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陵 吳瑛
摘? 要:文化館的設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在文化領域的獨有標志,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進入新時代,文化館的職能定位不應只停留在組織、開展、培訓、輔導、全民藝術普及等一般表象上的職能定位。70多年的風雨歷程,文化館的發(fā)展幾經曲折,在當下各地深化體制改革中,文化館又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在這種形勢下,更應該賦予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的戰(zhàn)略職能。特別是在東西文明的強烈碰撞中,充分發(fā)揮各級文化館的作用,擔負起國家強盛、民族復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訓公民道德、提升文明素質的文化責任。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定位。
關鍵詞:文化館;戰(zhàn)略;定位
一、新時代文化館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提高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
1、應全面深刻理解國家設立文化館的核心要義
文化館和新中國同行,走過了輝煌且艱難的70余年歲月?!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四章共一百四十二條款中,凡涉及行政事業(yè)單位特定名稱之定義,只有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為規(guī)定名稱予以列舉。其核心要義就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這是上世紀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文化館的基本要求。進入新時代,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組成部分和重要載體,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使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根本宗旨。在建設中,文化館承擔的是責任主體,其主要職能就是服務人民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兩會上強調,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因此說,各級文化館應緊扣時代主題,把握黨的脈搏,全面深刻理解新時代文化館的職能定位。
2、文化館的工作要融入到黨和國家倡導的大局之中
各級文化館的重點工作,不能一味地搞活動辦培訓、全民藝術普及,應將黨和政府提倡什么、導向什么、要求什么,融入到實際工作中。2019年10月,中共中央頒發(f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旨在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質,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則成為發(fā)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一項基礎性任務,更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工作。作為文化館,更應將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融入到黨和國家的發(fā)展大局之中。2019年,陜西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了一次群眾性的廣場舞大賽,這也是近幾年各地文化館熱衷于組織,參與性較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在某市舉辦的分賽場的比賽中,參賽的隊伍共21支,參賽人員965人,其中女性957人,占總參賽人數的99.17%,年齡在50歲以上的占96.5%,這次活動,國家公共財政直接投資218萬元,全市的區(qū)縣文化館動用人力、物力奮戰(zhàn)近三個月,有的文化館全年開展的活動僅限于參加這次活動。我們辦活動的目的是什么?意義何在?國家財政投入,而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占比只有千萬分之幾,只注重表象的活動開展,沒有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融入其中,這種現象雖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但起碼作為傳播文明的文化館來說,是否應該有義務和責任來通過活動、培訓,去教化市民,提升公民的整體文明素質,這才是國家設立文化館的核心要義所在。
二、新時代文化館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
精神家園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文化館的責任所在,使命所在。2020年4月20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陜視察,對文化建設做出了“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1月25日,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充分發(fā)揮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在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作用”。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了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體責任。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延續(xù)和發(fā)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的重要任務。作者通過調查,全省共108個區(qū)縣級文化館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和文化館職能脫離的占到32%,未開展或沒有將此工作作為主要工作任務的占25%,將此項工作作為主要職能經常性開展的占35%。眾所周知,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在主要功能缺失、主要職責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全國出現了不少文化館走向市場、“以文補文”的狀況。國家開始啟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程,給各級文化館在業(yè)務上、職能上增添了新的內容,才使得文化館有了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景。實踐和教訓告誡我們,新時代的文化館應緊跟時代脈搏,把握政治風向,應將守望民族之基因,弘揚中華人文之精神,堅守民族之根,鑄就民族之魂的戰(zhàn)略大局作為己任,擔當文化使命。
三、新時代文化館是提供優(yōu)質公共文化產品和
服務的總裝車間,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
文化生活和需要的主要場所
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以提供優(yōu)質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為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時隔五年再次來陜視察,就文化建設,每次都做出了“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指示精神。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是《憲法》賦予文化館的基本職能,其宗旨,就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多層次、多元化的。但現在的人們更注重的是靈魂深處的慰藉和心理的歸宿、精神的寄托。作為文化館確實應該轉變工作思路,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改進服務供給,發(fā)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供給主流,當仁不讓,搶先出手,占領主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為載體來實現的。讓人民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的多元化需求,文化館要克服現有的運行機制,擴大受眾面,在實現公共文化均等化方面下大力氣,吸納更多的人群參與和享受黨的陽光,加強群眾文化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且具有思想內涵、傳遞正能量的優(yōu)質文化產品,不斷滿足多層次的群眾需求,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動員并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和服務,努力使文化館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主要場所。
四、文化館是實施鄉(xiāng)村文化振興戰(zhàn)略的中樞核心
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數字鄉(xiāng)村發(fā)展戰(zhàn)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意見》;2019年5月16日,中辦、國辦印發(fā)《數字鄉(xiāng)村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繁榮興盛農村文化,傳承發(fā)展農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任務之一,而文化館則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中樞核心。
《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文化館處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中心位置。《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第九條規(guī)定:“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因地制宜統(tǒng)籌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為總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為分館或者基層服務點的總分館建設,完善數字化,網絡化服務的配送體系,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資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p>
鄉(xiāng)村振興之文化振興,重點是鄉(xiāng)村,而鄉(xiāng)鎮(zhèn)(街辦)、村(社區(qū))兩級基層綜合性服務中心既是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也是鄉(xiāng)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更是文化館服務體系的中堅成員,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橋頭堡。文化館處在六級公共服務體系的中樞核心位置,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四有”標準,完善縣、鄉(xiāng)、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全覆蓋,完成國家、省、市、縣、鄉(xiāng)六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戰(zhàn)略任務。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推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穩(wěn)步實施。文化館起到了承上啟下的職能作用,是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的中樞核心。
五、文化館是數字文化服務與傳播的引領者
《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公益性文化單位應該通過寬帶網絡、移動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和衛(wèi)星網絡等技術手段,利用數字智能終端、移動終端等新型載體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傳播能力?!?/p>
現在已進入全球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時代,數字中國的建設正全力推進,文化館作為公益性文化單位的主要成員,已經擔負起數字文化傳播的重任,通過互聯網,全國已建立起上下一體的公共文化云,線上服務已成為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方式,也成為連接鄉(xiāng)村、服務基層的主要渠道。通過這次疫情戰(zhàn)役,公共文化的線上服務已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流方式,已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和認可,服務效果非常明顯,讓大家在家里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傳遞著人間大愛。
文化館在世界文化建設領域是具有典范性的中國制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標志,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群眾,特別是基層人民群眾把文化館當做他們的精神家園,和文化館建立了深厚的、難以割舍的感情,文化館已成為黨和政府連接人民群眾的紐帶和橋梁。
(高陵區(qū)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