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雨涵 陳展川
山水文化,是千百年來人們在自然山水中探尋領悟到的感想與思考,累積沉淀而成的一種特殊藝術文化,是一種以自然山水形象為載體或是為表現(xiàn)對象的文化。建筑、宗教、石刻、楹聯(lián)、民俗風情、傳說故事、節(jié)慶、文學藝術、飲食、景觀象征、園林、名人等都含有山水文化的精神內容[1]。
關于山水文化的內容可分為山水精神、山水物質和山水科學三方面[2]。園林景觀的營造就屬于山水物質空間,山水精神文化、山水科學也深刻地體現(xiàn)在我國古今園林工程實踐中。
自人類文明出現(xiàn)以來,人們就對自然界充滿了敬畏。早期由于自然災害頻發(fā),人類便虛構出一些山水之神用以鎮(zhèn)邪,逐漸形成了具有東方色彩的山水崇拜,開始了對山神和水神的祭祀,以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無論是屈原在其名篇《山鬼》中塑造的的多情山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還是莊子在《秋水》中描繪的通靈河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皆是源于古人最原始的山水崇拜意識。在古人心中,雄宏偉岸的山脈“厚德載物”,上善若水“滋養(yǎng)眾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客觀世界的山水是萬物生命的依托,而抽象的文化山水則代表了中國古代哲人墨客的精神寄托和哲學思考。
《詩經》中寫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嵩高維岳,峻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表達了古人內心對山川的敬畏和崇敬。他們認為山川是人類通往仙界的通道,也是神仙下臨凡間的地方。這種對自然山川的敬畏和傾慕的思想,使后人將山川作為了審美對象,為后來山水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關于遠古先民對原始宗教中的山水自然崇拜,有學者認為其根源主要有二:一是出于古時人類對生存的渴求,對水和土地的熱愛;二是源于山水之神在古代神話中與人類始祖的誕生有關[3]。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何古代人民總是對自然山水既存在依賴、畏懼,又懷揣著極度崇敬的心理了。后來,隨著秦漢時期蓬萊島“八仙”故事的廣為流傳,人們逐漸開始把園林營造的目光投向了與山水文化融合的方向。當歷史的車輪行至魏晉時期時,不斷的戰(zhàn)亂和各種外來文化強勢涌入,間接導致了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愿望空前強烈,于是山水文化便在古典園林的營建中得到了極大的發(fā)揚和體現(xiàn),且古人對山水文化的崇尚也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頂峰。
山水文化的發(fā)展依賴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和朝代文明的更替。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長河中,山水文化精神影響了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使之不再只是拘泥于腦海中的想象藝術,而更多的是在真山真水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來的一系列或抽象或具象的意識形態(tài)產品。山水文學和山水畫,便是其中重要的分支。古代很多畫師會在創(chuàng)作之時向作品中傾入個人情感和經歷,將個人精神在高超技藝的渲染下形成一種藝術思想,使人擺脫世俗的煩憂。其實,山水畫在南北朝時就已日趨獨立,入隋后其獨立的畫作派別便逐漸明朗起來。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山水畫在空間意象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方面已經得到了更深層次的提升,在對自然山水、大好河山的臨摹創(chuàng)作方面也顯得愈發(fā)得心應手[4],近景的水泊和山石、中景的樹木、遠景的高山,層次明晰豐富。所以,當山水畫成了文人雅士寄托創(chuàng)作理念和滿腔情思的載體后,文人似乎就更愿意用山水畫的空間意象來表達他們對天地的“思、感、悟”了。
