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
【摘要】 《紅燭淚》與《在美國和中國間搖擺》以母親龔林達的角度敘述其痛苦經(jīng)歷。無意識的自卑與隱忍、“小寫的他者客觀體”體現(xiàn)堅韌與自強、“欲望總是他者的欲望”體現(xiàn)自傲與控制欲?!镀灞P上的較量》和《美國女婿拜見中國丈母娘》以女兒薇弗萊·龔的角度講述她內(nèi)心的壓抑情感。離棄恐懼癥體現(xiàn)自卑的服從,親密恐懼癥表達叛逆的反抗,死亡恐懼中妥協(xié)與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和缺乏及時有效溝通則是母女關系產(chǎn)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本文就這一問題展開深入分析。
【關鍵詞】 母女形象;精神分析法;母女關系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7-0020-02
一、母親龔林達的性格特點和形成原因
龔琳達自卑自強自傲的復雜性格來自她童年生長環(huán)境與遭受的不幸經(jīng)歷。從龔家的“外人”身份轉(zhuǎn)換到洪家的“外人”,龔林達的內(nèi)心從未真正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她利用聰慧和婆家的迷信順利離開牢籠,踏上去往美國的土地展現(xiàn)自我價值,從自卑到自強甚至自傲轉(zhuǎn)而發(fā)展成極強的控制欲,讓她和女兒之間心生嫌隙導致女兒從自卑到反抗最后妥協(xié)。
(一)無意識的自卑與隱忍
心理上形成的無意識對后期成長心理有極大影響,后天形成的行為話語都是對童年及幼年時期的追溯?!盁o意識當中儲存著一些令人痛苦的體驗和情感,我們之所以不愿意了解這些創(chuàng)傷、恐懼、邪念和懸而未解的沖突,原因就在于我們擔心自己被它們壓垮?!庇啄陼r心中未被滿足的愿望造成心中的壓抑引起不同時期的性格變化。早期的龔林達是自卑壓抑的,幼時童年經(jīng)歷讓她內(nèi)心承受“外人”稱呼的壓力,母親的嚴厲要求極少表達感情造成了龔林達性格里不安全感。龔林達出嫁時因家庭遭受洪水災害父親將帶不走的細軟家具當作嫁妝給他帶入婆家,母親堅持將自己的私房瑪瑙項鏈送給她作為陪嫁,母親雖然疼愛她但以含蓄打壓的方式培養(yǎng)女兒,幼時的她無法感受到母親對她的良苦用心,將父親和家人的意志代替母親的想法導致年幼的龔林達認為自己是家中的“外人”。家中遭遇洪水舉家搬遷的經(jīng)歷導致她在剛踏入洪家時是孤立無援,“賢妻良母”傳統(tǒng)教育與母親的“打壓”式教育下的她產(chǎn)生深深的自卑心理,深受母親影響的龔林達對于原生家庭是具有責任感的,自己的一言一行是母親的投影,所以即使在婆家如此危機的環(huán)境下她也挺直脊梁,她的無意識行為也體現(xiàn)了她自卑與隱忍的性格特點。
(二)“小寫的他者客觀體”中的堅韌與自強
成長期間我們經(jīng)常將自我的感情寄托在有標志性的事物上,對這些事物的意向從而引起我們對于生活的聯(lián)想?!啊懙乃呖腕w’也可以用于指稱一切事物、只要它能夠重發(fā)起我對失落對象的被壓抑的欲望。”對往事和意難平的人不斷渴求使我們對有象征性的事物表達情感。結(jié)婚前夜她將命運的不公都指向窗外的大雨,是這雨導致她離開至親踏入陌生的家庭,也是這雨她必須接受不喜歡的丈夫,更是這雨她被困在這婚姻的牢籠里望不到頭,雨就是“小寫的他者客體”。而《紅燭淚》中紅燭這一意象是另一“小寫的他者客體”,紅燭本是代表喜慶美好幸福的婚姻的象征,新人的紅燭從成婚至次日清晨依舊保持明亮預示著這對夫妻將白頭偕老。但她內(nèi)心祈求著紅蠟燭快點熄滅,燭火忽閃著卻又燃了起來,龔林達則一不做二不休將代表丈夫那端的紅燭吹滅,燭火被熄滅但她心中的自由之火此刻卻被點燃。紅燭的跳動熄滅以及再燃體現(xiàn)龔林達逃離婚姻的不安與躁動,《紅燭淚》將蠟燭熔化滑落的蠟油作為標題暗示出龔林達對這場婚姻的絕望與憤恨紅燭淚象征婚姻中的苦痛但最終她克服了這些困苦掌握命運自己尋求幸福。
