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嘉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發(fā)病快、致殘率高等特點,多伴有不同程度語言能力喪失、認知功能障礙、偏癱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1]。腦卒中康復早期,肌張力稍高有助于恢復肢體運動功能,但肌張力過高則導致肢體難以運動,引發(fā)疼痛、痙攣。上肢痙攣是運動神經(jīng)元受損后恢復過程出現(xiàn)的必然現(xiàn)象,腦卒中發(fā)生后3周發(fā)病率達90%[2-3]。中醫(yī)理論認為,缺血性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是由于痰瘀阻絡、筋脈失于濡養(yǎng)所致,為本虛標實之證,臨床治療需疏通經(jīng)絡氣血??祻湾憻挕⑹址ò茨?、針灸是治療腦卒中后偏癱常用方案,效果得到臨床認可。本研究旨在探究上解痙穴位針刺聯(lián)合被動康復鍛煉、手法按摩在缺血性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選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缺血性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94例,根據(jù)建檔時間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7例。對照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54~73歲,平均年齡(63.69±4.47)歲;病程2~8周,平均病程(5.08±1.19)周。研究組男27例,女20 例;年 齡53 ~75 歲,平 均 年 齡(64.06±4.55)歲;病程2~9周,平均病程(5.37±1.22)周。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均衡可比(P>0.05)。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4];病程<6個月;肌張力分級Ⅰ~Ⅳ級;近期未經(jīng)肌肉松弛、鎮(zhèn)靜藥物治療;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晰;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慢性疾?。桓文I功能障礙;原發(fā)疾病未控制;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被動康復鍛煉、手法按摩,①肌張力Ⅰ、Ⅱ級:保持正確體位,上肢肩、肘、腕、手指依次伸展,關(guān)節(jié)做全范圍被動活動,避免關(guān)節(jié)攣縮;采用本體感覺神經(jīng)肌肉促進療法進行多關(guān)節(jié)、多肌群活動,范圍由小到大;進行床上運動,患側(cè)肢體被動活動,健側(cè)主動活動;對患者進行由遠至近手法按摩。②肌張力Ⅲ、Ⅳ級:抑制性體位,以肌肉牽張、抑制性手法降低肌張力,加強患側(cè)肢體主動性活動,進行伸展性綜合動作,先加強近端關(guān)節(jié)恢復,逐漸延伸至遠端。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上解痙穴位針刺,具體如下:取上解痙穴位及手指井穴,選擇無菌針灸針,穴位、針具常規(guī)消毒,進針方向為上解痙穴位對側(cè)足跟方向,促使所選部位有針感3次,并傳至遠端手指;手指井穴針刺深度0.2寸,捻轉(zhuǎn)手法。針刺后進行被動康復鍛煉及手法按摩,操作如對照組。兩次間隔1 d,5次/療程,兩組均治療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①以Fugl-Meyer評定量表(FMA)評估兩組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分值與上肢運動功能成正比。②以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CA)評估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總分36分,分值與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③以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MAS)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痙攣等級,等級與痙攣程度成正比。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 22.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檢驗標準α=0.05。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治療后兩組FMA、FCA分值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痙攣等級比較 治療前兩組MAS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MAS分級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 單位: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 單位: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 FMA FC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7 14.67±4.05 29.86±5.82a 8.61±2.07 17.24±3.18a對照組 47 15.06±3.98 21.28±5.13a 8.89±1.93 13.65±2.82a t值 0.471 7.852 0.678 5.791 P值 0.639 <0.001 0.499 <0.001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痙攣等級比較[n(%)]
痙攣主要特征為肌張力增高,缺血性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是由于運動神經(jīng)元受損、中樞系統(tǒng)對牽張反射抑制作用降低所致[5-6]。上肢痙攣會延長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進程,阻礙肢體功能恢復,甚至導致疼痛癥狀[7]。中醫(yī)理論認為,缺血性腦卒中后上肢痙攣屬“筋病”“痙證”范疇,病位在腦,肝主筋,氣血虧虛、肝腎不足則痰瘀阻絡,致使筋脈失于濡養(yǎng),經(jīng)絡受阻、氣血不暢,出現(xiàn)痙攣癥狀,臨床治療應通絡解痙、疏通氣血。被動康復鍛煉、手法按摩是以牽張技術(shù)、姿勢反射改善痙攣癥狀,但總體效果有限[8]。針刺是中醫(yī)特色療法,通過針刺上解痙穴位可通經(jīng)活絡,針刺手指井穴有助于刺激神經(jīng)末梢,促進血管舒縮功能,改善血流狀況,解除痙攣癥狀[9]。劉嘉林等[10]研究指出,針刺有助于減輕患者腦卒中痙攣性癱瘓痙攣癥狀,提高運動功能,改善凝血功能。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兩組FMA、FCA分值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上解痙穴位針刺聯(lián)合被動康復鍛煉、手法按摩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結(jié)果進一步顯示,治療后研究組MAS分級低于對照組(P<0.05),解痙穴位針刺聯(lián)合被動康復鍛煉、手法按摩可降低患者痙攣等級。
綜上所述,解痙穴位針刺聯(lián)合被動康復鍛煉、手法按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可改善上肢運動功能,降低患者痙攣等級,提高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