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說《紅與黑》中的于連在法國王朝復辟時期不斷探索自己的人生前途、尋找自己的社會地位。他在社會底層努力掙扎,試圖進入上流社會,他接近所有對他有利的人,使用一切手段讓自己趨于豪富或偉人,但是生命即將結束之時卸下偽裝回歸真實的自己。在他的人生選擇中呈現(xiàn)出完美——不完美——完美的這樣一種生命意志。
【關鍵詞】 于連;人生;完美;不完美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9-0027-02
讀《紅與黑》,整個人感覺都處于一種極度壓抑又渴望打破的狀態(tài),在劇中,無論是愛情、前途、理想、現(xiàn)實與抱負,都讓人感到深深的無奈,是那種對社會、對人性、對制度深及肺腑的無奈。
《紅與黑》這部作品就是圍繞著于連這個人物形象是按照完美——不完美——完美這個順序展開的。結構主義敘事學認為,一個敘事性文學作品,從平衡起步,然后出現(xiàn)不平衡,經(jīng)過努力再到平衡,這樣不斷轉換所完成的全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這樣一個循環(huán)的思路也可以用來分析于連與整個人生事件的關系。
在《紅與黑》第四節(jié)“父與子”中有一段對于連的肖像描寫:“他的兩腮紅紅的,兩目低垂著。他是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少年,表面看來,文弱、清秀,面貌不同尋常。他的鼻子好像鷹嘴,兩眼又大又黑。在寧靜的時候,嚴重射出火一般的光輝,又好像熟思和探尋的樣子,但是在一轉瞬間,他的眼睛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的表情?!?/p>
于連的出場,讓大家非常清晰地認識到他被無視和受屈辱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他出生在木匠家庭,但是他身體瘦弱、不夠強壯,干活兒無法讓父親滿意,眉清目秀的他不僅得不到父親的喜愛反而等待他的是父親粗暴的拳腳相待。于連熱愛讀書、喜歡思考,最喜歡盧梭的《懺悔錄》和拿破侖的《圣埃倫島回憶錄》。從《懺悔錄》中,他領悟到人應該是有尊嚴的,他因自己出生卑微得不到尊重和尊嚴而痛苦。而拿破侖的故事給了他力量和希望,盡管出生卑微,但是只要自己聰明努力,就能像拿破侖一樣建功立業(yè),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于連充滿志向,不同尋常。當然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句“將來,我到底和誰一桌吃飯呢?”于連高傲、敏感,他寧愿在家挨父親的拳頭,也不愿給貴族人家當奴仆。這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句,實際上卻決定了于連一生的命運。這種自尊心背后掩蓋著相當嚴重的自卑,他知道自己是一個“可憐蟲”,“沒有保護人,也沒有錢?!钡匚徊煌㈦A級不同的觀念時刻刺激著他,他唯恐自己出身貧民而受到上層階級的輕蔑。即使是這樣一種由“貧民意識”的自卑而激起的高傲自尊的反抗,也不妨礙我們認為他應該是一個完美的人。于連的敏感和細膩、倔強是天生的,他還擁有著超群的記憶力,他對資產(chǎn)階級上層社會的丑陋觀察的十分透徹,懷著強烈的憤懣,在市長家他所感受到的是“對上流社會的仇恨和厭惡”。