(三)“欲望總是他者的欲望”中的自傲與控制欲
母親對兒女望子成龍將自己幼年時未被滿足的愿望寄托在兒女身上.“我們的欲望、信仰、偏見等等,都是因為我們沉浸在象征界當中而被建構(gòu)出來的,尤其當這一沉浸過程是由我們的父母來實施。”家長強烈的控制欲導致孩童在幼年時無法克服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她將自己獲得的自由歸功于這成功的出逃,帶著強烈的控制欲,龔林達將自己的經(jīng)驗傳授于女兒并希望能夠控制女兒,將女兒的成功歸因于自己的教導。女兒討厭她的炫耀與她產(chǎn)生爭執(zhí),面對女兒“自毀前程”的威脅,她依舊選擇這場較量中的勝利,造成女兒內(nèi)心對母親的恐懼大于對棋盤的恐懼,“我曾一再祈求,她別進入我的生活之中,希望她就在我的生活以外的生活。”龔林達得知女兒與高中男友結(jié)婚時“當下就將鞋脫下劈臉扔上來”,她發(fā)泄著怒氣完全不顧女兒的尊嚴與顏面,在女兒沉浸在第二任丈夫送的昂貴的毛皮大衣時,龔林達冷冷地指出衣服的種種缺陷,奚落里奇臉上的小雀斑,她表達想法的方式都帶著濃濃的控制欲和挑剔。
二、女兒薇弗萊·龔的性格特點和形成原因
薇弗萊·龔反抗無果后選擇服從與妥協(xié),母親澆筑了一道高墻阻隔自己,她無法窺探母親的內(nèi)心,成年后時的薇弗萊則自己建造一堵更嚴密的高墻阻擋母親對她生活的“窺探”。盡管婚姻破裂她依然飛蛾撲火奮不顧身最終在母親“離開”她的霎時間,才陡然明白自己對母親深深的愛意。
(一)離棄恐懼癥中的自卑與服從
孩童對于母親通常敬愛并崇拜,但受到精神控制時孩童無法表達則會產(chǎn)生恐懼等心理感受?!半x棄恐懼癥——堅信朋友或愛人將要拋棄自己(實質(zhì)性拋棄),或者不關心自己(情感拋棄)?!睂е聦δ赣H的不滿甚至將母親的形象扭曲,從而激化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從小受到母親嚴厲要求的薇弗萊·龔對是自卑的,她既討厭母親的壓迫但又習慣它并產(chǎn)生安全感。任何決定必須先得到母親的首肯才可進行,她討厭母親拿她炫耀反嗆母親,“你自己想出風頭,為什么你自己不學下棋呢?”她既信任母親又恐懼母親,她將這種矛盾沖突歸結(jié)于自己與母親的生肖屬相不同。受到母親的冷暴力她無法入眠,壓力就如同六十四格棋盤,歸其原因是母親說她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下棋了。少了母親的督促與監(jiān)督,她丟掉了主心骨每日思忖自己與母親關系的高墻,并在某一天徹底放棄自己曾經(jīng)的榮譽與驕傲。成年之前的薇弗萊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反抗,唯一嘗試的反抗是犧牲自己珍視的前途引起母親的同情與關注,但依然被母親的沉默與冷淡攻擊得潰不成軍。這也間接導致了她后期反叛與抗爭的性格特點。
(二)親密恐懼癥中的反抗與叛逆
