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瑛
春去夏至,萬物蔥蘢。在滿地的繽紛落花中,姹紫嫣紅的春天悄然退場,夏天的腳步離我們越來越近。初夏時節(jié),風和日麗,草木蔥翠。我們可以欣賞到小荷初露的美景,聆聽到清脆悅耳的蟲鳴,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機。那么,在詩人的筆下又會呈現(xiàn)出怎樣的初夏風光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客中初夏
[宋] 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當戶轉(zhuǎn)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
惟有葵花向日傾。
注釋:
1.客中:客居在他鄉(xiāng)。
2.清和:天氣清明和暖。
3.當戶:正對著門。
4.惟有:只有,僅有。
白話說古詩
初夏四月,天氣清明和暖,雨后天氣剛剛放晴,正對著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凈了。眼前沒有因風起舞的柳絮,只有葵花對著太陽開放。
你認識我嗎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sǒu),陜州夏縣涑(sù)水鄉(xiāng)(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ē);做事用功,刻苦勤奮。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其生平著作頗多,主要有《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等。
詩詞大穿越
詩中描寫的是司馬光客居在河南洛陽時所看到的初夏景色,詩人不喜歡明凈蒼翠的南山,也不愛隨風飄蕩的柳絮,唯獨鐘愛向陽盛開的葵花,這與詩人的經(jīng)歷息息相關。當時朝廷正值王安石變法,司馬光與其政見不同,極力反對。由于王安石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于是司馬光離開朝廷,客居洛陽十五年。因此,此詩的后兩句寓情于景,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志向:我不會像在風中飄搖的柳絮那樣,人云亦云,趨炎附勢。而是要像那永遠向日的葵花一樣,心系國家,忠貞不渝。
司馬光與“警枕”
《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上一部著名的編年體史書,全書294卷,約300萬字。全書記錄了上至春秋戰(zhàn)國,下到宋朝建立之前,一千多年的朝代興衰歷史。這部史學巨著正是由司馬光負責編撰的,總共歷時十九年,參閱了大量歷史文獻,耗費了無數(shù)心血。在編撰書籍期間,司馬光每天廢寢忘食,常常伏案寫作到深夜,天不亮又起身繼續(xù)寫。相傳司馬光擔心自己睡過頭,特意叫人做了一個光滑的圓木枕。晚上睡覺時枕著,只要枕頭一動,頭就會從枕上滑落,人也被驚醒了,這樣便能早點起來繼續(xù)寫書。因此這種枕頭也被人叫做“警枕”。正是這種勤奮治學、腳踏實地的態(tài)度,造就了司馬光在史學上的杰出成就。
知識翻翻卡
乘(chéng)高決水 出自司馬光《言為治所先上殿札子》:“陛下誠能行此二者……后日之政,如順風吹毛,乘高決水,可以不勞而成功者?!币馑际菓{借地勢居高臨下,決口放水。比喻費力小,收效大。
筑舍道傍 出自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七年》:“此所謂筑舍道傍,無時可成?!币馑际窃诼放陨w房子,卻總與路人討論意見。比喻人多口雜,辦不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