但是,這種完美并沒有持續(xù)太久,于連的絕對自我讓他走向了近乎偏執(zhí)激進的狀態(tài)。在他心中,“尊嚴”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了得到別人的尊重,他可以放棄輕而易舉就能到手的錢財,但是最終把他引向歧途的,卻是他內心對于“自尊”的高傲理想和狂熱追求。比如有一天在花園喝茶的時候,傍晚天色有點黑了,于連不小心碰了一下德·瑞那夫人的手,夫人立刻把手抽回去。對于一個貴族家庭的婦人,這是女性的基本修養(yǎng),但這個動作卻讓于連產(chǎn)生了不適,他認為:“德·瑞那夫人瞧不起我,我的手一碰到她,她一下子就抽回去了?!边@樣一種自卑的意識促成了后面自尊的反抗,他想:“無論如何我要抓住她的手?!苯?jīng)過痛苦的激烈的思想斗爭,在強大的決心刺激之下,他抓住了德·瑞那夫人的手,由此開始兩人的愛情。對于于連而言,他只是感到一種勝利,一種自尊心得到滿足的勝利。
于連為了利益和欲望扭曲自我,不停地為自己戴上假面具,不斷否定自己最初的原則,事實上,在他所處的那個環(huán)境中,他不得不先把自己變成虛偽的人,以虛偽狡詐來掩飾自己的真實目的。就這樣,于連否定了自己,也從此走上了不完美之路。
于連第一次登上人生舞臺應該是在德·雷納爾市長家里,他開始脫離家庭接觸社會。作為身份低微的家庭教師,他十分強烈地感受到了平民與貴族的階級差異和貧富懸殊。在市長家里,無時無刻上演的資產(chǎn)階級的敗行劣跡和各種各樣損人利己的陰謀詭計讓他顛覆了自己 的認知并產(chǎn)生動搖。謝朗神夫這樣開導他:“你也可能發(fā)跡,但那必須損害窮人的利益,奉承區(qū)長、市長,巴結達官顯貴,卑躬屈膝投其所好,這種行為,就是塵世間所謂的處世之道?!庇谶B在心中暗暗發(fā)誓:“只說那些認為是虛假的話,決不談論真實的事情?!痹谶@樣內心博弈的驅使下,他不再是傲慢的反抗,他學會了虛假和偽裝,在野心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他發(fā)現(xiàn)空有拿破侖式的學識和才干是難以獲得成功的,他在不完美的人生道路上開始越走越遠。
當于連發(fā)現(xiàn)四十歲左右神父的收入竟然比拿破侖手下著名將領的收入高出三倍時,他決定轉向教會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抱負。在神學院的十四個月里,叛逆的底層平民于連十分收斂克制,變得更加虛假偽善。神學院陰森恐怖,那些偽裝成道德君子的教士和表面上清高圣潔的神父都是流氓、騙子和趨炎附勢之徒,這些人罔顧事實,栽贓誣陷,阿諛諂媚。于連小心謹慎,無時無刻不在偽裝自己,盡管自己不信神,但卻拼盡全力研究神學。為了不讓人們對他的偽裝產(chǎn)生絲毫懷疑,他把兩本自己一直認為毫無價值的拉丁文的《新約全書》和《教皇傳》背得爛熟于心。果然,神學院院長和神父被他“虔誠”的態(tài)度和驚人的“才能”所吸引,于連很快就成為神學院的講師。他“快活的發(fā)瘋”,他慶幸自己成功運用手段讓自己在闖出一番天地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后來,于連經(jīng)人介紹擔任德·拉莫爾侯爵的私人秘書,他來到了“陰謀和偽善的中心”。在這里他接觸到了更多社會的丑陋與罪惡,被貴族階級冷漠苛刻的等級制度充斥的社會生活讓他內心十分痛苦,憤懣刺激著他的神經(jīng)。盡管他慣用虛偽,但無法避免用冷靜的批判的眼光觀察周圍一切的人,這無疑給他帶來的只會是敵人,他也很深切地意識到“在一切事業(yè)中,都需要聰明人,”于是更加謹慎、虛偽。他以偽君子答爾丟夫為師,后來發(fā)現(xiàn)了拉莫爾小姐對他的巨大利用價值便一改先前對她的敵視,處心積慮地想抓住她,不惜以“五十三封假情書”為釣鉤,拋開不實用的虛偽,而以馬基雅維利主義為信仰真理,變得卑劣又兇惡。于連終于拴牢了侯爵的女兒瑪?shù)贍柕滦〗?,并迫使拉莫爾侯爵不得不讓步,授予他封號和騎士頭銜,于連為了這一切,甚至全丟掉了他以前的高傲,而竟甘心接受貴族私生子的謊言。但是于連這一切榮譽和地位卻來得太晚了,他剛做了兩天中尉,正想象著三十歲當上司令的大好前程時,“災難”早已向他襲來。為了理想,他犧牲愛情;為了抱負,他犧牲女人;就像德·瑞納夫人在給瑪?shù)贍柕碌男胖兴鶎懙模骸八谝粋€家庭里獲得成功的最好辦法,就是去誘惑一個有影響的女人。”
