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經(jīng)濟的日益發(fā)展催生了人們消費習慣的轉變,從以往的紙幣支付到刷卡支付,直到現(xiàn)在隨處可見的手機、刷臉支付。電子支付的普及催生了人們對于維護自身權利看法的轉變,這樣的轉變體現(xiàn)在人們對于實體物的所有權觀念逐漸演變?yōu)閷τ谔摂M物的所有權觀念的轉變。本文從現(xiàn)在人們使用頻率較高的支付平臺上存在的潛在法律風險,特別是提升信用額度、設置臨時額度、提升臨時額度三個提額方式展開,論證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之爭。
關鍵詞:額度;支付方式;權利與義務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隨著中國特色法治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對于自身權利的維護觀日益加強,對于一些新的構詞法(例如,被代表、被捐款、被自愿)產(chǎn)生了反感乃至抵觸的情緒[]。與此同時,反映了人們對于自身權利應當?shù)玫阶鹬?、保護的觀念正在不斷的深入人心。本文所要探討的正是與人們?nèi)粘I盥?lián)系緊密的,并且正在不斷普及的電子支付中的透支額度提額所產(chǎn)生的“被提額”背后蘊含的法理學思考。以此說明科技的日益進步所帶來的對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與便捷,更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內(nèi)有序運行。
一、現(xiàn)實問題
(一)支付方式的轉變—財產(chǎn)觀念的轉變
商品經(jīng)濟的本質(zhì)是交換,商品經(jīng)濟在形成初期是一種以物換物的方式所進行的活動,且這種以物換物的交換是基于人們對自己所持有物品的價值的認識和需要的一種“約等價交換”。后來發(fā)展成為以貨幣為介質(zhì)進行買賣,從而實現(xiàn)商品流通的經(jīng)濟活動。中國經(jīng)歷幾千年的歷史延續(xù),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支付方式也在不斷變革,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F(xiàn)如今,支付方式在不經(jīng)意間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自近現(xiàn)代以來,從人們以往的消費方式(攜帶紙幣、硬幣),到如今人們的出行消費方式—隨處可見的電子支付,人們對于電子支付的消費方式已經(jīng)習以為常,鑒于消費模式的轉變,各平臺持有人推陳出新,提供給部分消費者以在一定額度內(nèi)可透支的支付方式以便于人們在日常消費中可以進行一定量的透支消費。
支付方式的轉變引發(fā)了人們對于財產(chǎn)觀念的轉變。一方面表現(xiàn)為對于實體財物的護持;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在消費過程中對于“找零”行為的重視及真假幣的辨別。電子支付的發(fā)展,人們的消費的媒介從紙幣轉變?yōu)槭謾C,至此人們在對手機保持持續(xù)性占有及關注的同時不需要擔心實體財物的遺失、“找零”出錯及真假幣的問題。
(二)額度提升方式的混亂所引發(fā)的現(xiàn)實問題
支付方式日益革新的同時,對于新型支付方式的發(fā)展更需要在合法的空氣內(nèi)有序運行。人們在使用電子支付的同時,特別是使用在一定額度內(nèi)可透支的消費模式的時候,各平臺在評估消費情況及還款情況后,不斷的提升透支額度,以供消費者使用。
這樣的額度提升是以一種什么模式運行不得而知,可以看到的是,在使用一段時間的透支消費后,各平臺持有人未經(jīng)使用人許可擅自提升額度,部分平臺使用人在不理性消費的情況下,導致無力償還而只能選擇支付一定利息的分期還款,甚至無力償還而導致個人征信記錄嚴重受損。這種情況的產(chǎn)生一方面是由于使用人的不理性消費,但不可否認平臺持有人擅自提升額度的責任不可推卸。
各平臺持有人只能對平臺使用人的消費記錄及還款情況做一個直觀的評估,但是在針對平臺使用人的收入情況及還款能力方面,平臺持有人無法做到給出全面、客觀的評估結果,導致額度提升過高,超過了部分平臺使用人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這樣的額度提升方式是否合理、合法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二、權利義務之爭
(一)權利義務論
