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
曲折委婉,不過是讓對方心里舒服。
翻譯家朱生豪曾在信中,提醒拒絕他的姑娘:不好在信的一開頭,就直白白地說“請你莫怪我,我不肯嫁你”,總要考慮一下信被旁觀了,那該是怎么的一份難為情。最好這樣改了,“今天天氣真好,春花又將悄悄地紅起來,請你莫怪我,我不肯嫁你”,借一個無關痛癢的帽子,把羞為人知的話藏在中間。還說稱呼“好友”比“朱先生”好。一聽“好友,請你莫怪我,我不肯嫁你”,一點不刺耳,好像還有“不得不”的苦衷。
這樣就迂回了,就像有人繞了好些彎兒來跟你說對不起,你又怎好再說什么責備的話?意思還是那個意思,聽的人顯然更好受一些,更舒服一些。
歷史上的魏晉竹林七賢,總是綁在一起提的,七個人,同一派風骨。盡管這樣,當嵇康聽說山濤正在舉薦自己,卻“不識好歹”地贈了一封絕交書。嵇康不愿入仕為官,并不意外,意外的是竟要宣告天下,自己不再念及竹林之情,就此與山濤割袍斷義。這樣的絕交書要怎么寫,拒絕薦引做官要怎么寫?
暫且不說嵇康的這篇絕交書有多少弦外之音,內容大抵還是在數落自己的難堪大任,爛泥扶不上墻,“七不堪,二不可”的臭毛病,不論哪一條都在官場吃不開。本就無心無力為官,只得把自己說得“低到塵?!保裱灾x絕。有人說,字里行間,嵇康的委婉哪里明顯,分明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的傲慢。一個閑散慣了的人,為了不讓自己的恣意、不合作連累故友,壯士斷臂,就此絕交,也未嘗不是權宜之策。事實證明,嵇康的不合作果然招來司馬昭忌恨,被其處死,而嵇康臨死托孤之人,正是山濤!
也許一紙絕交書,山濤當時并不舒服,但山濤終會明白,嵇康曾千方百計不肯牽累自己,心里又何止是舒服、感動。
有人說,最好的善良,是讓自己舒服,也讓別人舒服。幫助別人,要讓受幫助的人心里舒服;拒絕別人,要讓被拒絕的人心里舒服。
(摘自《今晚報》)