當于連終于決心放下尊嚴,拋開良知,運用手段獲得中尉軍銜時,卻萬萬沒想到這卻更快的直接的導致了他的毀滅。他這樣做實際上是追求了他過去所蔑視詛咒的東西,肯定了他過去所否定的東西,他自己成了他所諷刺批判的對象,他已是像個賭徒一樣孤注一擲了,他滿以為只要他這樣子“改了”就行了,就會為貴族所承認,就從此沒有障礙,一帆風順了,他正歡喜地做著將軍夢,卻等到了“揭發(fā)信”。
于連的人生奮斗史上既有純粹的傲慢地反抗,也有扭曲的虛偽地讓步,但是他自始至終在一個人孤獨地與敵對階級進行斗爭。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顯示出了平民階級與貴族階級的嚴重對立,反映了平民百姓渴望沖破階級桎梏的牢籠,追求人生的自由和平等。愛情對于于連而言,就是一種工具和手段,讓他肆無忌憚地挑戰(zhàn)等級觀念,由此得到內心自尊的滿足和勝利的快感。面對兩位貴族女性,他從來就沒有真心誠意地追求過愛情,他用特殊的戰(zhàn)爭向貴族發(fā)起一場挑戰(zhàn)。最初的于連是一個有著強烈追求的憤世嫉俗的青年野心家,轉而不惜用虛情假意偽裝自己,追逐地位,追逐金錢。但后來終于徹底醒悟,入獄后拒絕上訴,以死相抗,決不妥協(xié)。
于連最后的選擇是令人震撼的,那是勇氣的聚集,是人性的回歸與升華。于連被捕入獄后大徹大悟,他徹底認識到自己虛偽行為的惡劣和扭曲,他開始為自己不道德的行為后悔,此刻他恢復了真正的自我,找回了人性的純粹和本真。就算入獄后他完全有機會可以逃離監(jiān)獄,完全可以成為德·拉莫爾侯爵的女婿,但是他卻放棄了,走上了自我結束生命的道路。在獄中,他清醒地認識了自我,找到了自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幸福。于連的選擇是對人性最深層的反省,是對當時社會最深刻的諷刺跟抨擊,至此,也完成了對于連這一悲劇英雄的完美塑造,對人性絕對的升華!于連在生命即將結束之時卸下一切偽裝和面具,回歸最真實美好的自己。這種前進看似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否定,仿佛是在原地轉圈,實際上是一種螺旋式上升,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和境界。
最后的結局是于連死了,他也只能這樣選擇,他更愿意直面和正視那個犯過錯的自己,做回真實的真誠的自己。雖然于連最后的離開依然讓我們感到同情與惋惜,但他蛻變之后更高貴的精神和境界讓我們感到那是完美的、無可挑剔的、讓人肅然起敬的。在他的人生選擇中呈現(xiàn)出完美——不完美——完美的這樣一種生命意志。生命原本是平衡的,當生命的一種狀態(tài)達到巔峰乃至于近乎崩潰之后,隨之而來的必然不會是平和與安寧,經(jīng)過一系列的痛苦與掙扎,又會達到另一種平衡。
參考文獻:
[1]蘭守亭.論《紅與黑》中于連的否定之否定人生道路[J].學術探索,2008.
作者簡介:
孫立力,女,四川德陽人,講師,文學學士,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與口才演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