正如張文顯教授對于權利義務的論述:法律權利是規(guī)定或隱含在法律規(guī)范中、實現(xiàn)于法律關系中,主體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法律義務是設定或隱含在法律規(guī)范中、實現(xiàn)于法律關系中,主體以相對抑制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保障權利主體獲得利益的一種約束手段[]。由此,平臺使用人應當以一種自由的意志來獲得利益,此種意志是以作為還是不作為的方式來實現(xiàn)在所不論,但是基于此獲得的利益的獲得必須是自由的,而不是平臺持有人所單方附加的。據(jù)此本文認為非因平臺使用人的自由意志所獲得利益不是權利,而是平臺持有人單方附加于平臺使用人的義務。本文從以下幾種觀點進行論述。
1.從“利益說”的觀點[]出發(fā)。其把權利理解為法律所承認和保障的利益。不管權利的具體客體是什么,上升到抽象概念,對權利主體來說,它總是一種利益或必須包含某種利益,而義務則是負擔或不利。一方面平臺持有人通過提高額度、臨時額度的方式將某種平臺持有人所稱的利益賦予平臺使用人,但此種利益是否被平臺使用人認可、是否在平臺使用人所能接受的范圍之內(nèi)不在平臺持有人的考慮范圍之內(nèi),存在一定的疑問。另一方面,尤其是平臺使用人因提升額度所引發(fā)的非理性消費所帶來的的問題、由于網(wǎng)絡詐騙所引起的“被消費”所引發(fā)的刑事及民事糾紛,給平臺使用人帶來了一系列的精神及訴訟上的負擔。
2.從“規(guī)范說”的觀點[]出發(fā)。其把權利理解為法律所保障或允許的能夠做出一定行為的尺度,是權利主體能夠做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以及要求他人相應地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的許可與保障。與此相應,義務被解釋為法律為滿足權利人的權利需要而要求義務人作出必要行為的尺度,其未履行構成法律制裁的理由或根據(jù)。權利與義務被解釋為一種為或不為的尺度。據(jù)此,平臺持有人通過提升額度的方式排除了平臺使用人選擇是否接受的提升額度的權利,并且其行為不是為了滿足平臺使用人的權利的正常行使而賦予平臺使用人的一種額外的權利,再更大程度上是設置了一個潛在的義務。
3.從“選擇說”,亦稱“意志論”的觀點[]出發(fā)。該說把權利理解為在特定的人際關系中,法律規(guī)則承認一個人(權利主體)的選擇或意志優(yōu)越于他人(義務主體)的選擇或意志。換言之,某人之所以有某項權利,取決于法律承認他關于某一標的物或特定關系的選擇優(yōu)越于他人的選擇。正是法律對個人自由和選擇效果的承認構成了權利觀的核心。此種學說把權利理解為平臺使用人的意志或選擇優(yōu)于平臺持有人的意志+選擇。據(jù)此,平臺持有人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根據(jù)自身的意志及自由提升平臺使用人的消費額度。此行為模式與本店學說恰恰相反,即義務主體的選擇或意志高于權利主體的選擇或意志,行為模式的反轉,帶來權利主體轉變?yōu)榱x務主體、義務主體轉變?yōu)闄嗬黧w,原權利主體(平臺使用人)轉變?yōu)榱x務主體的結果即是原義務主體(平臺持有人)通過提升額度的方式賦予了平臺使用人某項義務。
4.從“法力說”的觀點[]出發(fā)。其把權利理解為法律規(guī)范賦予權利主體的一種用以享有或維護特定利益的力量,或一個人通過一定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改變法律關系的能力。義務則是對法力的服從,或為保障權利主體的利益而承受一定的法律結果。據(jù)此,平臺持有人能否通過自己的意思表示即變更平臺持有人和平臺使用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假設平臺持有人能夠通過一定的行為變更雙方之間的法律關系,其也只能通過平等協(xié)商的方式進行變更。平臺持有人提升額度、臨時額度的行為不是享有或維護特定利益的行為,其單方的意思表示也不足以變更雙方之間的法律關系。據(jù)此,平臺持有人提升額度、臨時額度的行為不是在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而是顛倒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平臺持有人通過單方意思表示將原本屬于平臺使用人的權利進行改頭換面,賦予了偽善的代名詞。
(二)民事法律行為論
根據(jù)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分為1、單方民事法律行為,又稱一方行為、單獨行為,是指根據(jù)一項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2、多方民事法律行為,是指兩個以上當事人并行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共同行為和決議。[]從民事法律行為的角度分析,提升額度所帶來的的后果是給平臺使用人增加了一項義務,平臺持有人能否通過單方的意思表示即為提升額度的行為在平臺使用人身上增加義務?結論是否定的,平臺持有人欲賦予平臺使用人某項義務應當征得平臺使用人的同意才能為相應的行為,否則此行為應當被認定為無效。平臺持有人欲提高額度、臨時額度,應當與平臺使用人簽訂協(xié)議或臨時協(xié)議。不能以平臺使用人在開通基本額度的同時與平臺持有人簽訂的協(xié)議中約定的額度提升辦法:在平臺持有人經(jīng)過評估認為平臺使用人具備提升額度、臨時額度的情形即依次約定提升平臺使用人的臨時額度。這樣的協(xié)議屬于平臺持有人提供的協(xié)議模板,平臺使用人欲開通此項功能選擇同意并且只能選擇同意,此合同屬于格式合同,在此協(xié)議中通過形式上的協(xié)商一致約定排除平臺使用人的主要權利,此條款屬于無效條款。
