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天 王永卓 史超
馬鈴薯產(chǎn)量高,營養(yǎng)豐富,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及經(jīng)濟作物。馬鈴薯優(yōu)質(zhì)高效栽培管理技術,有助于促進當?shù)亟?jīng)濟效益提升,優(yōu)化居民飲食結構,并為農(nóng)業(yè)實踐提供重要技術支持。
1 選地選茬
種植馬鈴薯要選擇地勢平坦、排水通氣良好、土質(zhì)肥沃疏松的弱酸性壤土或砂壤土的平川地或平崗地,前茬3年以上未種過馬鈴薯和茄科作物,切忌重茬和迎茬。嚴禁選擇噴施過阿特拉津、普施特、氯磺隆等除草劑的茬口,否則會造成絕產(chǎn)或嚴重減產(chǎn)。
2 整地施肥
2.1 整地:是保證馬鈴薯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的重要措施之一。最好伏耕,秋耕次之,春耕較差。提倡“深耕細耙”整地法,一般要求翻深在20~30厘米,深度均勻一致,不漏翻,不亂層;翻后通常采用“一耙、二耢、三鎮(zhèn)壓”的作業(yè)方式,精耕細作,達到土塊破碎、土壤疏松、地面平坦的效果,創(chuàng)造底土緊實、表層疏松、透氣、保水、保溫的土壤環(huán)境;起壟高一般15~18厘米。
2.2 施肥:馬鈴薯是喜肥作物,吸肥量大。結合整地一次性深施農(nóng)家肥,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化肥和農(nóng)家肥混合施于土壤中。一般施腐熟的雞糞每45000千克/公頃;施用氮∶磷∶鉀為2∶1∶3的化肥10000千克/公頃;為防治地下害蟲,可同時混施3%的辛硫磷顆粒劑,用量45千克/公頃。
3 種薯處理
3.1 選用良種:要因地因時制宜,選擇適合本區(qū)生產(chǎn)又適銷對路的品種。以早熟鮮食為主的,宜選用早大白、尤金等品種;以晚熟為主,宜選用春薯系列等品種。要用健康脫毒種薯的二級原種或一級良種做種薯。
3.2 種薯切塊:大中薯從上向下縱切4~5塊,一般每塊應在40~50克,有至少1個芽眼,多達2~3個芽眼;小于50克的種薯不切塊,提倡整薯播種。
切到病薯要及時淘汰,將切刀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后再用。種薯切塊后,用混有殺菌劑的草木灰拌種,防止切塊腐爛。
3.3 困種催芽:播前困種催芽對保證苗全、苗壯,促進早熟、增產(chǎn)有很大的作用,正確催芽處理是馬鈴薯高產(chǎn)的重要措施之一。用切塊播種,提倡先切塊、后催芽的方法,目的是打破頂端優(yōu)勢,促使塊莖所有芽眼都能萌發(fā)。一般在播種前25~30天催芽,出窖種薯放在溫度15~18℃的散射光室內(nèi),鋪放2~3層厚,每隔2~3天翻動1次,夜間要用覆蓋物蓋好防治凍害,到每個切塊帶有長1~2厘米、短而粗的1~3個芽時,室內(nèi)通風降溫(溫度保持在8~10℃),在散射光下煉苗,待芽變綠后播種。
4 適期播種
適期播種是馬鈴薯獲得高產(chǎn)的重要因素之一。播種過早,容易受晚霜危害,嚴重時會凍傷生長點;催大芽的種薯,在地溫太低時會長期不出苗,形成“夢生薯”,造成嚴重缺苗斷條。
適期播種時間是當?shù)?0厘米土溫穩(wěn)定在5℃以上,一般在4月中旬到5月初。單壟開溝點播,芽眼向上擺放(按在土里),播種深度8~10厘米(壟高不低于15厘米),播后視墑情及時鎮(zhèn)壓。
5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馬鈴薯增產(chǎn)增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考慮生產(chǎn)目的、品種類型、自然條件因素,綜合參考田間配置方式為:行株距為65厘米×25厘米,適宜種植密度為6.15萬株/公頃左右。
6 田間管理
6.1 除草:播后苗前選用撲草浄和乙草胺除草。撲草凈切忌在剛拱土時用,對苗有害。播后苗前或剛出苗的可用施田撲除草,為了防治早春溫度低除草效果不好,可先用溫水把藥化開,激活藥性。
6.2 查苗補苗:馬鈴薯缺苗嚴重影響產(chǎn)量,缺株減產(chǎn)實際產(chǎn)量的50%~70%,所以出苗后發(fā)現(xiàn)缺苗,要從多株苗上分離進行補栽。
6.3 水分管理:出苗后馬鈴薯抗旱能力比較強,相當于谷類作物,發(fā)棵期前,苗高15厘米以下一般不要澆水,以利蹲苗,避免造成植株徒長(特殊干旱適當少澆水)。結薯期開始澆水,一般在初花、盛花、終花澆三次水,保持地面濕潤,切勿大水漫灌。
開花結束可適當控水,并保持供水均勻,澆水總的原則是小水勤灌,不要沒壟,如果大水漫灌會使土壤發(fā)硬板結,土壤通透性不好。此時正是塊莖增長期,易出現(xiàn)畸形,也影響塊莖生長。若遇大雨要及時排水。收獲前10~15天禁止?jié)菜?/p>
6.4 培土中耕:在上茬壟的壟溝栽培的,在出苗期苗出齊時,對苗眼培一次土,覆土6~7厘米成壟。培土增溫防止倒春寒。
在發(fā)棵期即苗15厘米左右時培第二次土,這次要淺培土,以提高地溫,促進匍匐莖增加,匍匐莖越多結薯越多,是決定結薯多少的關鍵時期。
早熟品種只培2次土。晚熟品種在結薯期即苗20厘米左右時進行第三次培土,這次要多培,一般6厘米左右,加厚增寬壟臺,為塊莖膨大提供良好條件。此次培土主要起到降溫作用,溫度低些,馬鈴薯結的多、易膨大。
齊苗時第一次中耕,深度8~10厘米,10~15天進行第二次中耕,需淺些;現(xiàn)蕾開花期進行第三次中耕比第二次更淺。后兩次結合培土,先培土3~4厘米,后4~5厘米,總培土不超過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