長期精神打壓會造成孩童不自信,隨年齡增長青少年會有反抗意識,“親密恐懼癥——這是一種沉潛已久而且非常強烈的感覺,我們總覺得與他人情感親密將會給自己帶來嚴重傷害或毀滅,只有一直與他人保持情感距離才有情感的安全?!焙⒆酉Mㄟ^這種方式獲得母親的關注與理解,母親如果始終用粗暴的手段對待孩子則會導致兩人關系的破裂。母親得知自己想嫁與她不滿意的配偶當下將鞋子砸到了她臉上,薇弗萊多年壓制住的怒火瞬間被點燃,叛逆的薇弗萊再次進行毀滅式的反抗。她拋棄了她覓而不得的歸屬感,盲目地逃離母親轉(zhuǎn)身投入不那么完美的丈夫懷中。“我曾一再祈求,她別進入我的生活之中,希望她就在我的生活以外生活,”就算母親告訴她這個男人花心毫無責任感,她依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將親密關系恐懼轉(zhuǎn)移到愛人身上希望從他們身上獲得真正的寵愛與包容,與里奇的性關系也讓薇弗萊從心靈上獲得滿足,“我想從沒想到,世上會有這樣真摯的愛情,我對此是很珍惜很看重的,我真怕,媽會把它玷污了。我不愿意。”她難得找到心靈的歸屬無法承受母親對里奇的諷刺與打擊,在薇弗萊心里母親玷污她純潔而美好的感情,自第一次反叛到第二次婚姻她依舊未能理解母親的愛,反而將這些隱藏愛意的“責罵”當作夾槍帶棒的武器,穿著厚厚的防御服與母親相處。
(三)死亡恐懼中的妥協(xié)與理解
當遭遇親人離世的沖擊才能領會到自己對母親的愛?!八劳鍪亲罱K的離棄:無論我們與自己的愛人關系有多么密切,當我們死亡的時候,我們都是一個人離世。當我們?yōu)槠渌说乃劳龈械娇謶种畷r,離棄恐懼癥也會發(fā)揮作用?!鞭备トR·龔錯以為母親在自己面前去世時,她瞬間號啕大哭,無法接受母親的辭世。
薇弗萊看到母親睡著時的孱弱、單薄與無助誤以為母親即將離開她,“一陣突發(fā)的恐怖淹沒了我,她看上去似一個沒有生命的軀體,她死了!”陡然之間薇弗萊才意識到母親對自己的重要性全盤托出對母親的愛,她一直所尋求的歸屬感其實就是在母親這里缺失的部分。此時的薇弗萊才體會到母親張牙舞爪的虛張聲勢,看到母親在已無咄咄逼人的窒息感她才真正接納了母親,懂得了母親一直在等待她走進自己的世界。死亡的恐懼灌給她最猛烈的醒酒湯將她從賭氣式的反抗之中拉出來,與自己的卑微自尊心相比,母親的安危才是她真正在乎的。于是她與自己和解與對峙多年的母親和解,將自己心中的不滿與偏見拋諸腦后,薇弗萊對母親死亡的恐懼將這一圍墻打破,她主動重新抓緊母親并真正理解母親那潤物細無聲的愛意。
三、結(jié)語
龔林達與薇弗萊·龔之間母女矛盾歸根到底是因為中西方的教育方式不同,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直接激發(fā)這矛盾。母親應及時關心并愛護孩子傾聽他們的心聲,理解并支持孩子。孩子應該及時向母親表達感情,向母親尋求身體以及心靈上的幫助。有效的溝通利于孩童時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交流,只有當母親與孩子敞開心扉才能真正傳達彼此的心意,因為愛,需要及時有效的表達。
參考文獻:
[1]Lois Tyson.當代批評理論實用指南[M].趙國新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2]曹波.塞繆爾·貝克特長篇小說的拉康式精神分析[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9,(01).
[3]郝敬習.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及其人性觀[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03).
[4]顧悅.論喜福會中的創(chuàng)傷記憶與家庭模式[J].外國文學研究,2011,(02).
[5]劉昀.母女情深——論《喜福會》的故事環(huán)結(jié)構(gòu)與母女關系主題[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06).
[6]彭桃英.中美文化的隔閡、沖突與融合——解讀《喜福會》[J].河海大學學報,2006,(01).
[7]譚恩美.喜福會[M].成乃珊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