋、被癩蛤蟆孵化出來的。它的眼睛里能噴出毒液——看書中畫冊,應(yīng)該是有毒的光芒,大約就是江湖傳說能殺死人的目光了。只要和它四目相對,就會變成石頭。最后,小公雞卡梅利多用外星小雞給他送的眼鏡,阻擋了蛇怪的目光,然后喔喔啼鳴殺死了蛇怪。
孤陋寡聞的我,自然以為這只不過是作者自己的異想天開,編出來哄小孩子玩的小故事。也因此,這個在幼兒書中被繪成上半身是羽毛艷麗、色彩繽紛的大公雞,還帶著四只看起來有點可怕又有點滑稽的大爪子,下半身則是蛇身,且?guī)е邳S紅色環(huán)狀條紋的大怪物,我也就是看看而已,也沒有當成一回事。直到在澀澤龍彥《幻想博物志》中看到了類似的蛇怪的故事。
這哪里是克里斯提昂·約里波瓦的杜撰!這種動物的還有一個也許是非洲的也許是羅馬的名字,叫巴吉里斯克。
這種巴吉里斯克直立著上半身行走,頭上有王冠形狀的斑紋。在有的博物學家的描述中,巴吉里斯克身上長著黃色的羽毛,有的長的則不是羽毛而是鱗片。最詳細的描述是澀澤龍彥引用中世紀動物志作者皮埃爾·德博韋的文字:
“有一種動物叫作巴吉里斯克?!恫┪飳W家》里說它產(chǎn)自公雞蛋。公雞經(jīng)過七年后,肚子里就會形成一顆卵。當公雞感到這顆卵存在時,會受驚、非常害怕。于是在草墊(原文如此)上尋找隱蔽處,用腳抓地,挖出一個產(chǎn)卵的洞。蟾蜍通過嗅覺發(fā)現(xiàn)公雞肚子里的毒素,期待地等待公雞產(chǎn)卵。公雞一離開,蟾蜍就馬上去看看下沒下蛋。如果產(chǎn)下蛋了,就偷走并孵化它。不久一只動物從蛋里孵化出來,它有雄雞一樣的頭、脖子和胸脯,蛇一樣的下半身。這種動物一旦會行走,就會隱藏到地面的裂縫或舊水渠里,所以誰都看不到它。”
這蟾蜍真是邪惡到令人匪夷所思又“細思恐極”??!
在《我不要被吃掉》里,被雞頭蛇怪用眼睛射出的毒液或者說是光波,變成石頭的事物,會在蛇怪死后復活,這不免是孩童世界里的天真溫柔。在皮埃爾·德博韋的記錄里,則是非此即彼的你死我活:
“如果人在被這個動物看到之前先看到它,那么動物就會死。相反,這個動物看到人的話,那么人就會死。……因為這種動物的眼睛會釋放毒素?!霘⑺肋@種動物,就要準備透明的水晶或玻璃瓶,通過玻璃看它……從動物視線里釋放的毒素遇到玻璃會反彈,反而會殺死動物?!?/p>
不同的意見說,巴吉里斯克很反感公雞,會小心避免接近公雞。因為一旦聽見公雞的叫聲,巴吉里斯克就會立刻死掉。
產(chǎn)自公雞的蛇怪,天敵卻是公雞的啼鳴,這一點很耐人尋味啊。也許心理學家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能賦予它更多的意義。
而且,傳說還說,這種目光有毒素的蛇怪,體內(nèi)有蛇發(fā)女怪美杜莎的血。但是公雞下的蛋怎么和美杜莎聯(lián)系起來呢?莫非是這種能下蛋的公雞,在莫名的情況下,在遙遠的時空里,曾經(jīng)中過美杜莎的毒?這大約又需要另外的考證了。
在澀澤龍彥的這本《幻想宇宙志》中,還有至少二十種奇怪得甚至有點莫名其妙的動物。作者從宗教故事、美術(shù)作品中抽絲剝繭,仔細考證,融合了世界范圍內(nèi)的神話傳說,綜合出了這樣一本兼具“檢索”功能的考據(jù)版的博物志。
