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春 張乾森
摘要:在生活中,教育總是教授人們遵守什么樣的道德義務,很少提起我們擁有什么樣的道德權利。道德義務與道德權利應當是辯證統(tǒng)一的,顯然,人們并未意識到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一樣也具有正義性,且造成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相脫離的思想根源在于儒家思想中的義利觀。
關鍵詞:道德權利;道德義務;義利觀
一、問題提出: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fā)展,民主政治體制不斷完善,道德權利成為我國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憲法法律的基本價值訴求。道德權利是道德的一個方面,其實質是一種權利?,F代法治社會背景下,法律領域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tǒng)一,而在約束力相對較低的道德領域,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相脫節(jié)甚至對立,這種脫節(jié)有其思想基礎和歷史淵源。“歷史上的一切剝削階級的道德,往往割裂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的關系。它幾乎把一切權利賦予一個階級,另方面卻幾乎把一切義務推給另一個階級”[1]。傳統(tǒng)社會中封建統(tǒng)治階級意圖用封建道德來維護統(tǒng)治,利用倫理道德來教化民眾。自漢朝以來近兩千年的儒家倫理道德教育中,道德思想中的義利對立觀是核心內容之一,這也是造成當今社會之注重道德義務,而往往忽視道德權利的思想根源。隨著倫理、哲學學者們的幾十年的探索,有關道德權利的內涵和實現機制等理論研究趨于成熟,本研究在此基礎之上對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兩者相脫離的思想根源—儒家義利對立觀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從邏輯上講,道德義務與道德權利是相伴而生的,是同一事物的兩面,離開一方,另一方即不存在。[2]在生活中,教育總是教授人們遵守什么樣的道德義務,很少提起我們擁有什么樣的道德權利。道德義務與道德權利應當是辯證統(tǒng)一的,顯然,人們并未意識到主張道德權利也具有正義性。
當今社會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的脫離實質上是一種權利與義務的不統(tǒng)一、不對等。其思想根源在于儒家思想中的義利關系。義,指儒家倫理道德中的仁,即個體對他人、社會的奉獻;利,主要指儒家思想中個體或社會的欲望,包括公利和私利。這正對應了道德的兩面,即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而儒家義利觀也因此成為了當今社會道德權利與義務相脫離的思想根源。
二、儒家道德中的義利觀:
義利關系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一個重大倫理問題,其實質是階級社會中統(tǒng)治階級的排他性特權和被統(tǒng)治階級對個體利益的維護性之間的矛盾關系,任何一個階級社會都必不可少的要討論義利關系。其在歷史實踐上表現為道義與功利的關系。
自秦漢確立封建制度以來,漢朝確立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教育體制,自此,儒家思想中義利對立關系便成為了封建教育的重要內容。義利對立觀,即封建倫理道德中的義利對立觀,且以道德義務為本,否認道德權利的存在。在儒家思想發(fā)展的階段上,以秦漢為分界。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體現了義和利具有一定的統(tǒng)一性,表現為相對的義利對立觀;而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朝以后的儒家思想,尤其程朱理學,甚至表現出絕對的義利對立觀。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義利觀:
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精神核心是仁,以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木樱匀蕿樽罡叩赖略瓌t??鬃赢吷鷤鞯朗跇I(yè),力圖以仁禮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針對義利觀,孔子認為“義以為質”,義是符合倫理道德,符合禮所要求的行為標準,利則是利益的代名詞,利益也分為私利和公利。在孔子所出的春秋末期,政治上禮崩樂壞,經濟上井田制瓦解,大勢已定,孔子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堅定維護者,認為造成此種現象的是人們追逐私利所導致,因而在孔子看來,“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边@樣,義變成了一個劃分私利和公利的標準,也是一個劃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3]由此可見,孔子尤為強調義,但他并不徹底否定利,于此相同的觀點還有孟子,孟子繼承了儒家正統(tǒng)思想,其在開篇作《梁惠王上》提出了“義以為上”的論斷,孟子所強調的也是義高于義,但我們應該認識到,孟子提倡重義的同時并不輕利,孟子所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也指向了這一點,孟子認為君主應該義為先,重視百姓的利益,其本質也體現了一定的義利統(tǒng)一觀
董仲舒的義利觀:
董仲舒在其所作《春秋繁露》中多次提到義和利的關系,其中”以義正我”指要用道義來約束自己的言行,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但是忽略了義而過渡追逐利則是不可取的,有違與倫理道德,堪稱不義。對于義利觀,董仲舒還有一個經典論述:” 正其誼不謀其利,鳴其道不計其功”,這體現了董仲舒在義利觀上以義為前提、以為本,但他也并不是徹底否定利,他的義利觀認為義與利是同一事物不同重要性的兩個方面,承認了人們求利的合理性和正當性,適當地肯定了利的地位。[4]董仲舒的思想體現了他的義利觀還屬于一種相對的義利觀,但更急強調了義的地位,對兩宋時期的事功學派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程朱理學的義利觀:
兩宋時期理學思想中的義利觀走向絕對化,程朱理學提倡“存天理,滅人欲”,所謂天理即表現為義,所謂人欲即人的私利,這樣的論斷徹底推翻了義利相對統(tǒng)一的基礎。二程在此基礎上將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價值觀推向極致,明確提出:“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5] 在這一“出”一“入”之間,“義”與“利”便被徹底地割裂并對立起來,成為不相融的存在。[6]程朱理學走向權威主義和絕對主義,從而徹底否決了義利的統(tǒng)一觀,可以說是歷史的倒退。
三、總論:
傳統(tǒng)倫理學堅持義務本位觀,否認道德權利的存在。[7]儒家思想中的義利觀總體來說是一種相對的義利對立觀,體現出不同程度上的相對統(tǒng)一。程朱理學則體現了一種絕對的義利觀,重視義而完全排斥利。理學是宋朝以后主流思想意識,雖然也有批判理學的聲音存在,比如事功學派等反對絕對的義利對立觀,重視合理的利。清朝顏元則提出“正其誼以謀其利,鳴其道以計其功”,不失為一種進步的思想。
本研究就造成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想脫離的思想根源進行探討和分析,對今后的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的辯證統(tǒng)一提供了一些參考,不足之處在于沒有提出可供實踐的具體措施。
參考文獻:
[1]張洪高.道德教育中道德權利的彰顯[J].中國德育,2009,89.
[2]裴黎黎.市場經濟對孔子義利觀的借鑒[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0,v.32;No.290,82-86.
[3]趙玉玲.董仲舒義利觀探析[C].鄭州大學,2016.
[4]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 張卓.儒家義利觀的衍化述論[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20,v.40;No.167,129-133.
[6]王曉波;王云嶺.道德權利:一個概念性考察[J].甘肅理論學刊,2016,No.238,92-96.
作者簡介:
李長春? 張乾森,臨沂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