“山水詩”是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在東晉開始成熟,而后勃興,慢慢有了以山水描寫為主要內容的賦作。東晉偏安江南,當秀麗的自然山水與文人們的審美意識相契合時,山水詩便在這種環(huán)境氛圍下有了形成的基本條件。不似山水賦需通過巧妙瑰麗的宏闊場面來完成其意境美的營造,山水詩雖寫山水,卻也并非一定是單純的自然山水,也可能寫對眼中名山大川的贊嘆,更寫對心上山水的寄托。所以因其抒情的創(chuàng)作特點,在情與景的結合上往往更為簡捷明朗,而詩人對自己人生感嘆和眼中景物的描寫也就相對更容易融為一體[5]。
在古代,園林就是為了人的居住生活而建造的。從皇帝的皇家園林到官吏和文人雅士的私家園林,都可以清晰表明人們極度渴望生活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環(huán)境中。而作為中國山水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中國山水畫出現(xiàn)伊始就帶有很強的人文精神屬性。很多名品畫作都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民心中最理想的人居環(huán)境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古典園林的營造。
例如,北宋畫師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圖1)極大程度上表現(xiàn)了山水人居的宏觀場景:綿亙的山勢、幽遠的深谷、深淺有致的流溪飛泉、靜鬧皆具的水村野市等,各種往來停駐的人物好不熱鬧,甚至隔著千年的風月都依稀能聽到岸邊碼頭旅人的呼渡聲?,F(xiàn)在看來,這幅圖中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心中最為理想的人居環(huán)境,既有北宋氣勢磅礴的千里江山,同時又生動展現(xiàn)了充滿生活氣息的理想情景。
元朝著名畫家黃公望在其老年時所完成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圖》描繪了“云山蒼蒼,江水泱泱”的浙江富春江。那是歷代文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南朝文學家吳均曾在此感嘆道:“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而黃公望也將這種快樂自由的意境在畫中表現(xiàn)得淋漓精致。
北宋畫家張擇端僅存于世的國寶級名品畫作《清明上河圖》對北宋都城汴京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繪,生動刻畫了北宋都城舟船往復、店鋪林立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6]。整幅畫卷中既有汴京郊外旖旎的春景,又有虹橋爭渡的盛象,行人在河邊街道來往穿梭、乘船,仿佛隔著紙張都能聽到從北宋汴京傳來的喧鬧叫賣聲(圖2)。畫的最后部分是張擇端最花心思的市井民俗圖,城內街市喧鬧、商鋪林立、人群熙攘,而一門之隔的城外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風貌(圖3)。這幅畫卷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北宋都城的城市風貌和社會各個階層人民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可謂是當時北宋都城最為真實的寫照了[7]。
在我國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山水文化正可謂是影響深遠,在我國歷代園林的設計營建中似乎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作為一個靈魂紐帶從古至今貫穿始終。
2.1.1 造園中的“山水比德”思想
中國傳統(tǒng)園林作為我國古代文化中一個組成部分,歷經了漫長的發(fā)展與演化。在影響傳統(tǒng)園林發(fā)展的3個造園概念中,除了“天人合一”和神仙境界外,還有一個重要概念是“君子比德”,其直接影響了古典園林的意境營造理念[8]??鬃印墩撜Z·雍也》中“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以山水的美好品質來形容智者和仁者,為后來國人山水審美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子思在《禮記·中庸》中提到的“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揭示自然的法則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兜赖陆洝分械摹吧仙迫羲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意為世之至善莫不過水,滋潤萬物卻不與人相爭,處萬惡之地也能安分自處,便是最接近老子心中的“道”。