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參觀記
東市街與將軍路,這兩個極富歷史感街名的交點就是金華博物館。
沿著博物館的石階拾級而上,漫步于歷史長河的河畔,徜徉在古老文化的那方樂土,流連于綿延千年的精神文化的寶庫。
走進場館,往右邊,便進入“八婺古韻”展廳。在柔和的燈光下,展柜里的瓷器,或似清風流淌,或似朗月流銀,或似朝霞溢彩,猶如畫中的女子,帶著一份淡雅。瓷體上的斑斑細紋縱橫交錯,是痕,亦為花,流露出了歲月的底蘊與色彩,盡管隔著櫥窗,你仍會驚艷于匠人的奇巧手工。婺州窯,出自平凡匠人之手,經過細細打磨,反復鍛造,歷經千百次的嘗試,才有寥寥幾件精品奇品,這是一種怎樣的匠心?
“邢悅,走啦!幾個破瓷器有什么好看的?快走!”同伴急匆匆地拉著我往前走?!靶蠍偅靵砜纯?!這個塑像真奇怪!”
在藍色燈光的照耀下,一尊塑像矗立在面前。“這個塑像怎么頭戴道士的帽子,身穿和尚的袈裟?真是令人不解!”仔細閱讀邊上的介紹才明白:奇人傅大士,一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道冠、儒履、釋袈裟”竟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實在是顛覆了我的認知了!其人正如其號“善慧”,是以儒行為基,道學為首,佛學為中心,一生更是以身示教。這是一種怎樣奇妙的農禪文明?而八婺大地的奇人,又何止傅大士一人呢?
“我們金華的名人還真……”回過神來,正想對同伴們說,卻發(fā)現同伴們已經不見蹤影了,“哎,這些人,下次說起來的時候只能說‘博物館我去過了。”
循著“雞毛鴨毛,換糖嘞”的吆喝聲,左轉進入了“鄉(xiāng)土民風”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副古老的貨郎擔,一根扁擔,兩只籮筐,那是義烏敲糖幫“小貨郎”?!耙涣L菈K,幾把雞毛,一根扁擔一張嘴,兩只籮筐兩條腿”,挑貨郎硬是讓小小的“雞毛飛上天”,硬是用他們的雙腳走出了一條商業(yè)大道,用他們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級的市場。我靜靜佇立著,不由得被這櫛風沐雨的精神所震撼,我仿佛又聽到了“咚咚咚”的撥浪鼓聲,那種聲音從歷史的浪潮中走來,又在時代的大潮中回響……
“喂,邢悅,回去啦!又沒什么好看的?!敝钡酵榈拇叽俾暢霈F在耳畔,我才如夢初醒,“真的沒什么好看嗎?”我不禁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陳老師評】]
博物館藏品可謂琳瑯滿目,奇珍異品不計千數,如果一一寫來,怎么也是寫不完的。即使能寫出來,估計最終也成了博物館的藏品介紹。因此寫參觀類的游記,選重點,圍繞主題來寫,是最關鍵的。參觀記不僅要寫參觀的內容,而且要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也是游記的“靈魂”。在該文中,小作者圍繞“神奇”這個主題,選取了“婺州窯”、“傅大士”塑像、“小貨郎”三個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來表現金華的歷史文化,避免了面面俱到。
更加巧妙的是,小作者有意在文中穿插與同伴們的游覽對話,作為段落的銜接過渡,一方面避免了把文章寫成介紹藏品的流水賬;另一方面運用對比,把走馬觀花的同伴和善于思考的自己進行了對比,以此來揭示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面對歷史,面對博物館文物,大多數人很浮躁,沒有用心去認真學習傳承。文章的結尾意味深長,讓我們思考:我們?yōu)槭裁慈ヂ糜?、參觀?這確實是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