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霞
來源:微信公眾號“想法”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雨果博物館位于巴黎中心的孚日廣場6號。雨果發(fā)表《巴黎圣母院》之后,1832年至1848年,他在此居住了十六年,寫下《瑪麗·都鐸》和《悲慘世界》的大部分。
雨果被譽(yù)為共和國之父,法蘭西良知的代言人。他思想的深邃遼闊,情感的悲天憫人,非一般寫作的人所能及。
出于工作原因,我常常來這里,這隱藏在孚日廣場安靜回廊下的雨果故居。走上這四百年前寬寬的樓梯,上二樓,在這間紅色的客廳里,無數(shù)文人藝術(shù)家穿梭往來,大仲馬、梅里美、福樓拜、李斯特都曾是這里的座上賓。毫無疑問,這里是“十九世紀(jì)上半期法國文學(xué)的客廳”。這個客廳見證了雨果在文壇、政壇地位的冉冉上升。正要步入下一個客廳時,靠窗墻上一幅小肖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這是一位面容姣好的年輕女子,頭上纏著異國情調(diào)的頭巾。她是一個戲劇演員,在雨果人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奇特女子——朱麗葉·德魯埃。
1832年,雨果全家搬進(jìn)這套住所時,雨果與夫人的感情生活出現(xiàn)了裂痕。正是這個時候,戲劇演員朱麗葉闖入了他的生活。雨果為她在孚日廣場旁邊租下小套房,有一個女傭陪伴她。在愛情上,雨果是自私的。他要求朱麗葉只能跟他出門散步,單獨(dú)一人不能出門。她打發(fā)無聊時光的辦法是給雨果寫信。一生中,她一共給雨果寫了兩萬多封信。今天大部分都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有900多封收藏在雨果故居。
如果沒有1851年12月拿破侖三世發(fā)動政變當(dāng)皇帝,如果沒有雨果公開堅決地反對帝制、被迫流亡這件事,著名作家與美麗女演員的愛情故事只不過是世人茶余飯后的花邊談資。雨果注定要成為雨果,不朽的人。而朱麗葉也自有她的歷史使命。
1851年12月,朱麗葉冒著極大風(fēng)險,給雨果弄了一本假護(hù)照。雨果化名“朗萬”,逃到了比利時。如不逃走,一旦被拿破侖三世的軍隊抓住,他會得到被槍殺的下場。幾天后,朱麗葉也逃到布魯塞爾。兩人從此踏上流亡之路,最后流落到一個離法國諾曼底很近的英國島嶼,一去十九載。為避免再次被驅(qū)逐,1856年,雨果在島上買下了自己的房子,給自己和家人住。1864年,在同一條街上,他和朱麗葉以兩人共同名義買下另一座房子。雨果喜歡逛舊貨市場,搜集舊家具。他還喜歡敲打修補(bǔ),做木匠活??蛷d和臥室都是他親自動手裝飾的。雨果將客廳裝飾得比中國人的客廳更具中式風(fēng)格,中式家具、中國瓷器、中國宮燈,墻上還裝飾著美麗的中式瓷盤和木板畫。
木板被鋸出各種形狀,用刻刀在板上刻出輪廓圖案、填上顏色。雨果沒去過中國,但并不妨礙他想象出憨態(tài)可掬、惹人喜愛的中國人物。
1870年,普法戰(zhàn)爭法國戰(zhàn)敗,拿破侖三世下臺,流亡英國,三天后即9月5日,雨果如英雄般凱旋,受到了巴黎人民的熱烈歡迎!經(jīng)過19年的流亡生涯,朱麗葉終于能和“共和國之父”、一代偉人雨果生活在同一屋檐下。1874年至1878年,兩人住在克里希街21號,與兒媳、孫子孫女住在同一幢樓里。1878年11月,兩人搬入16區(qū)埃羅大街130號。雨果80歲生日那天,60萬市民列隊經(jīng)過他的窗前向他致意。第二天,巴黎市政府將這條大街的名字改為雨果大街,直至今日。
朱麗葉于1883年去世,這幅肖像畫于她去世前不久。兩年后,1885年,雨果去世。政府舉行國葬為雨果送行。從歐洲各地趕來的兩百萬群眾參加了他的葬禮。他直接被送進(jìn)了先賢祠,列位于希臘“眾神”之行列。1903年,雨果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巴黎市政府買下孚日廣場6號雨果流亡前的故居,設(shè)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