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被賦予了“人格”—包容萬物、穩(wěn)重而令人信賴的山和靈活多變且溫柔包容的水,顯得格外神圣,是值得人們敬仰和學習的對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山水比德”是人類初識生命意識之美的顯現(xiàn)。時有滄浪亭,始建于北宋文人蘇舜欽之手,因感慨于“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自號滄浪翁,在園內建亭命名為“滄浪亭”并引以為園名,以此來寄情山水。《魏書·郭祚傳》中提到“山以人靜,水以智流”,同樣能體現(xiàn)古人在山水審美方面的心理文化沉淀。
2.1.2 “一池三山”的造園模式
“一池三山”是一種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美的造園模式,其以山水之景為骨架,起源于古代的神話傳說。相傳在東海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里住著神仙,山上生長著長生不老藥。古代帝王都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渴望擁有長久的皇權統(tǒng)治,于是歷朝歷代的帝王為了實現(xiàn)自己長生不老的愿望,均推崇此造園模式。這樣一來,從秦漢開始,“一池三山”的園林山水模式便成為了皇家園林的首選。
秦時修建蘭池宮,秦始皇命人在園中開鑿了蘭池,在池中堆筑了三座島嶼,分別取名為“蓬萊”“方丈”“瀛洲”,并以此來對應神話故事里的三座仙山,以此寄托自己長生不老的愿望[9]。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從前較為簡單的苑、囿、臺早已不能滿足封建帝王及社會各階層人員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到西漢建章宮太液池后,我國的造園事業(yè)才開始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活動。而藝術化后的“一池三山”模式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和延續(xù)。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為了突出“仙島神仙”的主題思想,創(chuàng)造了園內福海三島,即“北島玉宇”“蓬島瑤臺”(圖4)“瀛海仙山”的全園構圖方案。三島皆近正方形,呈現(xiàn)西北往東南方向斜串聯(lián)的湖島布局,實屬中國造園手法之妙舉。
中國古人心中對于理想空間的幻想主要為海內昆侖、海外仙山、洞天福地,其中“一池三山”作為海外仙山模式、“一池一山”作為海內昆侖模式分別被演繹為園林藝術中“一池三山”和“一池一山”的空間格局。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古典園林避署山莊(圖5),整體風格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主,在山水造景方面著重擬自然山水之形,融合江南及塞北風情。芝徑云堤的堤島仿中國古代吉祥物“如意”“靈芝”之形,并將湖面分隔開來,使湖中“三山”與“破碎”的湖面巧妙地構成了一幅充滿祥貴之氣的“如意靈芝”樹的圖案,從而為“一池三山”造景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
2.1.3 南宋文人園林的造景手法
南宋是中國古典園林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四景山水圖》是南宋山水畫的代表作。南宋文人園林注重景觀的序列,且其布局并不局限于文人私家園林,許多寺觀園林、皇家園林都有文人園林的特征。南宋文人園林的空間序列為序幕、過渡、高潮以及尾聲。序幕通常是幽靜的密林小徑,引人入勝,再由自然山水過渡到“高潮”的住宅院落,通過遠方的山水和景色來給園林空間以延伸的“尾聲”,制造令人遐想和回味的景色[10]。在《四景山水圖》中,突出了文人的游憩活動,返璞歸真、四季分明,且園林空間層次遞進,使屋落與山水景色起承轉合,富有意境。在南宋時期,不同的園林之間建筑等級和規(guī)模以及造景水平都有著較大的差異。
相較于傳統(tǒng)山水園中人們對于山仙水神的敬畏崇拜,現(xiàn)代山水園顯然多了更明顯的實用價值,人們除了關注園林的人文情懷和優(yōu)美景色外,也開始注重游覽體驗的實用性和愉悅性?!氨鹊隆彼枷牒汀耙怀厝健鄙裣伤枷氲脑靾@模式越來越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對真山真水的利用和優(yōu)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追求。
