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旗
日前,美國宣布將成立美臺“經濟與商業(yè)對話”平臺,由美國國務院負責經濟、能源和環(huán)境事務的副國務卿克拉奇(KeithKrach)牽頭負責,預計最快9月下旬舉辦。
與此前美臺之間最重要的經濟合作機制“臺美貿易暨投資框架協(xié)議”(TIFA)相比,醞釀中的美臺“經濟與商業(yè)對話”平臺更具政治意義:
一是涉及內容更廣。美臺“經濟與商業(yè)對話”除了TIFA聚焦的貿易議題外,還包括供應鏈、半導體、5G、醫(yī)療、能源、基礎設施等各領域,討論“更多、更長遠、更深入”的戰(zhàn)略發(fā)展問題。民進黨當局“助美代表”蕭美琴稱,此次對話是全面性的,有助于臺美經濟關系進一步深化、整合,努力促成對話“常態(tài)化”。
二是談判層級更高。與過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負責談判不同,此次對象轉為統(tǒng)籌負責美對外戰(zhàn)略的國務院,更具政治色彩。同時,參與官員層級由主持FIFA談判的副部長級升為正部長級及以上。據(jù)島內媒體報道,此次會談由民進黨當局“外交部長”吳釗燮與經貿部門主要負責,不排除由“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率團對話。島內媒體還稱,這是1979年美臺“斷交”以來,美國國務院最高層級官員與臺灣公開主持的雙方會議,更是落實“臺灣旅行法”的具體表現(xiàn)。
三是挑釁大陸意味濃厚。在美臺宣布即將展開新平臺對話之際,美方突然公布《八一七公報》及“六項保證”相關解密電文,絕不是巧合。美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史達偉還稱,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與“臺灣關系法”都沒有禁止美臺經濟文化交流,北京不應該有激烈反應。
美臺“經濟與商業(yè)對話”平臺的成立值得警惕。它將使美臺經貿對話領域由傳統(tǒng)的貿易領域跨度到“戰(zhàn)略安全”領域,還可能會帶動美臺多層次、多面向對話,進一步擴大雙方整體經貿關系整合與互動。蔡英文當局對此次對話高度重視,稱“希望通過對話把臺灣的經濟帶到另一個層次”。此外,需要警惕美國以貿易協(xié)議為誘餌,要求臺灣加入由美、日、澳、印組成的“印太戰(zhàn)略聯(lián)盟”,在參與美國對大陸的戰(zhàn)略打壓中履行更多“義務”,可能給“一帶一路”建設帶來更多挑戰(zhàn)。
民進黨當局還希望能借這次對話為美臺自由貿易協(xié)議(FTA)的談判鋪路,不過目前看來,這還是一廂情愿。最近,蔡英文當局不顧民意反對,突然宣布于明年1月1日起開放含瘦肉精美豬肉及30月齡以上的美牛肉進口,以損害島內民眾的健康福祉為代價,試圖換取臺美FTA談判機會。但是,史達偉在回答記者關于美臺是否會推動自由貿易協(xié)議談判時并沒有給予直接回應。客觀上看,臺灣在美國整體經貿利益中可謂微不足道,美方之所以高調配合臺灣打“經濟牌”自有算計,但要是談到美臺FTA,只會淪為美方予取予求的不平等協(xié)議。從1994年9月美臺簽訂TIFA開始,26年來,僅舉辦10次會談,累計中斷3次共16年,每一次中斷后的重啟都是臺灣不斷讓步的過程。從美方洽簽《美加墨貿易協(xié)議》(USMCA)的經驗分析,美臺間的實力差距就是談判的真實寫照,美方要了“玉米”,還會要“西瓜”,逼臺灣做出更多讓步?!?/p>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