也許沒什么特別的意思,然而好奇的人,則可以此為圖,按圖索驥,各自追蹤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實在是過于詳實的資料了,澀澤龍彥涉獵廣泛、引經(jīng)據(jù)典,要不是他的這種分類整理考據(jù)歸納,我大概一輩子都不會了解這些神奇的也許從來沒有存在過、卻影響過人類思想文化歷史的事物。
比如,在一個叫迦的勒的大國,有座叫甲斯便的山,山上生長著極大的瓜,瓜熟裂開,小羊羔便從里面蹦出來!比如,據(jù)說生活在印度的獨腳人,他們可以用一只腳快速奔跑,而且這腳巨大,在睡覺時還能當傘打在頭上遮陽。你想象一下這樣怪誕有趣的畫面吧!比如,廣泛存在于希臘神話,被無數(shù)作家藝術(shù)家描繪、再創(chuàng)造的三姐妹怪物戈耳工、人馬一體的肯陶洛斯、各種羊頭鷹頭獅子頭的斯芬克斯。
當然少不了彌諾斯的迷宮了。帕西菲“誘奸”(這個詞多么奇怪,但事實上確實如此,帕西菲愛上了丈夫彌諾斯從海神波塞冬那里求來的公牛,求歡不成,便在天才發(fā)明家代達羅斯的幫助下鉆到披著真牛皮的木質(zhì)母牛體內(nèi),欺騙了公牛)了這頭美得讓彌諾斯違背向海神獻祭的誓言的公牛,從而誕下了一個牛頭人身的怪物,彌諾陶洛斯。彌諾斯對妻子出軌生出的怪物無可奈何,只好建了迷宮來關(guān)押它,而且還要求雅典人民每年獻出少男少女各七名給怪物當食物——彌諾斯的這一波操作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其中究竟有什么難言的隱情?后來雅典英雄忒修斯在彌諾陶洛斯同母妹妹阿里阿德涅線團的幫助下,解開了彌諾斯的迷宮,殺了彌諾陶洛斯,解放了更多的少男少女。
澀澤龍彥提到的這些動物中,唯一真實存在過、且沒有背負所謂寓言神話和傳說的,大概就是渡渡鳥了。
在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邊,西南印度洋上,有一座被珊瑚礁包圍的火山島,叫馬斯克林群島。1508年被葡萄牙人發(fā)現(xiàn),1598年被荷蘭人殖民。自此,島上生活的渡渡鳥就遭了殃。這種像火雞卻比火雞大得多的胖墩墩、有翅膀卻不會飛翔的鳥在荷蘭移民到來后,數(shù)量急劇減少——當然會急劇減少,渡渡鳥一次只下一個蛋,蛋被狗和豬吃掉,沒被吃掉的蛋,好不容易孵出雛鳥又被老鼠啃了。因此,1681年,地球上最后一只渡渡鳥在布拉格可悲地死去了。
有的千奇百怪,有的莫名其妙,有的聞所未聞。這本好玩的博物志,也許只能由暗黑美學大師來寫才不顯得浮夸和怪異,只是,很想不明白的,是在《最初的魚》一文中,澀澤龍彥說“盡管中國自古就被認為是‘無神話之國’,但……”什么?中國自古就被認為是“無神話之國”?!是我理解出現(xiàn)偏差了?還是這里面有什么誤會?莫非認為我們的女媧造人、補天,精衛(wèi)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是真實發(fā)生的?