位于北京四環(huán)內昆玉河畔的巴溝山水園(圖6)是一座典型的現(xiàn)代山水園林。不同于傳統(tǒng)山水園熱衷的海島仙山,這座山水園把地域文脈作為設計核心,將昆玉河生態(tài)走廊的綠帶、水系、廊道三大體系融于一體,并將“都市田園”作為了設計主題,即在自然真山真水的基礎上加入田野、農舍的景觀元素,以期達到在都市中領略田園風光的目的。園內山水都有特別的含義,“山”是對西山文化的延續(xù),“水”則借由昆玉河的水創(chuàng)造出了形式多樣的水系。雖說在整個設計中稻田是巴溝山水園造景的核心,“都市稻花香”是設計者想要重點突出的景觀,但園中明山秀水卻也如同曲調之于歌曲一般不可或缺[11]。山環(huán)水、水繞山,少了對“海島仙山,長生不老”的渴望,更多的是對大自然真山真水的向往喜愛之情。不同于古代帝王渴望長生不老,享萬代春秋,現(xiàn)代城市人穿梭于鋼筋混凝土所建造的冰冷高樓中,更向往大自然的山風拂面、花香沁鼻、流水滌心。這座園林秋有稻香滿園,夏有荷風繞塘,靜可賞圣化淳古、冪翠含清、鏡湖松云,動可看泉眼激涌、野鴨湖中嬉戲,好不愜意。
山水園林是服務于大眾的,需注重歷史文脈的延續(xù)和返璞歸真。因此,現(xiàn)代山水園與傳統(tǒng)山水園有所區(qū)別。現(xiàn)代山水園要通過空間和要素的組合、重現(xiàn)來營造意境,結合傳統(tǒng)山水園中所蘊含的精華部分,吸收其空間意境的理念,選取中國傳統(tǒng)元素和細節(jié),并區(qū)分和體現(xiàn)出不同的民族與地域性,有些還結合風水學說,創(chuàng)造出更加具有時代、地域、文化特征的現(xiàn)代園林風格。
在古代,由于園主身份、地位或喜好需要的不同,我國傳統(tǒng)園林在選址和營建方式上大體分為兩種類型,即天然山水園和人工山水園。江南私家園林的疊山理水之法主要講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由于場地環(huán)境所限,園中的山體大多為假山,不過憑借高超的堆山技藝,這些假山往往有著真山之形神。在理水方面,則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藝術法則,即“水面大則分,小則聚;分則縈回,聚則浩渺;分而不亂,聚而不死;分聚結合,相得益彰”[12],使得水系造型多變又各具情味。北方皇家園林則是既有雄宏壯麗的真山,也有精巧絕妙的假山。在理水方面,由于地域降水并不充沛,于是人工改造過的湖泊、河道等就成為北方園林中主要的水系類型。與江南私家園林的秀麗婉約、北方皇家園林的恢弘霸氣不同的是,嶺南園林掇山理水的手法無特定的規(guī)則參照,有因為園林面積所限而采用的規(guī)則性水體,也有對嶺南地區(qū)真山真水的選用,最關鍵的是要選址在自然景觀較為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再巧妙借助各種造園手法,最終使其融入園景[13]。
不似傳統(tǒng)山水園注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現(xiàn)代山水園更加關注生態(tài)層面和文化傳承方面的現(xiàn)實意義。人們渴望在明山秀水間放松身心,體味山林野趣的恣意暢然,渴望在欣賞鳥鳴魚躍的同時,也能領略歷史文化所帶來的的趣味。固然不同地域根據其氣候環(huán)境不同,園林風格不盡相同,但山水意趣給往來游客所帶來的清新暢意卻是相同的。從與時俱進的角度來說,現(xiàn)代山水園的營造不僅需要山水文化的點綴,也必須滿足現(xiàn)代人游覽、休憩、娛樂的需求。
自古以來,山水文化一直都在廣泛影響著中國的人文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傳統(tǒng)園林大部分都完美地發(fā)揚了山水文化的精髓,力求“山因水而靈秀,水因山而婉轉”。山水園林游賞的最高境界,是入園者眼前所見既是山水,卻又蘊含深意,可能是酣快暢意的“高山流水”,也可能是某種身外之物??傊袊鴪@林的發(fā)展離不開山水景觀的不斷豐富和多元化,在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也能歷久彌新。
注:圖1 來自https://www.sohu.com/a/205495636_349678;圖2 來自http://cn.51bidlive.com/Item/731548;圖3來自https://www.sohu.com/a/132671726_657549;圖4來自https://www.sohu.com/a/280025118_651721;圖 5 來自http://www.tixclubs.com/ticketClub.aspx?nav=1;圖6 來自https://m.zol.com.cn/dcbbs/d22_8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