(三)實踐中額度提升所引發(fā)問題的探討
一種觀點認為,平臺持有人提升臨時額度,不是給平臺使用人設定義務的行為。理由是,單純的提高臨時額度只是為平臺使用人提供了一種可預期的權利,即在特定的時間范圍內(nèi)平臺使用人可以在自己認為需要的時候使用該筆額度,當平臺使用人使用該筆額度時才與平臺持有人產(chǎn)生民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平臺使用人不使用該筆額度不會與平臺發(fā)生任何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另一種觀點也即本文的觀點,認為平臺持有人提升臨時額度,在平臺持有人與平臺使用人之間產(chǎn)生了一種可預期的權利義務關系,而這種可預期的權利義務關系沒有在雙方之間產(chǎn)生合意,而是平臺持有人強加在平臺使用人身上的一種可預期的義務。
從實踐上來看,提升臨時額度的時間點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常見于春節(jié)、國慶等重大節(jié)日或者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雙十一、購物平臺的年中慶等在網(wǎng)絡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重大節(jié)日。可見臨時額度的提升旨在促進消費,而不是說單純的提供一筆備用金來預防突發(fā)事件,本文作者沒有聽說過平臺持有人在個人遇到突發(fā)疾病、事件等不可預料的情況下提升平臺使用人的臨時額度。況且,習近平同志指出:“國家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醫(yī)療保障體系?!眹乙呀?jīng)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應急機制。這更加佐證了本文的觀點,額度的提升,只是在某些時間點促進個人的消費。
然而提升的臨時額度,畢竟不是自己的財產(chǎn),透支之后仍須按照規(guī)定的時間節(jié)點還款,那么從邏輯角度上來說:以透支之后需要還款為大前提,以促進消費為目的的提升臨時額度為小前提,那么得出的結論是提升臨時額度是以最終需要還款為目的的。在此有人仍會提出疑問,這樣的邏輯分析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只要平臺使用人不使用臨時額度,就不會產(chǎn)生最終需要還款的結論。在此本文需要說明的是,現(xiàn)代社會充滿著誘惑,很難保證每個人都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強加平臺使用人義務之后辯稱不使用提升的額度就不會帶來還款義務,此種觀點不符合法理上對于權利義務的論證,且不能以公民樸素的價值觀來衡量法律上權利與義務的區(qū)別。
類似于近幾年很“時髦”的套路貸,就是利用了人們追求物質(zhì)世界的滿足而滋生出來的一類犯罪現(xiàn)象。但不能據(jù)此認為平臺持有人提升臨時額度的行為即為套路貸。提升額度的行為與套路貸存在一定的相似度,即提升臨時額度,再通過開通借錢平臺以法律允許范圍內(nèi)的利息將資金出借平臺使用人供其償還消費。但存在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套路貸行為所引發(fā)的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詐騙罪其主觀目的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本文論述的平臺持有人提升額度的行為僅涉及權利義務的爭論。
三、結語
綜上,對于額度的權利義務之爭,本文已有基本的論斷及論述,認為平臺持有人提升平臺使用人的額度和臨時額度,不是通過單方行為的方式賦予了平臺使用人權利,而是給平臺使用人增加了不必要的義務。應當通過立法及加強監(jiān)管的的方式規(guī)范平臺在法律的框架內(nèi)正常運行。網(wǎng)絡不僅不是法外之地,反而需要受到國家及民眾更多的關注,切實保障平臺使用人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讓民眾的權利能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自由的翱翔。
作者簡介:
張晨希,男,江蘇南通,北方民族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非法學)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