夏之終結(jié)
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與世長辭。幾個小時之后,澀澤龍彥寫了一篇追悼文。在文中,他這樣說:“三島氏把自己一步一步地逼到了死亡深淵。雖說如此,他并不是厭世了,也不是為了清算頹廢的生活,毋寧說是在世人所謂的道德性受虐的克己與陶醉中,堅定了自持的死亡理論,把自我戲劇化推向了極致?!?/p>
深以為然。
從前我總在想,作家如何寫作家?尤其是活著的寫死去的,熟悉的那一位寫他自己已逝的朋友,他們會怎么下筆?逝去的已然逝去,無論生者怎樣描摹刻畫抒寫,都無力也無法反駁。一位是暗黑美學大師,一位與普魯斯特、喬伊斯、托馬斯·曼并稱為20世紀四大代表作家,在他們十五年的交往中,前者對選擇以切腹方式告別世界的三島由紀夫有什么和他人不同的看法?面對這樣一位友人,澀澤龍彥真的能像他自己所說,“不帶主觀的文學價值判斷來客觀敘述”他們之間的交往嗎?
隨便翻開此書,恰好看到了這一段:
“一個文學者自殺后,議論該文學者之死的最低禮儀,不應(yīng)該是在排除政治思想、風俗現(xiàn)象以及社會影響關(guān)系后,與其裸露的精神進行對決嗎?不應(yīng)該是評價他作為一位作家積蓄了多少能量,其在積蓄能量的途中又是因何種必然性而自盡的嗎?”
啊,就是這樣啊,因此決定好好看下去。
澀澤龍彥的這本《三島由紀夫追記》中雖說幾乎都與三島由紀夫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關(guān),但也有一些涉及到了三島氏的“私人生活”,開篇的二三事就讓一個風趣幽默的三島氏畫于紙上。
書中有不少澀澤龍彥為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寫的書評,如關(guān)于《豐饒之?!返膸灼u論,還有對三島氏戲劇作品的觀后感及評論,尤其是三島由紀夫戲劇中的最佳作品《薩德侯爵夫人》,澀澤龍彥更是從不同的側(cè)面不厭其煩、“連篇累牘”地談了又談。也由此可見二者對薩德的關(guān)注。
澀澤龍彥以友人及作家同道的身份解讀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大概不能趕得上三島氏的“自白”,但也算是貼近了三島氏的本意,書中就有不少三島氏對澀澤龍彥評論的肯定與得遇知己的喜悅。當然,對同一事件、人物、觀念等,他們也有各自不同的見解、欣賞角度等,這些,澀澤龍彥也毫不避諱地談及,也正因為如此,他才用筆給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多面體的三島由紀夫,一個熟悉的“他眼”中的作家、友人。一個“活”的三島由紀夫,一個生活著的、而非總是以作品的面目呈現(xiàn)于眾的作家,一個“讓我們有心情打趣的人”,漸漸凸顯。我們也因此得知:“不經(jīng)歷衰老的死亡是永恒的、健康的?!边@正是三島由紀夫自身揭露出來的最為單純明快的自殺意義。
書中還收錄了澀澤龍彥和三島由紀夫的兩次對談,一次關(guān)于泉鏡花,一次關(guān)于稻垣足穗,從這兩次對談中,我像看到了兩個人在某個活動的主席臺上侃侃而談的樣子,腦海中三島由紀夫那黑白的、剛毅的面孔忽然變得生動起來,他微笑著仿佛在說:“男子若是變得大腹便便,那是永世永代的恥辱?!?/p>
然而,這樣生動的三島由紀夫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經(jīng)離開了我們。
澀澤龍彥說,三島由紀夫的《天人五衰》中最后一個夏天,終究是終結(jié)之夏,它“寂靜無聲,充斥著災(zāi)難來臨時的沉默,它是不管三島氏如何努力都沒能脫離的永恒之夏”。因為,在三島由紀夫眼中,“那破壞后的頹廢,那與死比鄰而居的怪異之生,正是夏天。夏天是絢爛的腐敗與新生的季節(jié)……是一段兇暴無比的抒情時光?!?/p>
儲備著好多“甜言蜜語”并不斷拋給我們的三島由紀夫,如今不在了;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三島由紀夫不在了的澀澤龍彥,如今也不在了。炎炎夏日,看著后者對前者的追記,內(nèi)心實在難以平靜。
責任編輯 王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